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52.想到石達開,蔣介石覺得輕鬆了許多
紅軍走了,並沒有在雲南久留,龍雲虛驚一場。
龍雲正在暗自慶幸之時,忽然接到蔣介石侍從室主任晏道剮從貴陽打來的電話,說委員長不日刊昆明。龍雲的心頭又蒙上了一層陰雲。
龍雲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蔣介石此番來者不善。”
兔死狐悲,他想到了剛剛被蔣介石解決了的王家烈。
蔣介石在貴陽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以堵截不力為借口,將王家烈逐出貴州,趁機全麵控製黔政。
紅軍離開黔境後,蔣介石即對王家烈下手。當時王家烈正在黔西追剿紅軍,晏道剛奉蔣介石之命由貴陽來到大定,當麵向王家烈傳達蔣委員長的意思,要他在貴州省主席和二十五軍軍長兩個職務中任選一個。王家烈在黔主政多年,耗盡心血,當然不肯,以“軍長不兼主席就軍費無著,主席不兼軍長則無有保障”婉拒。晏道剛隻好亮出底牌:“你想兩者都不丟,恐怕兩者都保不住。”王家烈知道蔣介石與自己分權已無回旋餘地,隻好答應考慮一下,看就何職。下來便與兩個親信師長何知重、柏輝章商量。誰知晏道剛早已私下跟何、柏二人密談多次,以利相誘,說蔣委員長之意,貴州將來不打算要軍這一級,編直轄師,直接歸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領導,可以領十足軍餉,再不會受王家烈中間克扣。於是當王家烈找他們商量,表示出願意辭去主席專幹軍長的意思時,何、柏二人礙於情麵不便反對,卻在暗中縱容部下包圍軍部鬧餉,意在逼王家烈辭去軍職。晏道剛趁機又以“以防兵變”為由,勸說王家烈辭軍長留主席,王家烈先是同意,但隨即又感到沒有軍權,主席也是空的,便仍向晏道剛表示願留軍長辭主席。談好以後,王家烈便隨晏遭剛回到貴陽,當麵向蔣介石表示辭去貴州省主席一職。蔣介石大喜,當晚還與宋美齡一起,到王家烈家中去看了看王家烈夫婦。第二天,蔣介石便發表國民黨政客吳忠信繼王家烈任貴州省主席。為了暫時安撫王家烈,給其發表了一個“第二路追剿軍總指揮”的空銜。王受命後,又回大定整編軍隊,因何知重、柏輝章早已教蔣介石收買,部隊再度向王家烈鬧餉。在眾叛親離、上下夾攻的情況下,王家烈憤而返回貴陽,效法當年的張學良,向蔣介石提出“解除兵權,出國考察”的要求。在蔣介石的心目中,王家烈的分量當然遠不及張少帥,聽了王家烈的要求,他用鼻子笑了笑說:“辜負你啊,在國內看看就可以了。”次日,就在報上公布:“任命王家烈為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此時恰巧武漢行營主任張學良由漢口乘飛機到貴陽,蔣介石怕王家烈在貴陽久留滋事,便告知張學良,走時讓王家烈與他同行。五月三日,王家烈含著眼淚,和他精明的妻子萬淑芬一起,登上了張學良的專機,離開了他經營多年的貴州。
貴州,一個滿目瘡痍的王朝結束了……
工於心計的龍雲畢竟不是王家烈。
金沙江失守,龍雲自知責任重大。為了表示悔罪之意,他不惜施用“苦肉計”,對防堵不力的地方官員大開殺戒。槍斃了臨陣逃脫的宣威縣長陳其棟、督戰不力的高級參議孟至仁,以“通共”罪名將紳士張秀升斬首。做完了這一切,在蔣介石來昆明的頭一天,給蔣介石發去了一份“限即刻到”的急電,對紅軍突破金沙江防線一事表明“惟有請鈞座將職嚴行議處,以謝黨國”。請求處分。
當然,這些都是姿態。
何況,龍雲有功可恃。蔣介石被困貴陽,孫渡千裏“勤王”,才是沒有幾天的事情,想蔣介石不會淡忘。
不過龍雲對蔣介石來昆還不完全放心,暗中布置他平時用來專門對付蔣介石“國統”特務的“政訓處第三科”及軍政親信,密切注視蔣介石到昆以後的動向,以防不測。
其實,蔣介石雖覬覦雲南已久,但此時還無意於對龍雲下手。一來龍雲在雲南的政權比王家烈在貴州鞏固得多,滇軍牢牢地掌握在手中;二來滇軍戰鬥力很強,不僅他的三十八軍,地方民團也很凶頑,蔣介石不敢對他輕易下手;三則蔣介石清楚龍雲的性格多疑,剛愎自用,曆來對自己存有戒心,前番薛嶽率部追剿紅軍至昆明城下,龍雲即下一命令,“中央軍”各軍師除采買人員憑證入城外,部隊一律不準進入昆明城,與王家烈對“中央軍”畢恭畢敬的態度形成鮮明對照。為此,薛嶽、吳奇偉大為不滿,曾向蔣介石寫信告狀。這些現象都提醒蔣介石,龍雲是個不好惹的角色,因此,他無意於觸動這個雄踞一方的土皇帝。
不過蔣介石眼下最要緊的事情,還是要調動包括龍雲在內的一切力量對付他的宿敵朱毛紅軍。
蔣介石的當務之急是組織大渡河會戰。
五月十日,蔣介石帶著他的智囊班子,由貴陽飛到了昆明。蔣介石知道龍雲多疑。怕引起他的猜忌,這次來昆明,輕車簡從,除了宋美齡和端納,隻帶了陳誠、晏遭剛等兩三個軍事人員,沒有一個黨政人員。
龍雲親自到機場去迎接蔣介石。由於前次對薛嶽的“中央軍”多有得罪,他也想趁此機會和蔣介石拉拉關係。蔣介石下飛機後,龍雲把他們一行安排到了風光秀麗的五華山的一幢豪華宅第裏。
第二天一大早,蔣介石就將龍雲召了來。兩人一見麵,蔣介石便談到了孫渡貴陽解圍之事,誇獎龍雲治軍有方。蔣介石知道龍雲圖謀近鄰貴州已久,言談中暗示擬成立滇黔綏靖公署,讓龍雲統管兩省軍政事務,幾句寒喧閑談,令龍雲心花怒放。此時,蔣介石話鋒一轉,談到了集結於會理地區的紅軍:“誌舟,我沒有想到,朱毛竟能從金沙江上飛過去。”蔣介石歎了一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