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有很多激動的話向你傾訴 2.《濟源之美》(1 / 2)

第七輯 有很多激動的話向你傾訴 2.《濟源之美》

臨黃河和雄偉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有濟水、漭河、沁河、五指河、東陽河、西陽河穿城和環城而過,有這麼多河環繞城內城外,濟源該有多靈秀,可想而知;靠太行山、王屋山、中條山、孔山,尤其是有峻峭蒼翠的天下名山太行山、王屋山相抱,濟源該有多秀美,可想而知。在北方城市中,要論山、論河,很少有哪個地方,能與濟源相提並論。要說濟源的美,山和水,呈現出說不盡的自然、文化之美。

我飽覽了濟源的王屋山、太行山,觀賞了濟源的濟水源頭和東陽河、西陽河,參觀了濟源的道觀名寺,訪問了濟源的城市和鄉村,我的眼、耳、鼻、看到聽到聞到了濟源山鄉太多的美來,我的腦子裏裝了太多關於濟源山水美、文化美、人美的感受。那麼濟源真正的美是什麼?你可以說是王屋山、太行山,可以說是黃河小浪底和穿繞城鄉的大河小河,可以說是千年的古刹古樹,可以說是建設精美的城市,這些美,都是濟源的大美。而我從這些美中,卻感受到了又一種美——滲在濟源人血肉中的那與王屋山、太行山,與黃河、濟水顏色相同、質地淳厚的勤勞美和樸實美。

這不是因為“愚公移山”故事的影響,使我對濟源有了這樣的迎合。“愚公移山”畢竟是個寓言傳說,而通過對今天濟源人的了解,又感到這個寓言傳說,是那麼可信無疑。這可信無疑的感受,來自於我對濟源城鄉,對濟源人的細致入微的觀察。

我很驚詫,在濟源街上竟然見不到紙屑,在濟源鄉村竟然看不到垃圾。白天和晚上的濟源城,透著一種祥和、寬闊、清秀的美。這美的表現,是城市同北京長安街一樣寬的六車道馬路,是樓與樓有距離的中西結合的建築規劃,是樓前樓後綠樹叢林的植被,是五裏一個精巧公園的街道,是道路兩旁具有詩意的梧桐樹等。而更令人驚歎的是,當你走在這個城市任何一個街道,竟然看不到垃圾,甚至看不到紙屑;進入農村的街道,竟然也看不到糞便和汙水。這讓我感到震撼,一個六十萬人口的城鎮,處處搞得如此幹淨,且幹淨得難以看到廢棄物,讓人不可思議。清潔,不是裝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做到這種程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少數人的事情,濟源一位領導歸納它為:是政府管理上的高超藝術體現,是城鄉人的良好意識和行動。不錯,在街頭,我看到有人掉的廢紙袋,當即被清潔工收走了;我看到垃圾桶旁扔有塑料瓶,被一學生揀起扔進了垃圾桶;在鄉下村莊,我在村民門口看不到垃圾而看到村民往車裏送垃圾……我相信這位領導的歸納是準確的。

我走進濟源鄉村,讓我驚愕的是,家家用自來水,甚至連王屋、太行山偏僻的山村,也家家通有自來水。於是我想起了十年前在北京會見的一個人——原濟源市市長王鐵先生。他來北京開會,他見到我喜悅地說,王屋山的百姓,很快就會用上自來水了。他說他正帶領政府部門,下大力搞王屋山引水工程,要讓濟源山鄉百姓告別自古以來挑水的曆史。

把王屋山深處的水,引到千村萬戶,是項浩大工程,需要數千萬元,還需要籌集大量人力。當時濟源財力很薄,花大錢要給農村人通自來水,很多人認為它是天方夜譚。而王鐵先生要辦這件事的心已鐵。他隻是想讓王屋、太行山下的百姓,早點結束吃水的苦日子。好在王鐵先生的“愚”勁,得到了幹部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他帶領人馬用兩年多時間,終於完成了這項浩大工程,給濟源山鄉農村家家通上了自來水。

在當時中國農村來說,是項超前的工程。他說自己為幹了這樣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深感欣慰。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濟源山鄉的經濟和百姓生活的迅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讚揚這項工程,讚揚王鐵先生當時的“鐵勁”和“愚勁”了不起。

十年後,我到太行山白澗村一朋友家做客,在這百十戶人家的村子走了一圈,看到家家都用的是自來水。一問,果然通自來水都快十年了。我想起了王鐵先生那時在北京同我說這事的那“鐵”勁兒表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