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54.大渡河沒有複七十二年前的翼王悲劇(1 / 3)

第八章 54.大渡河沒有複七十二年前的翼王悲劇

五月二十四日夜

紅一團團長楊得誌和政委黎林在風雨交加中登上了馬鞍山。

一上山頂,接連不絕的隆隆聲灌入了他們的耳中,他們知道,那是大渡河的聲音。

經過一天一夜的冒雨行軍,先遣隊已經把一百四十多裏的泥濘不堪和艱難險阻拋在了身後,此刻,他們已經站在了離大渡河隻有十幾裏的地方。揚得誌站在山腰向下望去,透過迷迷蒙蒙的雨霧,可以看見山腳下稀疏的燈光,那就是他們將要奪取的渡口安順場。

小小的安順場,因石達開而名揚天下。

七十二年過去了,紅軍將士們從吹來的江風中依然聞到了淡淡的血腥。

此時,被蔣介石傳單中稱為“石達開第二”的朱德、毛澤東,正穿過凶險莫測的大涼山,向石達開的死地安順場走來。

蔣介石的傳單和他們前方的那個神秘的小渡口,將七十二年前的那段曆史突然拉到了他們的眼前。

他們的頭已經被高價懸賞過好幾次,他們並不為自己的命運擔心。蔣介石的傳單隻不過向他們提醒了中國現代史上一段曆史罷了。

走在雨中的紅軍領袖們都在回憶屬於自己的石達開。

毛澤東披著雨布,走在雨霧中。由於路滑,他沒有騎馬。夜色使人們看不清他那張陷入沉思中的臉,他的一雙總是顯得憂慮的眼睛習慣地微眯著,有時抬起頭來看看飄著雨絲的天空,有時低下頭去看看高低不平的山路,他已經這樣默默地走了好一陣了。精通中國曆史的毛澤東對為太平天國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翼王石達開可以說是感情複雜。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以石達開盛而盛,以石達開衰而衰。一八五四年西征軍失利,石達開受命主持軍務,在江西湖口痛殲湘軍水師,奪回武昌,扭轉了戰局;次年進軍江西,克五府五十餘縣,困曾國藩於南昌,使皖贛鄂三省基本聯成一片,開創了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一八五六年九月,“楊韋內訌”,石達開離開武昌前線,回天京阻止韋昌輝濫殺,反遭迫害。洪秀全誅殺韋昌輝後,命他回天京輔政,石達開權勢愈顯。不久,遭到天王洪秀全猜忌,石達開察覺後,恐遭不測,於一八五七年六月率十幾萬精銳出走天京,開始了六年之久的無基地作戰,先後轉戰於浙江、福建、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四川等省,一八六三年五月(陰曆三月)率僅餘的三萬人馬來到大渡河邊,在安順場被清軍包圍。

毛澤東又抬起頭看了看前麵,他的神色嚴峻,微眯著的眼睛仿佛要看穿茫茫夜幕,看到那個流血的初夏和那個流血的渡口。

石達開在安順場從三月二十八日一直待到四月下旬,被清兵圍困了將近一個月,幾次試圖強渡大渡河都沒有成功,清兵連日猛攻,加上彈盡糧絕,石達開的三萬人隻剩下了七八千,大渡河上漂滿了義軍屍體,“浮屍蔽流而下者以萬餘計”。石達開不忍全軍覆滅,決定舍自己以保三軍。他先讓兵勇將三個王娘投人大渡河,然後入清營求降,懇請“達開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清軍將石達開押往成都後,被淩遲處死。石達開遇難後,清兵並沒履行石達開降清條件,將所餘二千多義軍兵勇騙至下遊大樹堡全部殺害。

毛澤東此刻不想去追尋一個悲劇人物的曆史功過,他為一段慘烈悲壯的曆史結束而惋惜——石達開死了以後,太平天國的牙邊旗不久便墜落了……

劉伯承早在川軍當官的時候就知道了石達開,那是在川康一帶廣泛流傳的石達開:石達開本來可以從容渡河,恰恰在他們準備過河的時候,一個王娘生了個太子,石達開大喜,命令全軍在河邊歡筵三天。結果,在這三天時間裏,河水陡漲,清兵也部署好了……

兵貴神速,石達開誤了戰機。劉伯承從戰略角度作出了結論,帶著深深的惋惜,深深的遺憾……

朱德最早認識石達開是在兒時。他從一個老織布匠的口中知道了落難的翼王。老織布匠是太平軍的一個老兵,每年冬天都到他家來,把母親紡的粗棉線織成毯子。老兵告訴少年朱德,石達開並沒有死,石達開有一個經他搭救後收留的養女。養女為報石達開救命之恩,想嫁給他,被他拒絕了。後來,這位姑娘就嫁給了一個酷像石達開的人。石達開戰敗以後,姑娘說服他逃走,而讓自己的丈夫做了他的替身,以後石達開在這一帶飄泊了許多年,不少人都看見過他。

少年朱德企盼自己哪一天能夠碰見石達開。

不過,老兵口中的石達開不久便在朱德心中變成了一個美好的故事,他不再等待……

在七十二年後的這個雨夜,又一群疲憊不堪的造反者向那個吞噬了石達開的渡口走去。

這個夜晚,對於紅軍來說,顯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他們要改寫造反者的結局。

戰士們在馬鞍山隱蔽休息的時候,楊得誌和黎林已從老百姓那裏了解到了安順場渡口和敵人布防情況。得知,安順場隻有地方袍哥隊伍的一個營把守,營長叫賴執中,隻有一隻船,還是賴執中瞞著上頭偷偷給自己留下的。河對岸有劉文輝二十四軍的一個團,團部在下遊十五裏的安靖壩。聽說有船,楊得誌和黎林大喜,他們立即進行了分工:黎林率二營到下遊小水一帶佯攻,以吸引安順場對岸一團川軍;孫繼先一營為前衛營,由楊得誌率領,主要任務兩條:奪船,奪渡口,然後強渡大渡河;三營為預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