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52.想到石達開,蔣介石覺得輕鬆了許多(3 / 3)

龍雲咳嗽一聲,清清嗓子,叫道:“委座。”

蔣介石回頭,看到龍雲已恢複了先前的樣子,感到有些莫名其妙。正在狐疑不解的時候,龍雲起身告辭:“委座該休息了,不敢多打攪了。”

蔣介石緊緊抓住龍雲的手,看著那雙經常透出堅毅神情的眼睛,說:“誌舟兄,這時候,我們應該都把手拉起來,毛澤東雖已陷入死路,但隻要我們稍一疏忽,他還會柳暗花明的。我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

龍雲被蔣介石的一番話感染了,慨然道:“身為‘追剿軍’第二路總司令,誌舟不敢稍有懈怠,雖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但想到戰場不在自己地盤內,轉而進言道,“此役成敗,大渡河防守至為重要,四川內部複雜,為防功虧一簣,委座須派一得力人物坐鎮,統一河防指揮。”

“誌舟兄此言有理,容我再想想。”言談聞,蔣介石送走了龍雲。

其實,對於大渡河守備指揮一職,蔣介石心裏已經有了人選——川軍第二十軍軍長楊森。

蔣介石和楊森的關係源遠流長。

與龍雲同年的楊森比蔣介石年長三歲,剛過五十一歲。在派係複雜的四川軍閥中,大概沒有人比楊森的資格更老了。楊森一九二一年就當了軍長,一九二四年、一九二六年兩度出任四川省長;北伐開始,楊森即派代表攜親筆信去找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表示擁護北伐,是四川軍閥中第一個和蔣介石拉上關係的人。一九二六年十月,楊森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兼川鄂邊防督辦,朱德在該軍任黨代表。之後,楊森又秘密與吳佩孚勾結,企圖殺害朱德和在二十軍的政工人員,然後聯吳向武漢三鎮進犯。朱德聞訊後於一九二七年三月率二十軍中的九十多個政工人員和進步青年,以組織參觀團為名,離開駐地赴武漢。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楊森又聯合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鄧錫侯、賴心輝、劉成勳、田頌堯發表了反共擁蔣的“青電”,電文中稱中共為“異黨”,在反共這一點上,與蔣介石站在了一條戰線上。在以後的四川軍閥混戰中,對於連遭失利的楊森,蔣介石鞭長莫及,愛莫能助。最後,楊森被擠到川北的一小片地盤上慘淡經營著他的第二十軍,從一九三二年起參加對紅四方麵軍的“圍剿”。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後,暢森奉蔣介石之命,率部進駐宜賓,沿長江設防,北拒紅軍渡江。

此時,紅軍早已過了金沙江,長江已無險可守,蔣介石又想到了楊森。

本來,大渡河北岸還有個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也可充此大任。比楊森小十一歲的劉文輝幾乎與楊森同時當軍長。在川軍混戰中,他二人開戰時間最久。一九二五年七月,劉文輝便與其叔父劉湘、鄧錫侯等四川軍閥聯合倒楊(當時楊森已是四川省主席),逼其下野。這兩個老對手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到劉湘、劉文輝叔侄為爭霸四川再開戰火之時,才漸漸削了鋒芒。“二劉”爭霸之戰從一九三二年八月開始,整整持續了兩年之久,雙方投入兵力幾十萬,六萬蜀中子弟成為刀下鬼。結果以劉湘勝利而告終。劉文輝率僅餘兩萬多人的二十四軍殘部退守西康,接受劉湘收編後,偏安於雅安一隅。中央紅軍突破金沙江之後,引起震動最大的,除了蔣介石,恐怕就要數劉文輝了,因為紅軍已經進入他的領地。早在紅軍渡過金沙江之前,劉文輝即已加強了金沙江以北防務,將全軍八個旅中的四個旅(劉文輝的三個侄子劉元瑭、劉元琮、劉元瑄及許劍霜為四個旅的旅長)共十個團交由擔任川康邊防軍司令的侄子劉元暲統一指揮,布防在大渡河以南,堵截紅軍北進。此時,會理城裏的劉元瑭部(實際上隻有四個團)已在彭德懷部的嚴密包圍之中度過了四天。按理,在劉文輝的防區,由他擔任大渡河守備指揮最合適。但是蔣介石腦子卻轉了個彎兒:正是由於在劉文輝的地盤上,所以給不給他這個官銜,他也會賣力氣。

眼下,會理城在劉元瑭手裏固若金湯。

對於劉文輝,蔣介石已經想好了安慰他的方式。

蔣介石打電話叫來了晏道剛,向他交代說:“擬個電報,發薛嶽及各縱隊,嘉獎劉文輝及會理守將劉元瑭,為了表彰劉元瑭守城之功,晉升其為中將旅長。”當晏道剛領命之後,蔣介石又叫住了他,“再獎給劉元瑭一萬元,嘉獎令多印些,要用飛機擻到前線去,有時間的活,我也坐上飛機去看一看前線的情況。”

十五日,彭德懷部撤去曆時八天的會理之圍,繼續北進。這天,會理上空出現了兩架飛機,飛機過後,從天上飄飄灑灑落下了一些傳單。

城裏城外的國軍和紅軍都接到了一些傳單,沒有人知道蔣介石就坐在剛剛離去的飛機上。

傳單上一行大字十分醒目:讓朱毛成為石達開第二!

一九三五年五月十六日,《四川日報》第一版發表了一則消息:

十五日蔣委員長自昆明來電,任命楊森為大渡河守備指揮……蔣委員長原電中,並以清代活捉石達開之川督駱秉章相勖勉。現楊森氏己遵命就職,親赴大渡河積極設防,準備予匪以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