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圖書館借閱口停留下來。一群學生在借文學、科幻、連環畫書籍,幾個老人還了發黃的書又借了發黃的書,幾位農民在借閱圖書,都是有關農業技術的。他們是和順新一代農民,其中一位說,我們在緬甸跨國承包土地種蔬菜,急需種植技術,不用找老師,這書上都有。他每年收入百萬元。他和同伴借走了一大摞農業技術指導書,他們是回家看還是拿到緬甸看,不得而知。
我參觀了藏書室。新舊近十間藏書室,現代的內容廣泛,古代的珍貴圖書也不少。古書竟然有百鈉本《廿十四史》、《九通全書》、《漢魏叢書》,也有財政部扶持修繕的《中華再造》等曆史書。圖書管理員說,這古書都是捐贈的。有的是政府捐贈的,有的是父子、兄弟、夫婦同時捐贈的,還有依照遺囑捐贈的。全館藏書七萬多冊中,古籍、珍本占了萬餘冊。大多書的後麵都是有來曆、有故事的。
在和順圖書館不遠處,是著名哲學家艾思奇的故居。他家的家門口照壁牆上,是毛澤東為艾思奇親書的“學者、戰士、真誠的人”大字。艾思奇投身革命後,在上海寫了《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引導千萬青年學子成了進步青年,走向革命。遠在延安的毛澤東對艾思奇的兩本書喜愛有加,不僅自己摘抄,還指定為抗日軍政大學教材。
艾思奇開了哲學大眾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先河,它的力量是巨大的。蔣介石曾說:“一本《大眾哲學》,衝垮了三民主義思想防線。”他的高級顧問馬壁題詩道:“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蔣軍一敗如山倒,哲學猶輸仰令名。”又題注,“一九四九年秋後,蔣介石檢討戰敗原因,自認敗於中共之軍隊,乃敗於艾思奇《大眾哲學》之攻勢。”
艾思奇的哲學著作,何止引導了一場戰爭,也引導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國的青年,投入到民族複興的建設大業中。
年少時的艾思奇,來過和順圖書館多少次,閱讀過這裏的哪些書,而哪些書又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不得而知。而20世紀30年代以後和順走出的那些學者、有文化的商人,傑出人物,無不讀過和順圖書館的書,受過這個圖書館文化知識的滋養。
因而由和順圖書館,聯係到古鎮出了那麼多大名人,形成了邊陲獨特的文化,創造了那麼多唯一,今天又被評為中國最有魅力的十大名鎮之一,想那場滇緬血戰最終以中國軍隊勝利、日本侵略者失敗告終而彰顯的那種民族精神中,有沒有這個小鎮文化精神對它的影響,有沒有和順圖書館那知識燈塔的作用?我想是有的,和順及整個騰衝,在滇緬戰役中為國捐軀了數千熱血青年,就是證明。知識和文化,是具有強大穿透力的,它可穿透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和順圖書館知識燈塔般的力量,造就了和順優秀的人,優秀的文化,秀美的古鎮。
和順圖書館,中國最早的鄉村圖書館,一座七十多年不熄的知識燈塔,它照亮了和順多少人的心靈,它折射出的知識光輝,已超越了一座鄉村圖書館的意義,它的內涵讓人感動。
讓後代成為有知識的人,讓後代受到最好的教育,這是老一輩和順人的寄希。這最好的圖書館和雲南邊鎮最好的小學校,把前輩和順人的心願表達得很透徹。和順前輩重視教育,使得和順後輩對他們非常敬仰。我羨慕和順的鄉親,敬重和順人的父輩、先輩,給他們的子孫建造了這麼氣派的農村圖書館,如今它在中國農村仍是一流的圖書館。
和順今天成為全國文化名鎮,有和順圖書館的烘托,有和順名人的烘托,有和順人濃鬱文化的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