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做人有序做事果斷
1、在做事中養成好的習性
我們寒窗苦讀得來的知識,我們的應變力,我們的決斷力,我們的適應力以及我們的協調能力都將在人生這樣的一個舞台上得到展示。做事對於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培養自己習性的舞台。習性是一種最不被人重視的存在,誰都會不在意它的作用。然而,習性卻會把你導向成功或者失敗。良好的習性能使平庸者成為人才,不好的習性卻隻能埋沒人才。習性人皆有之。南方人喜歡吃大米飯,北方人喜歡吃麵條。這是生活習性。有的人喜歡邊聽音樂邊學習,有的人則神情專注,不受幹擾。這是學習習性。有的人做事時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有的人則有頭有緒、條理不紊。這是做事習性。習性真可以說是無處不有、無處不在、無孔不鑽。正是習性是如此之多,以至於人們常常忽視它的存在,無視它的作用。但是,你可千萬不要輕視習性的作用。良好的習性會是成功的助力器,壞習性則可能成為你成功之路的絆腳石。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在沒有登上總統寶座之前,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凡事太愛爭強好勝,動不動就和別人打嘴皮官司,始終跟人難以相處。因為這個習性使富蘭克林失去了很多朋友。他覺悟之後,馬上就著手改變自己的習性,他列出了一個清單,把自己個性上他說的那些不良習性一一列在上麵,並且,從最致命的不良習性開始,一直糾正到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為止。當他把自己的毛病全部刪除完畢的時候,良好的習性遍布全身,如去傾聽、去讚揚、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去愛、多付出等等,結果,他變成了美國曆史上最受尊敬和愛戴的總統之一。事實上,失敗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間,有很多東西相同,而往往在習性方麵卻有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造成了他們不同的命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習性是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既然習性是一種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那麼你就能明白習性的巨大威力了。比如人的思維,我們說的思維定勢其實就是一種習性。一旦你的思維形成了定勢,那麼這種思維習性就將決定你的思維成果。如果你的思維習性於開拓、創新,那麼你就能很容易產生新奇的想法、冒出思想的火花。如果你的思維習性於凡事穩妥、沒有積極創新的意識,那麼你的大腦就隻能產生保守的、步人後塵的觀念。就如同你已養成了刷牙的習性,你睡前睡後連想也不想就會走進盥洗間。這就是習性的作用。當我們每天重複做相同的一件事情時,那件事情就會成為習性,所有的習性都是養成的。良好的習性同樣也是養成的。即習性還有另一層含義:常常接觸某種新的情況而逐漸適應,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的習性成自然。趕快把好習性變成你人生的意願吧!
2、要有自己的利益原則
黃狗和黑狗躺在廚房外的牆腳邊曬太陽。雖然在院子門口守衛要威風得多,但是它們已經吃飽了,不想再衝著來來往往的人大叫了,於是就彬彬有禮地攀談起來。它們談到人世間的各種問題、自己必須做的工作、善與惡,最後談到了友誼問題。黑狗說:“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忠誠可靠的朋友在一起生活,有什麼患難,就互相幫助——天下還能有比這更加幸福的嗎?假如你和我結成這樣親密的朋友,日子一定好過得多,就會連時間的飛逝都不覺得了。”“太好了,我的寶貝,就讓我們做朋友吧!”黃狗熱情地說道。黑狗也很激動:“親愛的黃狗,過去我們兩個白天黑夜都在一塊,簡直沒有一天不打架,我好幾回都覺得非常痛心!真是何苦呢?人類把我們當作友誼的典範,就讓我們用行動給人類證明:要結成友誼是沒有什麼障礙的!來吧,握握爪吧!”“讚成,讚成!”黃狗嚷道。兩個新要好起來的朋友立刻熱情地擁抱在一起,互相舔著臉孔,那個高興勁兒,簡直不曉得拿什麼來比擬。“友誼萬歲!”“讓吵架、妒忌、怨恨都滾開吧!”就在這時,天哪!廚子扔出來一根香噴噴的骨頭。兩個新朋友立即像閃電似的向骨頭直撲過去。友好和睦像蠟一樣地融掉了,“親密”的朋友“親密”地滾在一起,相互撕咬,搞得一蓬一蓬的狗毛滿天亂飛。直到一桶涼水澆到它們背上,才把這一對寶貝拆開了。該寓言的創作者想告訴大家,人世間充滿了這樣的友誼。聽他們講話,你以為他們是同心同德;丟給他們一根骨頭,就全成了“狗”了。做人要有一定的標準,不要對所有的利益都去爭奪,也不要因為友誼而對自己應得的利益全部放棄。做人要有自己的利益原則。
3、正確麵對人生的際遇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麼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表示惋惜。可是塞翁卻不以為意,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他的兒子喜不自禁,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終於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塞翁失馬,焉知禍福”說明人世間的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做人遇到好事的時候,不要過分驚喜,更不要演變為得意,因為這說不定是壞事的前兆;遇到壞事時,也不要過分地擔心,過分地憂慮,也許它正能幫助你學會怎樣來獲取你所需要的一切。
4、做喜歡做的事
醫院同時來了兩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驗結果期間,甲說,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並首先去拉薩……乙也如此表示。結果出來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長的是鼻肉。甲留下了一張告別人生的計劃表離開了醫院,乙卻住了下來。甲的計劃是:去一趟拉薩和敦煌;到海南的三亞以椰子樹為背景拍一張照片;在哈爾濱過一個冬天;從大連坐船到廣西的北海;讀完莎士比亞的所有作品;寫一本書……凡此種種,共27條。他在這生命的清單後麵這樣寫道:我的一生有很多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現在老天給我的時間不多了,為了不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後幾年去實現還剩下的這27個夢想。當年,甲就辭掉了公司的職務,去了拉薩和敦煌。第二年他去了三亞,現在這位“病人”正在實現他出一本書的夙願。有一天,乙在報上看到甲寫的一篇有關生命的散文,於是打電話去問甲的病情,甲說,我真的無法想象,要不是這場病,我的生命該是多麼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實現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現在我才體味到什麼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沒有回答。因為在醫院時說的去拉薩和敦煌的事,他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腦後去了。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可抗拒地將要死亡。我們之所以沒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樣,列出一張生命的清單,拋開一切多餘的東西,去實現夢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是因為我們認為我們還會活得更久。也許正是這種差別,使我們的生命有了不同:有些人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有些人把夢想帶進了墳墓。
5、最起碼的做事準則
出身名門的野田聖子,37歲就當上了日本內閣郵政大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帝國酒店當白領麗人。不過,在受訓期間,聖子竟然被安排去清潔廁所,每天都要把馬桶抹得光潔如新才算合格。可想而知,在這段日子裏,聖子的感覺是多麼的糟糕。當她第一天碰到馬桶的一刹那,她幾乎想吐。很快地,聖子就開始討厭起了這份工作,幹起工作來馬馬虎虎。但有一天,一位與聖子一起工作的前輩,在抹完馬桶後,居然伸手盛了滿滿的一大杯衝廁水,然後當著她的麵一飲而盡,在前輩的眼中,聖子的工作根本沒有做到位,光潔如新隻是工作的最低標準,她以此向聖子證明,經她清潔過的馬桶,幹淨得連裏麵的水都可以用來飲用。前輩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使聖子大吃一驚。她發現自己在工作態度方麵出了問題,根本沒有負起任何責任,於是,她對自己說:“就算這一輩子都在洗廁所,也要當個最出色的洗廁人。”訓練結束的那一天,聖子在抹完馬桶後,毅然盛了滿滿的一大杯衝廁水,並喝了下去。這次經曆,讓野田聖子知道了什麼是工作的最高準則,而在很多人眼中的合格、到位,隻能算得上工作的最低要求。現代職場中,很多企業的員工凡事都得過且過,做事不到位,在他們的工作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5%的人看不出來是在工作,而是在製造矛盾,無事必生非=破壞性地做;——10%的人正在等待著什麼=不想做;——20%的人正在為增加庫存而工作=“蠻做”、“盲做”、“胡做”;——10%的人沒有對公司作出貢獻=在做,但是負效勞動;——40%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標準或方法工作=想做,而不會正確有效地做;——隻有15%的人屬於正常範圍,但績效仍然不高=做不好,做事不到位。做什麼東西都要講究到位,半到位又不到位是最難受的。工作做到位,就是要有嚴謹的工作態度,對要做的工作不能敷衍,要認真去辦,並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老板們欣賞能做好自己工作的人。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業,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無不在呼喚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員工。齊格勒說:“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總有一天,你能夠隨心所欲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反之,如果你凡事得過且過,從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麼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對這種類型的人,任何老板都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選擇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準則。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軍人的職責是保衛祖國,教師的職責是培育人才,工人的職責是生產合格的產品……社會上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職責也有所差異,但不同的位置對每個人卻有一個最起碼的做事要求,那就是做事做到位。
6、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有位廣告經理曾經犯過這樣一個錯誤,由於完成任務的時間比較緊,在審核廣告公司回傳的樣稿時不仔細,在發布的廣告中弄錯了一個電話號碼——服務部的電話號碼被他們打錯了一個。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錯誤,給公司導致了一係列的麻煩和損失。我們平時最經常說到或聽到的一句話是:“我很忙。”是的,在上麵的案例中,那位廣告經理忙了大半天才把錯誤的問題料理清楚,耽誤的其他工作不得不靠加班來彌補。與此同時,還讓領導和其他部門的數位同仁和他一起忙了好幾天。如果不是因為一連串偶然的因素使他糾正了這個錯誤,造成的損失必將進一步擴大。平時,在“忙”得心力交瘁的時候,我們是否考慮過這種“忙”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呢?假如在審核樣稿的時候那位廣告經理稍微認真一點,還會這麼忙亂嗎?“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在我參加工作之後不久,有一位領導就告訴過我這句話,但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告訴我,要達到這句話的要求並非易事。第一次沒做好,同時也就浪費了沒做好事情的時間,返工的浪費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對既不快,也不便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著名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第一次就做對是最便宜的經營之道!第一次做對的概念是中國企業的靈丹妙藥,也是做好中國企業的一種很好的模式。有位記者曾到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進行采訪,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懸在車間門口的條幅——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曆中,也許都發生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錯誤,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資損失。所以,盲目的忙亂毫無價值,必須終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盲目地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你還忙嗎?當然忙!但希望是忙著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製造錯誤或改正錯誤。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這句話的分量。企業中每個人的目標都應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對”,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克勞士比先生也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對”,如何做才能達到“對”這個標準。克勞士比很讚賞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們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一位師傅手頭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他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發現,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徒弟並不知道。師傅明白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並沒有明確告訴徒弟做這項事情的具體要求和途徑。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自己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7、把問題一次性地解決
從前有位地毯商人,看到最美麗的地毯中央隆起了一塊,便把它弄平了。但是在不遠處,地毯又隆起了一塊,他再把隆起的地方弄平。不一會兒,在一個新地方又再次隆起了一塊,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他試圖弄平地毯;直到最後他拉起地毯的一角,看到一條蛇溜出去為止。很多人解決問題,隻是把問題從係統的一個部分推移到另一部分,或者隻是完成一個大問題裏麵的一小部分。比如,工廠的某台機器壞了,負責維修的師傅隻是做一下最簡單的檢查,隻要機器能正常運轉了,他們就停止對機器做一次徹底清查,隻有當機器完全不能運轉了,才會引起人們的警覺,這種隻滿足於小修小補的態度如果不轉變,將會給公司和個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對很多人來說,總是覺得很簡單的東西沒有必要做得很詳細、很徹底,多浪費時間呀。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人家做的並不是無用功。比如修建一條馬路,有的人可能就隻把馬路鋪好,其他的事情不屬於自己管,自己也不再理會,等到需要鋪水管或者電線的時候,再一次次將馬路挖開。但另一些人卻不會這樣,他們在修建馬路一開始就會將汙水管道、水管、電線都鋪好。許多人有一種把工作做了一會兒,或是隻完成工作的某部分,就把工作停止放在一邊的習慣。而且他們充分相信,他們似乎已經完成了什麼。事實果真如此嗎?這樣做,猶如足球運動員在臨門一腳的刹那收回了腳,前功盡棄,白白浪費力氣。有些時候,它甚至會耽擱人們發現錯誤與危險,導致危害的大規模爆發。對一位積極進取的員工來說,有始無終的工作惡習最具破壞性,也最具危險性。它會吞噬你的進取之心,它會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一個人一旦養成了有始無終、半途而廢的壞習慣,他永遠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務。人人都說先學做人,然後再談做事,這好像是把次序搞顛倒了。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個好員工呢?好員工的標準就是把事情做好。一定的內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才能表達出來,把事情做好就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好員工的標準。因為一個好員工一定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是個言出必行的人。了解做事的事理,把事情做得徹徹底底,才算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如果你有能力,業績卻遠遠落後於他人,不要疑惑,不要抱怨,問問自己是否能把工作進行到底,答案如果是否定的,這就是你無法取勝的原因。對於任何一件工作,要麼幹脆別動手,要麼就有始有終,徹底完成。有一句話說的好,“笑到最後的,才是最美的”。
8、平凡的事重複做好
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不管是解決問題、處理事務,還是策劃市場、管理企業,也都不會有什麼絕招。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瑣碎的、繁雜的、細小事務的重複。這些事做成了、好了,並不一定能見到什麼成就;一旦做不好、做壞了,就使其他工作和其他人的工作受連累,甚至把一件大事給弄垮了。對於一家大企業來說,企業的價值鏈已經很完善,要做好這些工作,需要的往往不是靈感和創意,而是兢兢業業、有條不紊,把眾多被細分的小事情做好、理順。員工們不再有一人兼顧幾個方麵工作的機會,更多的是要持續反複地做細分和規範好了的某一部分工作。這樣的企業是用組織、製度或文化來實現目標,通過一套組織、程序來約束越軌行為,或者用文化(比如客戶第一)內在地改變行動觀念。這樣一來,在大多數情況下,實現績效就是一種緊盯目標下的簡單重複過程。有位朋友在一家製絲廠工作,製絲是流水線作業,每一個鏈條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工藝。一個崗位一個人,一個蘿卜一個坑,每天麵對的都是相同的工作,單調而又枯燥,平凡而又簡單,但是有一句話對他觸動很大,那就是:把平凡的事一千遍、一萬遍地做好就是不平凡。不管什麼事情,哪怕再小、再不起眼,哪怕再不需要什麼技巧與能力,也要持之以恒、日複一日地做好,如隨手關燈,寫字樓燈管不亮在當日就換好,開會時將手機調成震動,總在約定客戶見麵5分鍾前到達等。如果每天真能做到這些,這樣的公司和這樣的員工是非常了不起的。什麼叫不簡單,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千百遍都能做得很好;什麼叫不容易,就是大家都認為非常容易的事情你能認真地去做好它。話很樸實,卻很深刻。不管是對於公司,還是個人,最重要的是將重複的、簡單的日常工作做精細、做專業,並恒久地堅持下去,做到位、做紮實。獲得成功的人一定是犯錯誤最少的那個人。那麼什麼叫恒久地做到位、做紮實呢?舉一個例子:評價一個人能力的強和弱,不能僅以一次舉起200斤的杠鈴來衡量,如果下定決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要將一件簡單的事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地做好就不易了!比如拿一根繡花針,沒有人辦不到,但是如果要求你以一個姿勢拿著,走上幾公裏或者保持幾個小時,有幾個人可以做到?最優秀的人是想方設法完成任務的人,最優秀的人是不達到目的誓不罷休的人,最優秀的人是“為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不斷地重複,最終使之成為現實”的人,這就是一個有成效的員工最不為人知卻最重要的技能。而那些成天將意誌、信念掛在嘴邊的人,往往隻會紙上談兵,他們不敢麵對殘酷的現實,他們在逆境中退縮,他們謹小慎微而遊移不定。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取得成功——他們連成功執行最基本的健康心態都不具備!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地做,要成功其實不難,隻要重複簡單的事情,養成習慣,“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而堅定的想法,隻要你不停地重複它,終會使之變成現實。”這是美國GE前總裁傑克·韋爾奇對如何成功做出的最好回答。
9、隻有100%才算合格
水溫升到99℃,還不是開水,其價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的基礎上再升高1℃,就會使水沸騰,並產生大量水蒸氣來開動機器,從而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100件事情,如果99件事情做好了,一件事情未做好,而這一件事就有可能對某一單位、某一宿舍、某個人產生百分之百的影響。我們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的確隻是一些細節、小事上做得不完全到位,而恰恰是這些細節的不到位,又常常會造成較大影響。對很多事情來說,執行上的一點點差距,往往會導致結果上出現很大的差別。很多執行者工作沒有做到位,甚至相當一部分人做到了99%,就差1%,但就是這點細微的區別使他們在事業上很難取得突破和成功。一位管理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從手中溜走1%的不合格,到用戶手中就是100%的不合格。為此,員工要自覺地由被動管理到主動工作,讓規章製度成為每個職工的自覺行為,把事故苗頭消滅在萌芽之中。國內某房地產公司的老總曾回憶到:“1987年,一個與我們公司合作的外資公司的工程師,為了拍項目的全景,本來在樓上就可以拍到,但他硬是徒步走了兩公裏爬到一座山上,連周圍的景觀都拍得很到位。當時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隻回答了一句:‘回去董事會成員會向我提問,我要把這整個項目的情況告訴他們才算完成任務,不然就是工作沒做到位。”這位工程師的個人信條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不會讓任何人操心。任何事情,隻有做到100%才是合格,99分都是不合格。60分就是次品、半次品。”因此,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領導者心目中必須有一個很高的標準,不能是一般的標準。在決定事情之前,要進行周密的調查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盡量把可能發生的情況考慮進去,以盡可能避免出現1%的漏洞,直至達到預期效果。生命中的大事皆由小事累積而成,沒有小事的累積,也就成就不了大事。人們隻有了解了這一點,才會開始關注那些以往認為無關緊要的小事,開始培養自己做事一絲不苟的美德,力爭成為深具影響力的人。做事一絲不苟,意味著對待小事和對待大事一樣謹慎。生命中的許多小事都蘊涵著令人不容忽視的道理,那種認為小事可以被忽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們做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源,它不僅使工作不完美,生活也不會快樂。每一位老板都知道一絲不苟的美德是多麼難得,不良的工作作風總是會在公司四處蔓延,要想找到願意為工作盡心盡力、一絲不苟的員工,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無論大事、小事都盡心盡力、善始善終的員工十分少見。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父親告誡每個孩子:“無論未來從事何種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絲不苟。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為自己的前途操心。世界上到處都有散漫粗心的人,隻有那些善始善終者是供不應求的。”我認識許多老板,他們多年來費盡心機地在尋找能夠勝任工作的人。這些老板所從事的業務並不需要出眾的技巧,而是需要謹慎、盡職盡責地工作。他們聘請了一個又一個員工,卻因為粗心、懶惰、能力不足,沒有做好分內之事而頻繁將這些員工解雇。與此同時,社會上眾多失業者卻在抱怨現行的法律、社會福利和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許多人無法培養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原因在於貪圖享受,好逸惡勞,背棄了對待工作應盡職盡責的原則。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是不是做什麼都力求做到最好。成功者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他都絕對不會輕率疏忽。因此,在工作中你應該以最高的規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必須做到最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絕不隻做百分之九十九。隻要你把工作做得比別人更完美、更快、更準確、更專注,動用你的全部智能,就能引起他人的關注,實現你心中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