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輯 有很多激動的話向你傾訴 2.《濟源之美》(2 / 2)

我在太行山的村裏,用這大山裏引來的自來水洗臉,喝它泡的茶,吃它做的飯,用它衝廁所,便感慨,這山鄉,竟然同城裏一樣,水龍頭的水很衝,讓我頓時對王鐵先生產生了崇高的敬意。要把這大山裏的水,用千萬條管道,引到數十個鄉的千家萬戶,工程之大,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能夠下死決心幹,那是要有堅韌無比的勇氣的。

這種堅韌的勇氣,讓我聯想到了“愚公移山”精神對濟源人的影響,並在濟源太行山的沁河渠等浩大水利工程上,找到了這種精神動力所在。

在濟源太行山上,那條至今完好的,幾十公裏長的引水渠,是上世紀50年代濟源人一鎬一鑿,劈山鑿嶺開出來的,它讓濟源千萬畝農田結束幹渴。它比林州市“紅旗渠”早了好幾年。濟源人自豪地說,林州開“紅旗渠”的人,是參觀了我們的沁河渠,才幹的。濟源的沁河渠,這在當時新中國水利史上,確是前無古人的大山引水工程。濟源的沁河渠,幾十年過去,至今完好。潺潺渠水從白澗村後流過,仍在惠澤濟源山鄉大地。在山澗,走在這條堅固結實的渠堤上,我仿佛看到了當時數萬濟源人,揮鎬鑿石的拚搏場麵,聽到了震天欲聾的號子聲和炸山炮聲。如今的濟源人,又在沁河渠下,當地政府投資兩億多元,開山劈石,修建大型水庫,要把太行山更多的水,引到濟源的每寸土地上。這水庫不僅是濟源水利史上的“大手筆”,也會成為旅遊休閑的好地方。從開山、引水等工程上,濟源人身上透著一股堅忍不拔的拚勁。

我好奇地要找尋愚公的後代。濟源人說,我們都是愚公的後代。我在愚公村、白澗村和濟源市街巷,聽到了讚美愚公有不同傳說,也聽到了愚公村一代又一代愚公傳人的故事。白澗村的苗先文老人,在濟源人眼裏,乃至整個河南人看來,他是愚公的真正傳人。

苗先文老人是70年代濟源煤炭工人,他以非凡的業績,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進北京受到了毛主席接見,毛主席親自送給他一個大芒果。“毛主席送煤炭工人芒果”的事,曾在全國那個轟動,也鼓舞了億萬中國農民。我在他二層樓的客廳裏見到老人,滿臉溝渠的他,一臉憨厚、樸實,待人親切而話不多。如今七十多歲了,他仍下地幹活,且支持他三個兒子也做了煤炭業職工。苗先文老人,是新中國老一代愚公的傳人,也是那個時代的標誌人物。當然,像苗先文老人這樣的“愚公”,濟源還有很多。近幾十年來,濟源出了一批批種地、做工、從軍、從文、從政、經商方麵的傑出人物,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接觸濟源人,他們的身上,可以感受到豫北人一種特有的樸實、勤勞和堅韌。

濟瀆廟的濟水源頭,流淌著濟源幾千年曆史文化,濟水牽著濃厚的文化深刻影響了濟源人;陽台宮裏千年菩提樹是佛樹,卻長在道教的陽台宮裏,誰拜佛誰拜玉皇大帝,尊請自願。三清大殿石柱上的龍鳳吉祥和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耐人尋味。這道家的寬闊胸懷,也許影響了濟源人。難怪濟源的私營企業,現已發展到一萬五千多家,而外地人辦的企業占了一半多,且大多發了大財。這說明什麼?濟源朋友苗安生說,濟源人不排外,容人。這正是濟水文化和陽台宮文化並存的真切體現。

濟源之美,美在王屋、太行,是種壯實、淳樸、厚重之美;濟源之美,美在濟水、東陽、西陽、小浪底等河,是種清澈、溫厚、勞動之美。

我在初訪濟源的短短幾天裏,被濟源的山水和人的內在精神所感染,讓我對濟源有了一種感受,那就是濟源山水的大美,表現著一種強烈的樸實、勤勞的精神之美,也可說是愚公精神之美。這種美,它融入到了濟源人的血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