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做人自尊做事敬業
1、永遠都要坐前排
人不一定做生活中最優秀的那一個,但一定要是坐在最前麵的一個。一位哲人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態度決定高度。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對孩子“永遠坐前排”的教育給了我們深刻啟示:把理想變成行動。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裏,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點:無論做什麼都要事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麵,不能落後於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對孩子來說,父親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年代裏被證明是非常寶貴的。正因為從小受到父親這種“殘酷”的教育,瑪格麗特才培養了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念,盡自己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坐在前排”的教導。“永遠坐前排”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激發你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爭創一流的精神。在這個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夠坐在“前排”的卻總是不多。許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為他們把“永遠坐前排”僅僅當成一種人生理想,而沒有采取具體行動。那些最終坐到“前排”的人,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不但有理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把理想變成了行動。永遠坐在最前麵的人也許不會十分優秀,但是他們會時時刻刻想著去超越。他們不甘於隻做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他們會找一些途徑來培養自己新的能力。如果我們隻做那些我們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我們將陷入平庸。發現極限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超越它。
2、立誌有所作為
上進心,就是努力向前,立誌有所作為的一種心理品質。上進心,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動機。有的人沒有上進心,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到挫傷。也許原來有上進心,但是由於別人對他的上進心不屑一顧,甚至言辭中常露出諷刺、挖苦之意。他的積極性被打擊,幹脆就放棄了努力。二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缺乏上進心,工作不思進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視孩子情感與智力方麵的需要。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和要求,極少和孩子談話、遊戲、講故事,壓抑了孩子的上進心,最後孩子長大後變成了一個沒有上進心的人。三是人自身的問題。也許他生性好玩,不能對自己作出正確評價,不能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勵。人必須有上進心,上進心是可以培養的。關鍵是要不斷地積極地尋求別人的鼓勵和自我鼓勵。對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自我鼓勵。這不由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了不起的鑒賞家,是一名品酒師。一個朋友邀請他去他家,因為他有一些非常古老的有價值的酒,想給這個人看看他的收藏。他想得到這個人的讚賞,就拿出一種最名貴的酒。那人品嚐了一下,卻保持沉默。他沒有說任何話,甚至不說它是好的。那個朋友覺得受了傷害,然後他又拿出一種非常粗糙的普通的酒。那位朋友品嚐了一下說:“非常、非常好,很好!”收藏家糊塗了,他說:“我被搞糊塗了,我給你最稀有、最名貴的酒,你保持沉默;但對這種普通的酒,一點都不名貴的粗糙的酒你卻說:‘非常、非常好!”’鑒賞家說:“對第一種酒,沒有人需要說什麼,它本身已經說明;但對第二種,必須有人讚揚它,不然它會受挫折的!”
3、尊嚴比什麼都重要
鷹王,從古時代起,就被認為是價值、權力和尊嚴的象征。它的形象被羅馬人、波斯人、德國人、波蘭人、奧地利人和西班牙人用做國徽。高傲的鷹王,當它年老的時候,選擇了最高峰作為住所,在那裏獨居了許多年。一天,它感到死期已近,就把所有的孩子——叫到身邊。等它們聚齊了,鷹王一個一個地看過它們,說:“我哺育你們。為的是你們從小就有能力看太陽。我讓那些視力不行的孩子——你們的兄弟們都餓死了,因此,你們有資格比其他鳥類飛得更高。所有不願意送死的鳥,從來不靠近你們的巢。”孩子們恭恭敬敬地聽著鷹王的教誨,不斷地點著高傲的頭顱。停了片刻,鷹王繼續說:“所有的野獸都應當懼怕你們,但是,你們不能傷害尊敬你們的野獸,而且應當把你們吃剩的食物讓給他們吃。”“是,我們遵命……”所有的鷹都低聲回答。“我馬上就要離開你們了,”鷹王宣布,“但是,我絕不死在巢裏,我要飛上蒼穹,飛到雙翅能把我帶到的天空,我要飛向太陽。假如能飛到那裏,就讓太陽的光焰焚燒我的羽毛,我再神速地衝向地麵,躍進大海。在大海中,我會神奇地複活和恢複青春。這就是鷹的天性,這就是我們的命運。”講完之後,鷹王開始飛行。它威嚴莊重地先圍繞孩子們居住的高峰兜了一圈。接著,他猛然向高空飛去,以便在太陽的懷抱裏燒掉那一雙疲勞的翅膀。榜樣的力量無窮,從鷹王那裏小鷹們學到了尊嚴。這是達·芬奇的一篇十分出名的寓言。人必須有自己的尊嚴。沒有尊嚴的人生是可恥的,是可歎的;沒有尊嚴的人是可憐的和可悲的。
4、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的起點
道德品質的基礎是尊重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其相應的權力與責任,但每種權力和責任的基礎都是被理解和尊重。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力和責任,尊重人的個體和社會價值,尊重人在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尊重是把人所賦予的權力和責任還給人自身。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環境,培養人的尊重意識,使每個人都懂得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社會的起點和基礎。尊重自己首先要正確地認識自己,其次要接納自己。每個人應該承認遺傳、環境、條件的差異和影響,承認現實中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善待自己;其次要維護自己。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應該受到尊重,每個人都有權捍衛自己的人格尊嚴。人格是一個人的脊梁,尊嚴可以使人高尚,人格尊嚴是人的第二生命;最後要發展自己。每個人的發展要靠自己,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意識,形成自我發展的內驅力。除了尊重自己以外,我們每一個人還必須尊重社會,就是要有責任意識。社會是人與人發生關係的場所,這個場所需要共同的規則來規範。遵守規則就是尊重社會的最基本表現。權利和責任意識是尊重社會的基本內容,所以每個人要學會尊重社會,要遵守社會的公共規範,在維護自身權利的同時,要勇於承擔自己應負的社會責任。尊重是人類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倫理理念和道德共識。這種基本的倫理理念和道德共識是我國傳統美德中最基本的內容。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平等成為人們道德關係的基本準則,如果沒有尊重,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平等。
5、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
做人要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嫉妒別人。看到他人某方麵比自己好,人們產生羨慕的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但如果因為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水平而發展到不甘心,並達到惱怒他人的程度,這種心理就成了“嫉妒”。嫉妒是一種心理狀態,屬於情感範疇,是後天形成的。嫉妒的心理是:我坐著,你也別想站起來;我躺下,也要把你拉倒。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不但成年人有,而且學生也有,甚至兒童也有,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有,隻是程度不同而已。產生嫉妒是人和人之間進行比較的結果。一個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或別人的家庭比自己家庭幸福,往往會心懷嫉妒。一般說來,嫉妒心理分三個層次。首先是原初層次,又叫似有似無層次。這一層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於人的內心,不容易被他人察覺。第二層次是淺層次。這時的嫉妒已由無意識進入到有意識,開始表現出行動,如諷刺、疏遠自己嫉妒的對象,耍小手腕兒等等。嚴重的還有攻擊、造謠中傷他人等等,目的是打擊別人,抬高自己。嫉妒發展到這個層次,就需要及時控製。第三層次是深層次。這時人的嫉妒心理已經是一種變態的心理,表現為猖狂進攻等,導致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嫉妒是一種消極的、不健康的心理。每個人都應該能夠抑製、克服嫉妒他人的心理。正確的行為方式是在人際交往中,和周圍的人進行比較時,要承認差異並努力進取,縮小差異;當嫉妒心理剛剛出現時,應想到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承認他人的優點,正視他人的優勢;希望他人進步,自己也有收獲。這樣能使他人快樂,自己也快樂。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6、活在責任和義務裏
作為一種人生理想來說,我們做人最一般的目標就是造福桑梓,積德行善,即不僅僅保持或培育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並且應當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人。就像司馬遷說的,人都難免一死,但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如鴻毛。如果一個人沒有現實作為,沒有在生活中發揮他生命的現實價值,他的活和他的死就沒有什麼區別。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隻要願意,每個人都會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也隻有盡到了對社會的義務,對現實的人生做出了個人獨特的貢獻,一個人才算完成了做人的使命,實現了自己做人的價值。美國總統肯尼迪也說過:“不要問國家能給你什麼,而要問你能為國家做點什麼!”“活在責任和義務裏”這句名言,是已故台灣著名國學大師耕雲先生在台北和北京多所大學裏反複強調的一句話。他一再告誡學子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要盡到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又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盡到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他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社會和家庭盡到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就少了許多紛爭和掠奪,少了許多奸險和罪惡,而多一些安寧和祥和。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就必須承擔屬於他的責任,履行屬於他的義務。對家庭,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人類,你必須盡到責任和義務;對工作,對事業,對同誌,對朋友,對子女,你必須盡到責任和義務。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就會感到身上有一股無形的壓力;有無形的壓力,就會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就會有信心把自己承擔的責任承擔到底。同理,主動履行義務的人,就會兩肩擔道義;兩肩擔道義,就會一身正氣;一身正氣,就會有力量把自己應盡的義務履行到底。責任感是創造一切的機會。抓住這種機會,就應該使人現有的生命,全在道義之中,隨時隨地無愧於人生。如此,則自己的一舉一動、一心一念,都不違背道德仁義,都可驚天地而泣鬼神,都會隨時隨地完成人生,圓滿人生。就像諸葛亮做人的要點,全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樣。鞠躬盡瘁,就是以生命去盡職,去完成人生;死而後已,就是以死亡去盡責,去力行事業。不但完成自己的人生,而且用死亡履行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我們應效法的人生觀、價值觀。
7、不做問心有愧的事
《詩·小雅·何人斯》中說:如果沒有做什麼有愧於人的事,那麼對於上天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做人應不愧於人,不畏於天。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這樣說道:“盲人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動不動就跌跤或撞倒東西。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著前進,腳步穩重,精神貫注,像這麼穩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傷或挫敗,那麼,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頗值得引為借鑒。前途莫測,大家最好還是不要太莽撞才好。”鬆下這段名言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我們凡事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行。人生的舞台是旋轉的,不定的,我們應該慎重選擇自己的腳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為人處世,朝著既定的目標行進。一個外國遊客到泰國曼穀旅行,在貨攤看見十分可愛的小紀念品,他選中3件紀念品後就問價。女商販回答是每個100銖。外國遊客還價80銖,費盡口舌講了半天,女商販就是不同意降價,她說:“我每賣出100銖,才能從老板那裏得到10銖。如果價格降到80銖,我什麼也得不到。”外國遊客眼珠一轉,想出一個主意,他對女商販說;“這樣吧,你賣給我60銖一個,每件紀念品我額外給你10銖報酬,這樣比老板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錢。你我雙方都得到好處,行嗎?”外國遊客以為這位泰國女商販會馬上答應,但隻見她連連搖頭。見此情景,外國遊客又補充了一句;“別擔心,你老板不會知道的。”女商販聽了這話,看著外國遊客,更加堅決地搖頭說:“佛會知道。”外國遊客一時啞然。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釣魚一樣,設了一個誘餌,但女商販並不上鉤,關鍵在於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須講究商業道德,正經錢可賺,昧心錢不可得;別人能瞞得住,但良心不可欺。做人的道理和經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這前一句話幾乎包含了各種層麵的人生活動,比如做官、種田、教書、打仗等等;後一句話則強調,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於人於己問心無愧,無論處於何種人生情境,無論是別人知道還是別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視“人”這個崇高的稱號,必須保持個人品德的純潔無瑕。利用別人不知道而欺騙別人是一種最大的罪惡。許多奸惡之人大都以“別人不知道”來為自己壯膽,從而幹下了許多壞事。天下的壞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別人不知道而進行欺騙,一種是雖然別人知道卻不害怕。前者還知道有所畏懼,說明他還良心未泯,後者就是肆無忌憚了。《後漢書·楊震傳》中記載了一則“楊震四知”的故事。東漢時期,楊震奉命出任東萊太守,中途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是由楊震推薦上來的。這天晚上,王密懷揣10斤黃金來拜見楊震,並獻上黃金以感謝他往日的提拔。楊震堅決不收,王密說:“黑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卻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這則故事不僅僅涉及了行賄、拒賄的問題。在一個人行動之前,良心起審查和指令作用;在行動中,良心起調整和監督作用;在行動後,良心對行動的後果進行評價和反省:或者滿意或者自責,或者愉快或者慚愧。一個人做人能做到問心無愧,能在良心的引導下做事,大致上可以高枕無憂了。《曾國藩家訓》中說:“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做人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良心固然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錢使,但隻要問心無愧,則樂莫大焉。
8、精勤自有豐收日
生命的延續是艱難的,為了活下去,人必須辛勤地工作。為了發展和成長,必須努力克服挑戰,設法解決許多難題。所以勤奮肯吃苦的人,不但精神生活充沛,福報也多。勤奮的人健康有活力,前程樂觀。反之,好逸惡勞的人,會逐漸消沉、墮落。勤奮代表一個人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是一位肯擔當、不敷衍塞責的務實者,他們肯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和經驗,肯在順遂中打下更廣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種鍥而不舍的樂觀和衝勁。當別人笑他們不懂得享受時,他們卻暗暗地告訴自己:勞動本身就是一種享受。依我們觀察,這些人的幹勁是多方麵的,他們不但工作得好,家居和教育子女都很成功。你千萬不要把勤奮誤以為是工作狂。幸福是從我們的勞動、工作中產生的,事業是幸福的最主要源泉。很多民俗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幸福來自勤奮的真理。巴西諺語:勞動出智慧,勤奮有幸福。俄羅斯諺語:樹以果子出名,人以勞動出名。德國諺語:祈禱從天堂中取出幸福,勞動從大地中挖出幸福。古代波斯諺語:千萬不要認為勞動可恥,因為,凡是認為勞動可恥的人,在眾人眼裏反而是最可恥的人。阿爾巴尼亞諺語:光靠禱告,葡萄是長不起來的,必須用鋤頭和鏟子來勞動;不懈的勞動才能蓋起大廈。這些諺語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麵通俗地說明了勞動、事業和幸福的關係,隻有從勤奮的勞動中獲得的幸福才是現實的幸福,真正的幸福。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懶惰都是一種墮落的、具有毀滅性威力的東西。懶惰、懈怠從來沒有使人在世界曆史上留下好名聲,也永遠不會留下好名聲。懶惰是一種精神腐蝕劑,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爬過一個小山崗去觀賞那一邊的風景;因為懶惰,人們不願意去戰勝那些完全可以戰勝的困難。因此,那些生性懶惰的人永遠不可能在社會生活中成功。成功是那些辛勤勞動的人們頭上的花環,懶惰是惡劣而卑鄙的精神重負。做人一旦與這個詞語相連,就隻會整天怨天尤人,精神沮喪,無所事事,而且對社會無用對別人無益。高爾基在談到勞動的作用時說,我知道什麼是勞動:“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隻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勤奮的勞動之所以是神聖的,是因為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創造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恩格斯在談到勞動的神聖意義時指出,“它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人類產生的曆史告訴我們,是勞動使得類人猿的手和腳分了工;是勞動使得原始人產生了交流思想的語言;是勞動使類人猿的腦髓逐步發展成為人的大腦,從而使人成為世界上的“萬物之靈”。有歌詞唱道:“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不管你是否願意,生活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地將難題、困窘推到你的麵前,讓你時常領略到“爬山”、“趟河”的滋味。勤奮不僅創造了人類,而且還創造了人類社會。精勤自有豐收日,時光不負苦心人。學海無涯,惟勤是岸;功多藝熟,業精於勤。
9、在每一個地方發揮自己的光彩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有一定的崗位。如果發現自己的崗位和實現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應該怎麼辦呢?這種差距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進社會,往往發現,現實工作崗位與理想差距很大,這個矛盾使得一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失意沮喪。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當前的工作,而且會給一生的發展帶來負麵影響。在這種時刻,首先要分析理想中的崗位與現實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剛剛踏上工作崗位,要找到一個工作內容與你所學的專業知識、興趣愛好非常吻合的崗位是過於理想的。所謂的專業對、興趣吻合也是相對的,不應因一時的差距而心灰意冷,無精打采。在適應相當一段時間以後,你發現仍不能改變心境,可以在適當的場合,以商量的口氣向你的上級提出:另一個崗位較適合你,但結果必須經上級領導綜合考慮後再決定,並且原則上你要尊重這個安排。對於適應新的環境,每個人都應有一個積極的心理傾向,充分認識到適應環境的必要性,把它視為自己的需要。每一個人都容易把新的環境想象得過於美好。大學畢業生往往渴望成才,以創造社會為己任,但認識社會、適應環境,正是你成才立業的前提。自視清高,脫離社會,這種心態是不足取的,肯定會影響到你的工作和自我身心的調適。你不妨參加一些社交活動,交幾個新朋友,工作方麵,可以學習他們的工作經驗,少走彎路;從生活來講,可以排除你的個人英雄主義,互相幫助,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10、做最適合你的工作
為什麼有人會哀歎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無聊呢?主要是因為他們正從事著與自己的誌趣個性相衝突的職業。如果你所選擇的職業不適合你,那就不可能有奇跡出現,不但不會有成功,而且它甚至還會剝奪你人生的樂趣。但是,如今的很多青年大多沒有考慮到這一層關係,他們往往喜歡做其他人看來很體麵的工作,至於工作本身的特點倒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內。不知有多少人因為隻考慮到工作的體麵而斷送了一生的幸福,他們以為體麵的工作肯定是成功的捷徑,而不管自己的性格、才學是否與之相稱,他們完全不懂得成功的真正意味。如果你認為自己在某種事業上缺乏足夠的才能,那麼還是放棄這種事業為好。否則,你一生的結局一定是後悔和失望。其實,選擇職業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情,在決策之前,必須先剖析自己的才能與誌趣,要深思熟慮地加以考察,職業的選擇都要與自己的誌趣相合,而且自覺確能勝任,這才算得上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職業。年輕人一旦選擇了真正感興趣的職業,工作起來也會特別賣力,總是精力充沛,而絕不會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同時,一份合適的職業還會讓你在各方麵發揮自己的才能,並使自己迅速地進步。一旦你決定要從事某種職業時,就要立即打起精神,不斷地勉勵自己、訓練自己、控製自己,隻要有堅定的意誌、永不回頭的決心,不斷地向前邁進,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的希望。在選擇職業時,你固然要對某些問題深思熟慮:自己是否能勝任?是否真的有興趣?但當你作出決定後,就不能再三心二意了。你必須集中所有的勇氣和精神全力以赴,你要不斷鼓勵自己,要有與一切艱難險阻作鬥爭的勇氣,要不怕吃苦、不怕碰壁,更要遠離對失敗的恐懼。任何職業隻要與你的誌趣相投,你就絕不會陷於失敗的境地。但是,在工作的過程中,有人常常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受製於自己的欲望,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不好的勾當上去了。像這樣的人,怎能期望成功會降臨到他的頭上呢?還有很多人在工作時整天沒精打采,毫無工作與生活的樂趣,他們怨歎工作的不幸和人生的無聊。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悲觀呢?主要是因為他們正從事著與自己的誌趣個性相衝突的職業。也許,有的工作是你喜歡的。但有時盡管你全身心地投入,換來的依然是苦惱與煩悶,原因就在於你並不具備幹這份工作的能力。所以,在職業的選擇上,你必須根據自己的能力輔以興趣,量力而行。路莎最初學的是財會專業,在二十六歲那年她考上了注冊會計師,成為她那家會計師事務所裏當時最年輕的會計師。日子過得很順利,路莎也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後來,她的一個朋友推薦她去一家商貿公司做人事經理,禁不住高薪的誘惑,路莎也想給自己換個全新的環境,就去了。但是在做經理的那段日子,路莎卻覺得十分苦悶,原因倒不在於業務的繁重,而是內部管理工作。對路莎而言,與同事在一起她始終無法將自己放到管理者的位置,或許,這便是路莎的弱點,不善於管理人、支配人,尤其是對待熟悉的人。與“管理”相比,路莎更願意與他們合作。但是有些人、有些事缺乏管理是不行的,她的職位也要求路莎拿出足夠的威嚴。但是讓路莎倍感為難的是自己總不習慣於發號施令,無論自己怎麼叮囑自己也沒用。因而,在有些時候,為了避免麻煩,不想讓別人難堪和為難,路莎便自己去幹工作。但這樣一來,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程序,對幹路莎自己也是個沉重的負擔。在經過幾番努力,路莎發覺自己依然缺乏領導能力,即便參加管理培訓也沒什麼改變後,路莎放棄了這份工作,依然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注冊會計師去了。其實,事實就是這樣。在你對自己的能力沒有弄清之前,便貿然地去幹自己所不擅長的工作,“楚材晉用”的結果是你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記住,你喜歡的不一定是你所擅長的,如果你根本就做不了這類工作,勉強自己的結果必然隻能是產生痛苦。還是做你擅長的工作吧,在你將一切事情都處理得井然有序時,你會對自己有個較高的評價,在你的才能得以完全展示的同時,你也為自己贏得了他人的肯定。其實你應該想到,真正適合你的職業應當是能夠表現你的個性與天賦的。如果你找到了這個工作,你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工作本身就會充分而全麵地調動你的才能。可能的話,盡量選擇那種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經驗,並與自己的個性愛好相吻合的行業。這樣,你不僅會擁有一份得心應手的工作,還可以充分發揮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而這才是最有效地利用你自己的資本。對每個人來說,選擇職業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情,在決策之前,必須先剖析自己的才能與誌趣,要深思熟慮地加以考察,職業的選擇都要與自己的誌趣相合,而且自覺確能勝任,這才算得上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