現在我要講講這第三個人物,就是在我寫的《北京人》這個戲裏麵的一個女性,她的名字叫愫方。這個《北京人》呢,是1940年寫的,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在這段時期,接觸了許多革命的朋友,我也認識了周恩來總理,他跟我有多次的談話。我感覺到在這段時期裏頭我自己的成長最快,對於中國社會將來究竟應該如何和她究竟應該走的道路是什麼樣子,我覺得有些認識了。在《北京人》這個戲裏頭,我有一定的象征手法。這還是一個封建的家庭,但是,這個封建家庭跟《雷雨》中周家的封建家庭不同了。周家裏,還有它的威嚴——他那個家長有他的威嚴,有他的殘暴性;但是,在《北京人》中的家長曾皓,那看得出來,他已經是風燭殘年,馬上就要進棺材,也就是說這個家庭——這種家庭製度行將崩潰。那麼,這個棺材是一個象征,在中國的舊社會當中,老人總在未死之前先買好棺材,擱在家裏,一年一年上漆,不知要漆多少遍,那麼這種棺材在一般的封建社會有錢人的家庭中,認為是個財寶,漆得越多,這個東西越貴重。因此,隔壁的開紗廠的一個資本家這個姓杜的老太爺,他就看上了曾皓這個封建家庭的這個棺材,他也是行將快死的人了,但是他非要曾家這口了不起的棺材不可。那麼,終於因為曾家一天比一天窮了,杜家就說“你要錢可以,你就拿棺材給我,我就不逼你的房子”,因為曾皓他家的房子已經抵押給杜家了,所以最後呢,隻好把棺材讓給杜家。那麼,杜家繼承了什麼呢?這個新興的開紗廠的杜家就繼承了即將崩潰的封建家庭的一個棺材,也就是說,這個杜家的命運啊,也是一個行將崩潰的命運。這裏頭,我就寫了一個女性——愫方。這個愫方,在外貌看非常的溫柔,甚至有點弱,但是在這三個女性當中——就是蘩漪、白露、愫方,這個愫方是最強的。愫方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她早年失去了父母,她就在她的這個姨父——就是剛才說的棺材的老主人,在她姨父家長大。她愛上她的一個表哥,這個表哥呢,是文縐縐的、喜歡畫、喜歡詩的這麼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已經可以說是隻知道享受,不知道什麼叫勞動,什麼都不大懂得的。然而,因為他們有這種文化上的相投,愫方又沒見過別的什麼男子,所以她就跟這個已經有老婆,甚至於就要有孫子的表哥——這個表哥也不過三十多歲,那時候三十多歲的都可能有孫子——就很要好。她受了種種侮辱,被她的表嫂種種欺侮,在家裏麵種種不快,還要伺候她的姨父,但是同時呢,她又非常可憐她的這個表哥的一個兒媳婦。這是受了革命影響的這麼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也屬於是老早就嫁給他們家裏的。那麼當時,這個小媳婦已經有些革命的朋友,曾經把許多革命的書交給愫方讀。愫方那時候讀著覺得是對的,但是確實還是為著這個愛情——為著愛她的表哥而活著,而且忠誠於她的這個愛情。甚至於啊,希望她的這個愛人——就是她的這個表哥,最後能夠自立。她覺得他有才能,可以自立,她情願犧牲自己的一切來替他擔當,在這個即將崩潰的舊家庭服務一輩子,獻出她的一生。但是最後,她失望了,就是她所佩服的這個表哥終於受不了外麵的奔波,自己又偷偷地回來了。回來了,於是又依然地過從前的舊生活,他們兩個人都受著她的表嫂的欺負、誣蔑、侮辱。最後,她終於明白了,個人的愛情是不可靠的,這愛情是不能相信的。最後,隻有一條出路,就是隨著革命的小媳婦走,那就是要毅然決然地離開這個曾家——這個舊式的封建家庭。她就在這個表哥吃了鴉片煙自殺的時候,當然她不知道,她就走了,就離開了曾家。那麼,這個愫方呢,她跟蘩漪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啊,她也是個封建製度的受害者,但是她卻有堅強的生命力,一個堅定的信念。她就在那個舊家庭中忍受了一切,她為著愛情自我犧牲,她為她自己的信念,這信念呢,在當時這段時期就是為了愛情,她可以獻出一切來。而愫方這個人,盡管她的忍耐,盡管外表上表示她很文弱的,但實際上她非常堅強,而不是軟弱,她的忍耐是因為她有那麼一種信念才忍耐著。所以在她身上,就體現出兩種信念的交替:一個新的信念,一個舊的信念。新的信念,就是走出一條新路,走向革命的道路上去,當然革命是什麼,她還不是太清楚;然而,舊的信念,就是說在封建家庭當中求得一點愛情的安慰的這麼種信念,她最後對這種信念失望了,她就走上一個新的信念上去,情願為這個新的信念來走她的一個新路去。那麼,我剛才為什麼說新舊信念的交替呢?就是她一麵堅持著舊的信念,就是愛情這一部分;她一麵已經開始接受了新思想,這個新思想就是革命。在她和小媳婦的對話當中就表現了她們對這個舊社會的憎恨,瑞貞勸她和對瑞貞勸她的這種開誠布公的坦白的談話中,露出了很多很多的她為這個信念而作的鬥爭。那戲開展的過程,可以說就是這兩種思想鬥爭的過程。也就是說,她表哥回了家,終於說是不能夠自立,終於說是一個極其軟弱,一個在生命的鬥爭中的失敗者一個毫無希望的男子出現的時候,她失望了,她絕望了,她就立刻毅然決然離開,同她的舊的信念決裂,她走向了新的道路。那麼,這個時候,我所指的新的道路是什麼呢?就是延安,那個時候的革命聖地。那個時候,我自己寫《北京人》的時候,已經是很明確了的。所以,在寫《北京人》這個劇本以前,我引了唐朝詩人的一句話,就是王勃寫的一個詩,叫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個“海內”就是咱們的中國,這個中國總有一個地方是存著我的朋友,而且是知道我心的朋友,哪怕是離得我很遠很遠,像天涯那麼遠,我心裏跟她是接近的。
現在,我整個總結起來再講一講,從《雷雨》到《北京人》,經過《日出》,這三出戲,我寫出來的三個女性。這三個女性的塑造,可以說是反映出我原來在摸索中——原來我不是摸索,原來我就恨不得毀壞一切,把舊社會全部都毀壞了,毀壞了我就安心了,這完全是一種粉碎一切的思想,這就是那時候我對舊社會、舊製度的看法。慢慢走上或者看見了,知道在舊社會當中已經開始出現了新的萌芽,這個新的萌芽就是光明,某些人所代表的光明的道路,那就是《日出》中所表現出來的。而到《北京人》的時候,我就看見了光明的地方,光明的人究竟是誰,我已經看得比較清楚了,就像我剛才提到《北京人》末尾的時候所說的幾句話。所以,這三個女性的塑造啊,我以為是反映了我這個可以說青年時代吧,反映了我經曆的社會的一種變化。這個社會就是這麼個樣子,封建、殖民地,以至於這個革命的力量的產生,等等。這裏頭呢,也可以說,從這三個戲,從這三個女性當中,看出來我自個兒,我這一生,說前半生也可以,在我壯年或者青年時期,我在探索著的這麼一個過程。我覺得尤其是在末了這個戲,就是《北京人》,愫方的這個形象當中,尤其是在她最後的出路當中,我看出我自己的形影、我自己的影子。那麼,這可以說是一點。第二呢,我就覺得——這是我個人的體會嘍——我覺得,無論是寫什麼,就是寫一種作品,寫戲吧,一個作品總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觀;同時,我又覺得,一個作者是不可能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的各種情況。一個嚴肅地對待人生、對待他所處的時代的作者,必然忘不了他的時代的社會背景,也就是說必然要在他的作品當中看出當時的時代精神。從寫《北京人》這個時代起,從那以後,我覺得基本上我寫作的道路、方向是明確了的。當然,後來,我要繼續往前走,而基本方向定了以後,當然還有新的探索,因為人生的問題是不會窮盡的,我們的探索也沒有窮盡。
完了,謝謝諸位!
最後,本書應該怎樣收尾呢?筆者思來想去,還是選用萬方的話來結束吧。
萬方說:
現在我確實懂得了,我爸爸在年輕時真是非常的自信。這是一種多麼大的幸福。然而老年之後,那般自信早已不知去向,不知為何物了。他常常懷疑自己寫的東西是不是真的好,懷疑它們的價值。我勸他不要想了,因為這不是他的事。
“怎麼講?”他問我。
我說出看法:“你寫了劇本,盡了你的力,以後就由時間去衡量了。”
“那我的戲是不是還算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你說呢?”我反問他。
“你說呢?”他又問我。
我想他心裏是有答案的。在他重訪母校南開中學時,為中學生們講話,他說:“我一生都有這樣的感覺,人這個東西是非常複雜的,人又是非常寶貴的,人啊,還是極應當把他搞清楚,如看不明白,這終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④
曹禺老師辭世以後,萬方又說:
“我曾在一篇關於我爸爸的文章裏說,痛苦是他的性格,現在我感到這樣說不很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痛苦是他的天性。而他的性格中具有好熱鬧的一麵,不甘寂寞的一麵。好熱鬧和不甘寂寞我認為是兩回事兒。好熱鬧是個人的事情,好辦;不甘寂寞就不光是他自己的事了,弄不好就變得很難辦。”
“我爸終於放下了他的痛苦,放下他心裏的寶貝,還放下很多東西。他是一個極豐富極複雜的人,他一生不追求享樂,他很真誠。他有很多的缺陷和弱點,但是他沒有罪孽。如今,他透明的生命回到一個好地方去了。”⑤
據我所知,曹禺老師是非常欣賞和熱愛契訶夫的。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俄國著名作家愛倫堡說過的話——契訶夫將活在“所有的有人在追求、在痛苦、在愛、在掙紮、在歡樂的地方”。
眼下,似乎成千上萬位“大師”滿大街跑,實際上各行各業都會有自己的“大師”,這是很自然的事。而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他們最重要的標誌應當是什麼呢?我看,那就是“思想大師”。這一點曹禺老師是當之無愧的。他一生當中塑造了蘩漪、陳白露、仇虎、愫方、瑞玨等等,眾多人物的靈魂,可以稱之為“塑造靈魂的大師”。記得,戲劇評論家田本相說:“我以為他是繼魯迅之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能塑造人的靈魂的作家,一個善於刻畫深刻的靈魂的戲劇大師。”此話一點不假。
也許,在具有現代意義這一點上,曹禺老師正是與契訶夫完全相同的。“首先在於他對和諧世界的熱忱,在於他天才地預見到人類將長久地麵對精神與物質的矛盾,在於他呼籲人們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永遠不要停止對於精神的追求。”(戲劇評論家童道明評價契訶夫的話)
歸結起來,曹禺老師給我們留了什麼東西,可以供我們來享用呢?大約是兩個——一個是他的全部劇作;一個是他在創作這些劇作中所持有的一種精神。前者不必細說,後者正是一種探寶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殉道精神。在他的寫作當中,乃至在他全部的生命當中,似乎都存在著一刻不停地追問、忘我地追問,追問前方到底還有什麼更好的藝術結果,並為之奮鬥終生。
為此,我們有充分理由說——曹禺老師會永遠與生活、和時代一起前進!
曹禺老師永生!
注釋:
① 引自《沒有說完的話·致萬方信》。
② 引自《沒有說完的話·致女兒信》。
③④⑤ 引自《靈魂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