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53.劉伯承在大涼山留下了一段美麗的故事(1 / 3)

第八章 53.劉伯承在大涼山留下了一段美麗的故事

月光下的大涼山靜謐、神秘。

細碎的馬蹄聲和雜遝的腳步聲在崎嶇的山遭上留下一串急迫的音符,不時驚飛叢林裏的棲鳥。一支行色匆匆的隊伍漸漸遠離了冕寧縣城,向彝民聚居的大山深處疾進。

這是由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和工兵連組成的中央紅軍先遣隊。在這支隊伍的中間,一前一後走著兩匹馬。坐騎的主人是兩個四川人: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和兼任先遣隊政委的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他們的任務是率先通過彝民區,渡過大渡河,為中央紅軍主力進入川西北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建立新的根據地當開路先鋒。

馬背上的劉伯承連著做了幾個深呼吸,貪婪地嗅著夜裏顯得濃重了的草香和花香,隱隱地體味到了一種久違了的鄉情。過了金沙江,一草一木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勾起他的這種情懷——當然,這樣的時候並不太多,戰鬥間隙中品味鄉情是一種奢侈。

他的思緒很快便回到當前的任務中來了。

走冕寧北進,是他的建議。

二十日拂曉,劉伯承率先遣隊到達冕寧瀘沽鎮後,即接見了冕寧地下黨派來的李樣雲、李發明、向德倫等人。經了解,由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可走:一條經登相營、越西到大樹堡,對岸就是富林,這是通往雅安的大道;另一條經冕寧、大橋鎮、拖烏到安順場,是崎嶇難行的小路,尤其是要通過一向被漢人視為畏途的彝族聚居區。劉伯承認為,敵人已判定紅軍將走西昌至富林的大道,把富林作為防守重點,楊森的二十軍和劉文輝的二十四軍都有重兵在富林把守。因此劉伯承建議軍委改變行軍路線,主力走冕寧至安順場小路。二十一日淩晨,先遣隊進入冕寧縣城,當電台與軍委聯係上以後,立即以劉伯承、聶榮臻名義將《偵察報告)上報軍委。軍委研究後,完全同意他們的建議,決定中央紅軍由瀘沽地區兵分兩路北進。主力為左路,經冕寧、安順場北上強渡大渡河。以紅二師五團為右路,由軍團參謀長左權、師政委劉亞樓率領,乃沿西昌至雅安大道前進,經越西縣向大樹堡前進,以迷惑和箝製大樹堡對麵富林之敵。

進冕寧縣城比劉伯承預料中的要輕鬆得多。他沒有想到這座因民族、部落械鬥、殘殺而出名的小城竟是座不設防的空城。

蔣介石和他的將軍們又犯了一個錯誤。

他們大概不會想到紅軍敢於走冕寧這條連他們都感到頭疼的路線,所以隻以兩個連的地方武裝駐守。聽說紅軍將至,縣長鍾伯琴急忙糾合住在縣城的川康邊防軍團長李德吾和處長邱維剛,率領親信衛隊和地方武裝,威脅著關押在監獄裏的彝族人質——沽基、羅洪、倮伍三支的頭人二十二人,棄城北逃,企圖竄往雅安尋求劉文輝的保護。但他們剛到冕寧以北的冶勒,就被三支彝族武裝包圍繳械,人質被救,李團長、邱處長被殺,縣長鍾伯琴在混亂中攜家眷向北麵逃走了。

劉伯承、聶榮臻在冕寧縣城受到了幾個月來最熱情的歡迎——看來,這座大涼山河穀裏的小城對國民黨政府發布的反共號令懷著一種漠然的敵對態度,這當然與冕寧地下黨的工作不無關係。鞭炮聲中,有人敲著鑼邊走邊喊:“家家點紅燈,點燈迎紅軍!”在這個偏僻的小城裏,不知從哪兒一下子冒出了許多紅旗,街道上到處都是“歡迎為民旅謀利益的紅軍”、“擁護共產黨”、“紅軍萬歲”的標語,老百姓抬來了一桶桶糖果、飯菜,端上來一杯杯熱茶……整個縣城沸騰了。

在老百姓的歡呼聲中,紅軍戰士將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布的《布告》貼在了縣政府外的大牆上:

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軍閥,壓迫彝人太毒;

苛捐雜稅重重,又複妄加殺戮。

紅軍萬裏長征,所向勢如破竹;

今已來至川西,尊重彝人風俗。

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

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

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

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閻驅逐。

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傳,特此廣播西蜀。

天主教堂裏,聶榮臻正在接見神職人員。他的麵前,坐著五個法國修女,他用流利的法語回答著她們的問題。

“將軍,請問,如果你們占領了一個地方,還允許外國人傳教嗎?”一個看上去年齡大些的修女怯怯地問。

“我黨我軍保護一切正當的宗教活動。”聶榮臻笑笑說。

“將軍,您的法語說得很好。”另一個修女有些驚奇地說。

聶榮臻謙虛地搖搖頭,笑著說:“我在你們的國家做過工。”

“哦……”修女們驚奇地叫了起來,打量著這個穿著一身粗布軍衣的紅軍將領。

“真不敢相信。”一個藍眼睛的年輕修女問,“可以告訴我們你在哪個工廠工作嗎?”

聶榮臻轉著眼睛想了想,說:“我進過許多工廠,第一個好像是離巴黎不遠的蒙塔爾紀的橡膠廠,後來又到了克魯鄒鋼鐵廠……”

修女們互相看著,交換著好奇的目光,屋裏的氣氛立刻輕鬆了……

當冕寧縣城沉浸在一片歡騰中的時候,由軍團組織部長肖華帶領的一個打前站的精幹的工作組正走在林木蔥蘢的大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