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機遇就在你的腳下
希爾指出,機遇就在你的腳下,你腳下的崗位就是機遇出現的基地。在這萌發機遇的土壤裏,每一個青年都有成才的機會。當然,機遇之路即使有千萬條,但在你腳下的崗位卻是必由之路,最佳之路。我們應該從平凡的本職工作出發,以主人翁的態度,進行誠實的、創造性的勞動,就容易出成績。可以從現實的條件下找到成功的機遇,成為本行業的專門人才。機遇出現的形式是多樣的,所以很多人不能很快地識別機遇,它不可能僅以一種形式出現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它可能以不斷更替的變化形式出現。愛因斯坦首次考大學就名落孫山,後來隻在一家企業當小職員,可以說,機遇屢次與他無緣。但他憑著堅強的意誌,百折不撓,終於叩開了機遇的大門。成功是屬於那些百折不撓的勇士們的。機遇存在於平凡之中,平凡之中可出機遇;平凡和機遇是統一的,它們之間是不可分割、互相聯係的,把遠大的理想同腳踏實地的做事聯係起來,在平凡的工作中埋頭苦幹,堅持不懈,總會找到成功機遇的。戴爾·卡耐基經過廣泛調查,總結出走運與不走運的人行動中的五條主要的區別特征。而且,他還相信大多數人隻要在日常的行動中糅合進幸運兒的這些特點,他們也會改善自己的命運的。下麵幾點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總的來說,最走運的人是那些擁有許多朋友和熟人的人。歐·威廉·巴塔利亞,一位負責物色人才的人,他以向人們提供待遇好的工作的形式給人們帶來運氣。他曾經分析了把他引到那些獲勝的候選人身邊的一連串的環節和機會,其中大部分環節竟然都是通過交往關係。當一個人對自己的事業產生興趣和愛好以後,就能產生強烈的探索精神、為之獻身的奮鬥精神,最後找到成功的機遇。機會可來自你精心策劃,也可來自偶然的好運氣。不管怎樣,當你獲得機會之後,就要證明,你獲得那個機會,是值得的。怎樣證明?請你獻出你的熱忱、時間,拚盡你的幹勁,去把手頭上的事做到盡善盡美的地步吧!當你獲得一個機會時,你身邊有許多人看著你怎麼做,包括領導、同仁、合夥人、股東、親友、敵人等。你要在這些人麵前證明你是能應付自如的!尤其是對與業務或事業直接有關的人,例如領導。你不要讓領導跌眼鏡!你順利完成任務,不僅證明你有足夠的辦事能力,還證明領導判斷準確,眼光獨到,找對了人選。你證明自己辦事能力高,又令領導感到自豪,機會就會源源不斷地到來。要達到上述效果,沒有其他捷徑,隻有全力拚搏一途。為機遇做準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每個人都能做到,也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神秘。
11、做事要剛,做人要柔
方達是一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校期間,她活潑、熱情、大方、幹練。她挑選了一家知名度較高的合資企業,並如願以償做了公司的文員。方達挑選合資企業是因為這樣更容易實現自己的抱負——當個領導。她要在這裏學習外國人先進的管理經驗,同時也積攢點錢,為日後自己的發展打基礎。因此,從底層做起的思想準備很充分。她所在的辦公室連她才三個人,一個是四十多歲的查理,一個是與她年齡差不多的張超。查理是頭,經常與領導外出談生意,張超忙著永遠也不見少的文件資料,每當電話鈴聲一響,張超總是朝方達努努嘴,示意要她聽電話,她手頭的活再忙也得放下。要是有客戶來,端茶遞水也總是方達幹的活。至於業務上的事,任方達怎樣態度謙恭地請教,查理和張超都挺會裝聾作啞,除了是或不是,絕不會多說半個字。同仁間的冷漠是方達最不理解的。如何適應一個冷漠的環境成了方達的心病,這樣的事情是每一個初入新職位的人都會碰上的,所以盡量放低姿態,用自己的誠懇打動別人,是你在就職時必要有的心理準備。方達的行為體現了做事要剛,做人要柔的原則。做事要剛,做人要柔,是做人的基本原則。生命的延續是艱難的,為了活下去,一個人必須辛勤地做事。為了發展和成長,必須努力克服挑戰,設法解決許多難題。所以做事要剛,做人要柔,肯吃苦的人,不但精神生活充沛,回報也多。做事要剛,做人要柔的人健康有活力,前程樂觀。反之,好逸惡勞的人,會逐漸消沉、墮落。做事要剛,做人要柔,代表一個人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一位肯擔當、不敷衍塞責的務實者,他們肯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和經驗,肯在順境中打下更廣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樂觀和衝勁。當別人笑他們不懂得享受時,他們卻暗暗地告訴自己:勞動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依我們觀察,這些人的幹勁是多方麵的,他們不但事做得好,家居和教育子女都很成功。你千萬不要把做事要剛,做人要柔誤以為是做事狂。幸福是從我們的勞動、做事中產生的,事業是幸福的最主要源泉。很多民俗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幸福來自做事要剛,做人要柔的真理。有歌詞唱道,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不管你是否願意,生活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將難題、困窘推到你的麵前,讓你時常領略到爬山、趟河的滋味。所以必須做事要剛,做人要柔。
12、小不忍則亂大謀
人生一世,誰都不甘平庸,都想成就一番大業,不虛此生。可是這世界上能幹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等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心理素質。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是說想成大業,幹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時一事的幹擾。說白了,就是“放長線釣大魚”。實際上,此言本來就有其鮮明的積極意義。對於有理想、有抱負,想為國家、為民族幹一番大業的人這完全是對的,應該提倡和加以鼓勵。就是個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也是應該“忍一時所不能”而為己創造條件,提供方便。所謂“忍小謀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小是小非纏住手腳,排除各種幹擾,創造條件奔向大目標、大事業。“忍小謀大”就是不計一時一事的得失,忍住急功近利的念頭,一切都為實現大目標、成就大事業鋪平道路。“忍小謀大”,還要從思想上擺正大與小的辯證關係,不因小失大,不因大而喪失信心,放棄眼前的努力。長遠目標與短期行為,大事業與小功利,國家、民族大計與個人的七情六欲等關係都要處理得當,這樣才不至於“小不忍則亂大謀”了。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可以抵抗千軍萬馬,同樣是“忍小謀大”的策略,但蘇洵的話是更加自覺更加明確地道出小忍與大謀的關係,強調了“小忍”的無形威懾力。諸葛亮七擒孟獲而不斬,忍住仇恨,並且是一忍再忍,終於以自己的忍讓製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和平。孟獲是三國時期蜀國南方部族的首領,因率兵反蜀、製造叛亂,諸葛亮前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當地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個安定的大後方,豈不更好。於是下令,對孟獲隻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敗下陣來,孟獲仗著人多,隻顧向前衝鋒,結果中了蜀軍的理伏,孟軍大敗,孟獲第一次被活捉。當時孟獲心想,這下子肯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一進了蜀軍的大本營,諸葛亮立即讓人給他鬆綁了,陪他參觀蜀軍的軍營,好言好話勸他歸降。孟獲不但不服氣,而且傲慢無理,諸葛亮毫不氣惱,反而放他回去準備再戰。孟獲跑回部落後,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結果又一次被活捉。諸葛亮耐心規勸,孟獲仍是不服,諸葛亮又放了他。孟獲再次改變戰略進攻蜀軍,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總不能擺脫諸葛亮的控製,一次又一次被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捉時,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裏佩服。從今以後,不再反叛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蜀漢控製,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部族的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常言道“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可以,再三再四絕對不行。可是諸葛亮對孟獲卻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了七次,如果不是孟獲服輸投降,他還打算再放孟獲,絕沒有因為孟獲的不識抬舉而放棄忍耐。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以德服人,攻克孟獲的心,讓他心悅誠服地歸順蜀國,不再叛亂。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忍耐了孟獲的傲慢無理,以他的足智多謀,以他的寬容大度,以他的好言規勸,也以他的軍事實力,融化孟獲這塊頑石,進而降服了整個南中地區少數民族頭領,穩定了蜀國對大後方的統治,最終達到了長治久安的目的。如果諸葛亮不忍,一刀殺了孟獲,充其量也隻是消滅了一個叛頭,很可能按下葫蘆起來瓢,其他部落的少數民族頭領還是要繼續造反。由此可見,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能出眼下之氣,忍了,卻能得到長遠的利益。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從而實現理想宏願,成就大事,創建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