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計較他人毀譽
大華每天上班都會聽到這樣的議論:“哎呀!大華,你的皮膚這麼好,是不是搽胭脂抹粉了?“你看人家大華,要長相有長相,要身高有身高,說起話來斯斯文文,難怪他走到哪都有女孩子追他,搶手貨呀!“我們單位進來的人都需要有點關係,大華,你認識哪條藤上的人?透露點內幕好讓我們也找個投標的對象啊。如果是別人,早就和他們較上勁了。可是大華落落大方,毫不生氣,有的人覺得他是否還有做人的尊嚴,怎麼可以讓人信口雌黃呢?終於有一位同事憋不住問他:“他們這麼說你,你個大男人一點也不覺得這是在侮辱你嗎?你至少也要回敬他們幾句,滅滅他們的氣焰。如果你一味忍讓,往後還怎麼做人呢?”可是,大華卻說:“何必發火呢?人家不過隨便說說而已。“那你就忍氣吞聲?“談不上忍氣吞聲,況且我不想因為生氣而受到傷害。”大華說他的做人哲學是:莫生氣。“隻有莫生氣自己才能避免受到傷害。你如果把玩笑當真,大吵大鬧地爭一個你清我白,不但傷了彼此之間的和氣,還傷了自己的元氣,到頭來悶悶不樂,一肚子的閑氣還不是自己受用、自己倒黴?何必呢?再說,那些玩笑話要麼含沙射影,要麼賣弄唇舌,都有些挑釁的味道,你若沉不住氣,上了當,到頭來還不是讓別人看笑話?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不理他們,他們倒覺得沒趣,對不對?”原來,這就是人們稱大華為“好好先生”的秘訣。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識本來是緣分,相處更當為善。不要因為小事就和別人生氣,糾纏於口舌之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無禮貌的攻擊。這時,你就要盡量克製自己,做到不計較別人的毀譽。黃炎培先生曾經現身說法:“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我小時因為窮,為別人鄙視,屢向人家求婚而被拒絕,直到第六家我已故的王夫人家,先嶽父王筱雲先生賞識我的文章和楷書,才玉成我的婚事。不久在科舉場中,我露了頭角,賀者盈門,都說早就看出此兒不凡。及後參加革命,遭逮捕,險被殺頭,立時聲譽驟落,大家又看不起此兒了。適避難歸來,稍利事業,乃又受稱譽。吾乃大悟,做人做事要時刻力求上進。猶如逆水遊魚,至為艱苦。”一個人的“名聲”往往容易毀於“人言”,常言說的“人言可畏”就是這個道理。黃炎培先生主張用“不必計較’來對待毀壞人名聲的“人言”,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名聲看得過重。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言”,總是“腿短”的,不會長久站住腳,毀人名聲的人也許得逞於一時,但不久定會敗露。一個人的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有說服力。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王安石也說“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的流言飛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模糊”些可以省卻許多解釋的精力。對於那些無中生有、信口雌黃、不負責任的“人言”,隻當是耳旁風,就像魯迅先生對待這種“人言”一樣,連眼珠都不轉一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
6、忘掉不愉快的往事
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為某些心理壓力,如緊張、失敗、挫折等等,漸漸形成情緒問題。有時反應暴躁,有時反應冷淡,導致心灰意懶,半途而廢。為了避免半途而廢,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一定要學習忘懷之道。忘懷之道,可以使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的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餘,有機會喘一口氣,恢複體力。樂於忘懷是一種心理平衡。有一句話說的是: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別人的壞處,實際上深受其害的是自己的心靈,搞得自己狼狽不堪,不值得。樂於忘懷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我們生活在現在,麵向著未來,過去的一切,都被時間之水衝得一去不複返。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間的仇怨。念念不忘,隻能被它腐蝕,而變得憎恨和怨懟。甚至導致精神崩潰,而陷自己於瘋狂。做人,不但要忘懷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情緒,那些情緒,往往陷你於虛妄之中。從心理學角度看,無論你惦記的是快樂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長期生活在過去的記憶裏,就要與現實生活脫節。它會嚴重威脅心理健康和心智的發展。忘懷,它是忙碌的樹蔭。它讓我們在燥熱疲倦時,有機會休息,使活力恢複過來。然而,怎樣才能忘懷呢?隻有一個辦法:放下。康德是一位懂得忘懷之道的人,當有一天發現他最信賴又依靠的仆人蘭佩,一直有計劃地偷盜他的財物時,便把他辭退了。但康德又十分懷念他。於是,他在日記上寫下悲傷的一行:“記住要忘掉蘭佩。”真正說來,一個人並不那麼容易忘掉傷心的往事。不過,當它浮現出來時,我們必須懂得不陷於悲不自勝的情緒,必須提防自己再度陷入憤恨、恐懼和無助的哀愁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扭轉念頭去專心工作,計劃未來,或者去運動、旅行。有首詩吟詠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度量。
7、小事不必太認真
在詩歌創作的理論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戴著鎖鏈跳舞”。創作詩歌,無論是古典詩還是現代詩,都要講究一定的格式和韻律,古典詩歌尤其如此。但是,在這種格律的要求之中,又允許一定的變動和靈活運用。戴著鎖鏈跳舞跳得好,鎖鏈也就不成其為鎖鏈,而變成“項鏈”或“手鏈”,變成一種裝飾品,反而增添了藝術美。詩的領域如此,別的領域也是如此。完全的自然是本色,但未經雕琢和修飾,畢竟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品。為人完全沒有規矩,沒有文化修養,固然有天然之美,但弊病失之於“野”。而能在高度的道德、文化素養中體現出自己的出色,則是更高一個層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做人在總體上、大方向上講原則,講規矩,但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條件下靈活變通。美國成人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然而早年時,也曾犯過小錯誤。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參加一個宴會。宴席中,坐在他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談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聖經》。然而,卡耐基發現他說錯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優越感,卡耐基很認真又很討嫌地糾正了過來。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時下不來台,不禁有些惱怒。當時卡耐基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坐在他的身邊。葛孟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證。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腳,然後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對葛孟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是的,當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他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為什麼不保留他的臉麵,說出實話而得罪他呢?”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那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這,不僅是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並非隻是明哲保身,更體現了做人的度量。尋找別人的缺陷,指責別人,遠不如發現自己的缺陷,指責自己。更不如發現別人的優勢,稱讚別人。指責別人,遠不如去了解別人,理解別人,原諒和寬容別人。世上有幾個人十全十美?誰沒有缺陷,為什麼總是揪住別人的缺陷而看不見他還有更多的優點呢?人們常說:“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這要視場合而定。鑽研學問要講究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而對於一些無關大局的瑣事,不必太認真。不看對象,不分地點刻板地認真,往往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處處被動受阻。每當在這種時候,如果能理智地後退一步,往往能化險為夷。人海茫茫,前進的道路曲折艱辛而又錯綜複雜,許多非原則的事情不必過分糾纏計較。凡事都去認個真、較個勁,就會得罪人,就會給自己多設置一條障礙、多添加一道樊籬。所以,認真需要去仔細權衡。雞毛蒜皮的繁瑣無須認真,無關大局的枝節無須認真,劍拔弩張的僵持則更不能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