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做人無為做事有為(1 / 3)

第九章做人無為做事有為

1、肯為別人奉獻自我

生活的辯證法時時處處啟迪著人們:一個人價值的實現,不能隻顧及個人生命和利益的存在。並且,它也不由自己給自己的生存意義給予評判。個人不能離開他賴以生存的群體,不能離開由這些群體所構成的社會;個人的生命價值是由他人、社會給予評判的。隻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個人的人生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出來。因此,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征途中時刻不能脫離集體、社會;個人必須為大眾,為社會承擔責任,作出貢獻,奉獻自我。一個人隻有當超越自己生命的狹小圈子,而熱心投入到社會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前有個國王,非常寵愛他的兒子。這位年輕的王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要什麼有什麼。可是,他從來沒有開心地笑過一回,常常愁眉緊鎖,鬱鬱寡歡。有一天,一位魔術師走進王宮對國王說,他能讓王子快樂起來。國王興奮地說:“如果你能辦成這件事,宮裏的金銀財寶你隨便拿。”魔術師帶著王子進了一間密室,他用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塗了些筆畫,然後交給王子,並囑咐他點亮蠟燭,看紙上會出現什麼。說完,魔術師走開了。年輕的王子在燭光的映照下,看見那些白色的字跡化做美麗的綠色,變成這樣幾個字:“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依此做法,不久,他果然成為一個快樂的少年。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有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義,有快樂,有豐足感,是因為他能奉獻,而不是處心積慮地想到占有。奉獻給人一個實現自我的空間,因為他知道要努力工作,為社會服務,他知道要肩負一個幫助和安慰大眾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標之中,他發現了生活實現的空間。一個人隻要肯為別人奉獻自我,他就會生活在快樂之中。如果我們養成奉獻的習慣,我們就會擁有心靈和財富的富足。人生的意義是一種奉獻,隻要你願意,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有智慧的人奉獻智慧,沒有智慧的人奉獻體力,沒有體力的人奉獻財物,沒有財物的人奉獻技術,沒有技術的人奉獻言語,沒有言語的人奉獻微笑,沒有微笑的人奉獻祈禱。每個人都能盡一己之力以服務人群,不僅利己,並造福社會。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愛心無償地給予別人以服務和幫助,他的生命一定閃爍著光彩,充滿著喜悅和快樂。曾獲諾貝爾和平獎,受全世界敬仰的德蘭修女,由於和英國平民王妃戴安娜的死期接近,所以有人將她們二人相提並論,但她們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型。德蘭沒有戴妃的風華絕代,她個子瘦小,相貌普通;她有的,是一顆美麗的愛心。戴妃在衛生、安全的醫院裏和艾滋病人握手,會有記者拍下照片刊登在報刊上,讓人歌頌她的愛心;可德蘭卻不知多少次在汙穢、肮髒的街道擁抱那些患皮膚病、傳染病,甚至周身流膿的垂死病人,把他們帶回自己的住處,照顧他們,安葬他們,讓人們享受她的奉獻。許多人一談到德蘭修女,都說她是個偉大的人,和她相比,自己實在太渺小了。可德蘭修女卻說:“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事。”德蘭修女所做的,是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顧垂死的病人,為他們洗腳、抹身,當他們被別人踐踏如塵的時候,還給他們做人的尊嚴,僅此而已。劉備曾教導兒子劉禪說:“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善良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何力量都不如善良的力量大。善良並不體現在禮物上,而在於一個人誠摯的內心。有的人能從錢包裏掏錢出來送給別人,但他的心卻冰冷漠然。用錢財表現出來的好心不僅不可靠,而且往往帶來負麵影響。或許,我們做人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德蘭修女這樣的高度,但是我們如果常存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好心,這個世界又會減少多少憂傷和怨歎。

2、做人不要強出頭

每個人在社會上碌碌奔走,都希望有一天能夠“出頭”,可是老祖先有句話說“煩惱皆因強出頭”,這一句話可說是經驗之談。首先,人想“出頭”是天經地義之事,不想“出頭”的不是淡泊明誌,大概就是白癡了。在自我壓力、環境壓力之下,要逃出“出頭”的自我要求是很難的。那麼為何又說“煩惱皆因強出頭”?這得從“強”這個字說起,“強”在這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勉強”,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卻勉強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強去做也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但這種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結果是:做失敗了,折損了自己的壯誌,也招來一些嘲笑。“失敗為成功之母”不是沒有道理,可是在別人眼中,你的失敗卻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義詞。第二個意是“強力”,也就是說,自己雖然有足夠的能力,可是客觀環境卻還未成熟;所謂“客觀環境”是指“大勢”和“人勢”,“大勢”是大環境的條件,“人勢”是周圍人對你支持的程度。“大勢”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強力“出頭”,不無成功機會,但會多花很多力氣;“人勢”若無,想強力“出頭”,必會遭到別人的打壓排擠,也會傷害到別人,種下仇恨的種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是“強出頭”的煩惱。所以,想“出頭”,就不要“強出頭”。謹記兩點:本身能力不足時,就不要想“出頭”。“大勢”不佳,“人勢”不足時,就不要想“出頭”。不強出頭,自然可以降低損傷,可以和旁人維持和諧的關係,也可以通過冷靜的觀察,把握大環境的“脈搏”,等各方麵條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頭”。其實,人隻要有能力,又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別人自然樂意拱他“出頭”,因為拱他“出頭”,一可做人情“投資”,享受他“出頭”後的人情回饋,二可使自己的生存圈單純化,免得和他長處,感受到他各種條件的壓力。這個分析是絕對合乎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法則的。

3、做一個埋頭苦幹的人

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最竭盡全力的大臣之一,諸葛亮的才能正如劉備臨終前所說的那樣:“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這樣說,完全是出自對諸葛亮的無比信任。客觀地講,諸葛亮絕對有實力自立為王。在漢末三國那個亂世年代,多少人一大權在握,就想自立為王,曹氏父子、司馬氏父子隻是其中之一的例子。但諸葛亮卻流著眼淚表示:願竭盡全力輔佐太子,獻出自己的忠誠,一直到死。其後,他始終實踐著自己的這一諾言,一心輔佑劉禪,竭盡自己的全部才智。當時的諸葛亮盡管大權在握,實際執掌著蜀國政權,但始終恪守自己的職責,為完成劉備未竟的事業,為實現自己對人生的追求,廢寢忘食,晝夜操勞,不遺餘力,真正達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地步。這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事業的赤膽忠誠,不僅僅表現為對君主的忠誠,更是一個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表現,也是反映其思想品德和氣節的一個重要方麵。從《出師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另一方麵的人格風範,他對理想的追求和對事業的忠誠。《前出師表》一開始就表現出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心態,並提到了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感激之情。諸葛亮心懷大計,竭盡全力地輔助後主,最後雖然沒有取得天下統一的功績,但保證了蜀國的長久太平。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諸葛亮的忠心,更需要學習諸葛亮的竭盡全力。正如魯迅先生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4、忘我才能釋放出最大能量

1858年,瑞典的一個富豪人家生下了一個女兒。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對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隻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跡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後來孩子的病慢慢痊愈了。孩子長大後,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最後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她的名字叫茜爾瑪·拉格蘿芙。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隻有在這種環境中,人才會超越自身的束縛,釋放出最大的能量。能忘掉自己的人往往是受到信念的左右,他們對前麵要遇到的困難沒有什麼感覺,因此能夠取得成功。從前,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隻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支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佩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果然,佩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欲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裏裝著一隻折斷的箭!我一直帶著隻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間意誌坍塌了。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5、認清生命的價值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演說家手裏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麵對會議室裏所有的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朋友們,這很好,因為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不論肮髒或潔淨,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仍然是無價之寶。生命的價值不依賴我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取決於我們本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永遠不要忘記。”人要明白自己的價值,而不要把自己當成囚徒。下麵是則關於畫眉的笑話。曾經上帝問一隻被囚在籠中的畫眉:“你願意到天堂去嗎?”畫眉說不願意。“為什麼呢?天堂寬敞明亮,不愁吃喝。”“可我現在也很好啊。”“可是你自由嗎?”畫眉沉默了。於是,上帝以勝利者的姿態把畫眉帶到了天堂。他把畫眉安置在翡翠宮裏住下,便忙著處理各種事務去了。一年後,上帝突然想起了畫眉,便去看它,他問畫眉:“啊,我的孩子,你過得還好嗎?”畫眉答道:“感謝上帝,我活得還好。這裏什麼都好,隻是這籠子太大了,怎麼飛也飛不到邊。”

6、適者才能生存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了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至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到致命的絕跡下場。二十一世紀到來,人類邁進了一個信息、科技、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裏,科技文明已將全球經濟變得更加一體化或多元化。麵對日新月異的變化,你可以抱怨、滿腹牢騷;麵對變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麵對變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麵對變化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爭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麵對一切的改變,也許有許多人開始困惑、懷疑、不安……但是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這一切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中,那些不願意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接受所謂的運氣、命運擺布的人,終將會被淘汰。人要適應環境才能夠最終求得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人最終都沒有辦法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出路。在生活中永遠不會是強者生存,也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終能夠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適應環境的人,隻有那些適應環境的人才會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才會堅定地生存下去。適應環境的人好比竹子,很柔韌但是很適應大風天氣。當強大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的時候,柔韌的竹子還將生存下去。做人一定要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