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做人寬容做事競爭(1 / 3)

第六章做人寬容做事競爭

1、學會幫助他人

一個人想看一下天堂和地獄到底有什麼區別。於是他先來到地獄。地獄裝飾得富麗堂皇,隻是這兒的人一個個看起來麵黃肌瘦,有氣無力。吃飯的時候到了,他們全都圍坐在一個大湯鍋前,每人手裏執著長長的勺柄,但由於勺柄太長了,無論他們怎樣拚命往嘴裏送,結果也是枉然。於是他來到天堂,天堂好像與地獄沒有什麼區別,隻是這兒的人一個個紅光滿麵,幸福而滿足。他發現天堂的人同樣手執著長長手柄的湯勺,圍著大鍋吃飯,但天堂的人卻把舀到的飯送到對麵人的口中。我們常常吝於幫助別人,卻不知道,幫助別人其實正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愛心真心純心交付給別人,生命的天堂才會煥發光彩。善於幫助別人的人,是幸福的人,因為他無意中幫助了自己。一支蠟燭不因點燃另一支蠟燭而降低自己的亮度,甚至在點燃的瞬間,自己更加輝煌!我們通過互相幫助,最後實現了共同的價值;通過對別人的幫助,最後幫助了自己。在天堂中過得幸福的人都是懂得互相幫助的,把飯舀給別人先吃,然後自己才能吃得到。而在地獄過得痛苦的人都是隻為自己著想,用自己夠不著的勺子給自己盛飯,最後都忍饑挨餓。隻有互相幫助的人,才明白別人對自己來說是多麼的重要。隻有能幫助別人的人,才會明白自己的實際價值有多大。做人要學會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2、做一個合群的人

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群體。人往往隻有在群體中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在生活中,如果我們自己不合群,就會發現自己很孤獨,很痛苦。人不合群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環境所導致的。因此要改變自己不合群的狀況,也並不是沒有辦法。鬼穀子說:“欲合者用內。”意思是說要想合群,首要的是自己去努力爭取。不合群的症結是自己與群體不適應,所以,適應群體,就必須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就應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症結,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繭自縛,還是自大高傲而目中無人;是孤僻恐懼作怪,還是固執多疑作祟……人隻有挖出病根,認識危害,才能對症下藥。孤僻就要知道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應該明白愈是注意就愈無法改善,不要過分地注意自己;自卑就要懂得天地本寬,卑者自隘。很多不合群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表現,這些人因為自卑而產生孤獨,他們害怕與別人交往,因此他們忍受著孤獨。這樣的不合群者要自我寬慰,不要把陌生人想得如狼似虎,要和他們平等交往,自然能夠很快融入集體。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唯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被人相容的人,首先是肯於相容。“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心理上不再執著滯礙,拆除阻隔合群的籬笆,就容易通達事理,與人和順。不合群的人,大多是因為他們交際時該交流的時間和地方不交流,如不參與、不介入、不表達等,使人難於接近;該停止交流的時間和地方不停止交流,如不看對象、場合而言行隨意、放肆,令人感到十分不近人情。

3、生命的意義在愛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美國一位大學教授和他的學生來到黑人貧民窟搞調查研究,其中有一個課題是預測該地區的250名黑人孩子將來的前途。學生們認真地做著報告,幾天後,這份報告的結果出來了,但它令教授憂心忡忡。學生們在報告中預測,這250名黑人孩子將來無所作為,隻能成為社會的負擔。30年後,教授去世了,他的一位同事從他的檔案中發現了當年的那份報告。這位同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來到了當年的黑人貧民窟。他看到,事實並沒有報告的結論那麼令人沮喪,相反,發生的一切讓這位同事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調查的250名黑人孩子中,除了18人離開故土,無最新消息外,其餘的232人都成就斐然,他們當中有的人成為了銀行家,有的人成為了大律師,有的人成為了企業家,有的人成為了著名影星。教授的同事逐個采訪了這232人,追問他們何以能成功?這些人說得最多的是:“應該感謝我們的小學教師。”同事費盡周折找到了那位小學教師,此時,她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說話不太清楚,可是有一句話同事能聽懂:“I love the children(我愛這些孩子)。”這個故事讓人想到了英國偉大的詩人羅傑斯生前和朋友們談得最多的一個話題。一個女孩子人見人愛,有人問她:“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喜歡你?”小女孩天真地說:“我猜,大概是我愛每一個人的緣故吧。”生命的目的在愛人。我們做人到底擁有多少成功和快樂,這要取決於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愛,又有多少人在愛著我們。做人最博大的自由是愛,做人最富有的財產也是愛。愛的成就無限寬廣,因為它能到達一切才智難以到達的心靈彼岸。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愛是一種活動的情感,不是靜止的物體。愛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特殊的經驗,要想擁有它,最佳辦法是把它施舍給別人。誠如某法國哲學家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愛心,比維持我們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們應該把它施舍給別人,這就是生命開花。”孔子說,仁者愛人。一個人富有寬博的愛心,自然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問題。愛,不僅僅局限於通常的情愛、性愛,寬容大度,給別人多一點同情的理解,也是一種愛。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我們之所以對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徹的認識,總認為做人難,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愛人的快樂,人與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愛人的心,自然會被人所愛。富有愛心的人,不但自己的生活充實快樂,而且能感染別人。你富有愛心,可能並不富有,沒有炫耀的地位,沒有顯赫的聲名,沒有富足的財產,但在精神上,你卻是天使。愛心必須具有包容力,容人所不能容,包人所不能包,有寬大的胸襟。你曾經給予過的,不一定就祈求有酬謝,也許,你本可以給予得更多一些。當愛存在的時候,才感到“活著真好”。不可否認,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總是不斷地有報複、爭鬥、嫉恨、嘲諷、猜疑、欺騙,甚至凶殺等等爆炸新聞發生,但這些肮髒的垃圾在愛的陽光下顯得那麼空虛無聊,那麼可憎無恥。愛把溫暖和幸福,帶給親人、朋友、家庭、社會、人類。愛是永恒的主題,持久的構思,多彩的內容。我們不能看到罪惡,就否定這個世界沒有愛,就像不能看到礁石就厭惡海洋,看到死亡就否定生命一樣。人類之愛是先哲聖賢追求的,也是他們所渴望的,更是平常百姓祈盼的。當人與人之間把真誠、善良、平等、團結、和睦共處、賜惠,這些愛的因素劇變為熾熱的能量的時候,世界將不隻是一個地球村,而是一個大家庭了。

4、君子成人之美

每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扶助。正如《論語·顏淵》篇中說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是助人為樂、利人利眾的仁義表現。仁者愛人,寬則得眾。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沒有感情便沒有人性的出發點。蘇秦、張儀本是要好同學,蘇秦深知張儀的學問在己之上。但蘇秦卻先成功了,做了六國的宰相,當落魄的張儀前來投靠蘇秦時,誰知竟遭到他無數的奚落,憤怒的張儀決計隻身赴秦,自找出路。蘇秦卻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補給張儀所需,直到張儀高就宰相,才明白蘇秦為不埋沒他的才幹,不使張儀依賴蘇秦所想出的辦法,目的是成全能者,可謂用心良苦,使張儀感激不盡。古代有很多成人之美的義舉。《水滸》裏的武鬆,不平於蔣門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俠仗義,挺身而出“醉打蔣門神”,奪回快活林。《西廂記》裏的紅娘,同情和促成張生與鶯鶯的愛戀,事發被拷,仍仗義執言,使有情人終成眷屬。電影《升官記》裏的徐九經,秉公斷案,不媚權貴,終使倩娘嫁得意中人。盡管丟了烏紗帽,但他心安理得,問心無愧,在成全了別人的同時也成全了自己的名節,受到人們的敬重。成人之美的事,在當今的社會到處都有。當自己的幸福以別人的痛苦為前提時,他們都自願地放棄自己的幸福,這就是他們的高尚精神所在。主動支援一時經濟拮據的友人,使其免除後顧之憂;盡力幫助友人掌握知識,使其早日榜上有名等等,總而言之,凡是好事情,好願望,你伸出熱情之手,予以大力幫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說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為,都是得人心,受歡迎的。助人為樂,濟人危難,這種成人之美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在這個相互依存的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真正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要扶正壓邪,放手和壞人壞事作堅決的鬥爭。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怕惹是非的人,偏偏被是非惹上了,正所謂“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在這種時候,恐怕他最想見到的,不是像他自己一樣遇著“是非”繞道走的人,而是盼望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士快快到來,以解救他的危難。所以,我們必然批判那些對人漠不關心、見危不助、見難不幫、見義不為、見暴不除、見死不救的極端利己主義的思想行為,因為這和我們民族成人之美、助人為樂、救人危難的優良傳統背道而馳。成人之美,積德行善,獲得的將是溫情厚意。

5、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俗話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難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偶有過失。這時,作為朋友的你有義務予以指正,並要求其改正。但如何才能更易被別人接受呢?有一點必須注意,對朋友的過失直言申斥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如果這樣,對方為了保全他的“麵子”,很可能會與你當麵對抗,至少會使對方口服心不服。有效的辦法是委婉地指出其過失,讓對方在自責中加以改正。一個不肯原諒別人的人,就是不給自己留餘地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原諒的時候。當耶穌到橄欖山時,有位法利賽的學者將自己奸淫過的女人帶到耶穌麵前,詢問耶穌要如何處罰這個女人?因為依當時的法令來說,被奸淫的女人要被判投石之罪。此時耶穌微傾上半身,用手指在地上寫了些字,然後對那些漸漸逼向他的群眾說:“在你們當中,若有人認為自己沒有罪,就先向她丟石頭吧!”耶穌說完此話就從容地站起來了。然而,圍觀的群眾卻一個個離開。耶穌的這句話使他們捫心自問後,無人敢說他們自己是無罪的!試想,若是今日我們遇到同樣情況會如何呢?那個女人固然罪孽深重,但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無罪而向她投石的人又在哪裏呢?很奇怪,我們看自己的過錯,往往不如看別人那樣嚴重。大概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犯過錯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對於別人的過錯當然不能原諒,對於自己的就比較容易原諒,我們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家的過錯上。即使有時不得不正視自己的過錯,但總覺得是可以寬恕的,這是因為無論我們自己是好是壞,我們必須容忍自己。可是輪到我們評判他人,就不同了。我們用另外一副眼光,往往使旁人體無完膚,一點不留情麵。且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假使人們發現了旁人說謊,我們的譴責會是何等嚴酷,可是哪一個人能說他自己從沒說過一次謊?也許還不止一百次呢!有些時候給人留下台階,這也是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與人相處,相互間的衝突和爭鬥難免——不管是利益上的爭鬥還是非利益上的爭鬥。大部分人一陷身於爭鬥的漩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豎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著勝利的號角,但這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因為這對“戰敗”的對方也是一種麵子和利益之爭,他當然要伺機“討”回來。給別人個台階下,為他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對一般的人來講,這可能不太容易做到,但如果能做到,對自己則好處多多。人性混合著偉大與渺小,善與惡,崇高與卑微,我們彼此都差不多。明白了這些,就會使我們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

6、處處留意,給足別人麵子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後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指出的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永遠不要說這樣的話:“看著吧!你會知道誰是誰非的。’這等於說:“我會使你改變看法,我比你更聰明。”——這實際上是一種挑戰,在你還沒有開始證明對方的錯誤之前,他已經準備迎戰了。為什麼要給自己增加困難呢?古代有位大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的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還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巧妙的處理方法。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過去有許多當地有名望的人調解過,但因不能得到雙方的共同認可而沒能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了結了這件事。我在感謝你的同時,也為自己擔心,我畢竟是外鄉人,在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丟麵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要做到讓人以為我出麵也解決不了問題。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紳士、俠客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作他們完成此一美舉吧,拜托了。”人都愛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願意。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

7、與人共事要學會吃虧

《老子》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講人的一生之中,名譽、名聲和生命到底哪個更重要呢?自身與財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與喪失生命相衡量起來,哪一個是真正的得到,哪一個又是真正的喪失呢?所以說,過分追求名利地位就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你有龐大的儲藏,一旦有變則必然是巨大的損失。對於追求名利地位這些東西,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受到屈辱,喪失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老子的話極具辯證法思想,他告訴人們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上看得失的問題。也許一個人可以做到虛懷若穀、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虧,總覺得自己在遭受損失,漸漸地就會心理不平衡。於是就會計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氣吞聲地吃虧,一定要分辯個明明白白。結果朋友之間、同事之間是非不斷,自己也惹得一身閑氣,而想要的也照樣沒有得到,這是失的多還是得的多呢?春秋戰國時期的宓子賤,是孔子的弟子,魯國人。有一次齊國進攻魯國,戰火迅速向魯國單父地區推進,而此時宓子賤正在做單父宰。當時正值麥收季節,大片的麥子已經成熟了,不久就能夠收割入庫了,可是戰爭一來,這眼看到手的糧食就會讓齊國搶走。當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賤提出建議,說:“麥子馬上就熟了,應該趕在齊國軍隊到來之前,讓咱們這裏的老百姓去搶收,不管是誰種的,誰搶收了就歸誰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個也認為:“是啊,這樣把糧食打下來,可以增加我們魯國的糧食,而齊國的軍隊也搶不走麥子做軍糧,他們沒有糧食,自然也堅持不了多久。“盡管鄉中父老再三請求,宓子賤堅決不同意這種做法,過了一些日子,齊軍一來,把單父地區的小麥一搶而空。為了這件事,許多父老埋怨宓子賤,魯國的大貴族季孫氏也非常憤怒,派使臣向宓子賤興師問罪。宓子賤說:“今年沒有麥,明年我們可以再種。如果官府這次發布告令,讓人們去搶收麥子,那些不種麥子的人則可能不勞而獲,得到不少好處,單父的百姓也許能搶回來一些麥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後便會年年期盼敵國的入侵,民風也會變得越來越壞,不是嗎?其實單父一年的小麥產量,對於魯國的強弱的影響微乎其微,魯國不會因為得到單父的麥子就強大起來,也不會因為失去單父這一年的小麥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讓單父的老百姓,以至於魯國的老百姓都存了這種借敵國入侵能獲取意外財物的心理,這是危害我們魯國的大敵,這種僥幸獲利的心理難以整治,那才是我們幾代人的大損失呀!”宓子賤自有他的得失觀,他之所以拒絕父老的勸諫,讓入侵魯國的齊軍搶走了麥子,是認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點點糧食,而讓民眾存有僥幸得財得利的心理才是無形的、無限的、長久的損失。得與失應該如何舍取,宓子賤作出了正確的選擇。要忍一時的失,才能有長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獲。中國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間的關係。他們看重的是自身的修養,而非一時一事的得與失。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於色,三次被免職,也怒不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心裏平靜,認為得失和他沒有關係了。子文心胸寬廣,明白爭一時得失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對自己毫無益處,不如不去計較這一點點損失。患得患失的人是把個人的得失看得過重。其實人生百年,貪欲再多,官位權勢再大,錢財再多,也一樣是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處心積慮,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奪,難道就是人生的目的?這樣的人生難道就完善,就幸福嗎?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隘、斤斤計較、目光短淺。而一旦將個人利益的得失置於腦後,便能夠輕鬆對待身邊發生的事,遇事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例如:南朝梁人張率,十二歲時就能做文章。天監年間,擔任司徒的職務,他喜歡喝酒。在親安的時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運三千石米回家,等運到家裏,米已經耗去了大半。張率問其原因,仆人們回答說:“米被老鼠和鳥雀損耗掉了。”張率笑著說:“好大的鼠雀!”後來始終不再追究。張率不把財產的損失放在心上,是他的為人有氣度,同時也看出來他的作風。糧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麼多,隻能是仆人所為,但追究起來,主仆之間關係僵化,糧食還能收得回來嗎?糧食已難收回,又造成主仆關係的惡化,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嗎?同樣,唐朝柳公權,他家裏的東西總是被奴婢們偷走。他曾經收藏了一筐銀杯,雖然筐子外麵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卻不見了,那些奴婢反而說不知道。柳公權笑著說:“銀杯都化成仙了。”從此不再追問。《老子》中說:“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件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應該為表麵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認識人,認識事物,都應該是認識他的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對於追求名利地位這些東西,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會受到屈辱,喪失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