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做人糊塗做事精明(1 / 3)

第三章做人糊塗做事精明

1、做人糊塗也是智慧

毛澤東同誌經常喜歡引用的一句古詩是“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讀曆史的人都知道,呂端小事是糊塗的,但這並不妨礙他大事清楚。呂端算得上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有誌投身管理的人,不妨學學他。千萬不能學時下的一些領導們。因為他們似乎患了一種綜合征,他們都存在一種不安全感,對任何事情都想弄個一清二楚,他們浪費許多時間去調查每個人在做什麼,懷疑是否有人效率低下,是否有人做事失誤,他們擔心沒有自己的過問和參與,一個人就無法將事情做好,他們完全沉溺於一些日常瑣事之中,他們似乎印證著一句俗話: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是許多人根深蒂固的弱點,他們希望第一個知道一個人出現的錯誤,也希望一個人第一個告訴自己,他們喜歡看閱那些長篇大論式的報告、大堆的資料和分析,他們可能每5分鍾就要接一個電話,當他們越來越多地獲取這些無用的信息時,便創造了一種沒有必要的忙碌情景。領導必須信任每個人,保證他們會將一些重要的問題隨時告知自己。作為領導,忽略掉某些事確實對自己十分有利。但對於那些重要的事,你必須親自去做,如會見顧客,考慮部門的長期發展規劃,與部門的其他同仁保持良好的關係,進行培訓等。與之相反,對於有些事情,領導完全可以不去過問,可以委托一個人單獨去做,讓他們彙報一下結果即可。領導不用考慮一個人每天在如何完成他們的工作,而隻需看看他們每天做了些什麼。也就是說,對於工作中一些無關緊要或者一些細小的事情,領導應該學會有效地忽略,讓每個人自己去處理和麵對。有效忽略,就是讓一個人自己去完成他們的工作,而不要過多進行幹涉,相信他們如果出現錯誤或者想改進之時,會主動與你聯係,和你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請求得到你的支持。學會有效忽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早點回家,見到更多的家人,擁有更多的時間去鍛煉,你可以因此而放鬆,提高自己的做事效率。你確實可以一試,你會發現,即使你對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你的部門也不會因為你的忽略而大亂和消失。事實上,如果你沒有不時地找一個人去了解一些無用的信息,他們會一切正常,而且可能幹得更好。作為領導,應時時注意那些重要的東西,對於一些小事或事情的細枝末節,不妨裝裝糊塗忽略過去算了。

2、盡量不要得罪人

做聰明之人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盡量不要得罪人。因為,人在沒有掰臉之前,有些話可以容納、接受,並得到諒解。但如果一旦撕破了麵子,沒理也要強爭,這樣,沒有了回旋的餘地,就容易引起狗急跳牆。一次在酒店裏,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菜,順手把製作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這時,服務小姐看到了,但她沒有當場給他難堪,而是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捧著一隻裝有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說:“先生,我發現您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點愛不釋手。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經理同意,我們把這雙圖案最精美的景泰藍食筷贈送給您,並按最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上,您看好嗎?”那位外賓自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音,在表示謝意之後,他借口多喝了兩杯,誤將食筷插入衣袋,從而,借此下了台階。中國的景泰藍工藝堪稱世界一絕。某一外賓愛不釋手,並想渾水摸魚,據為己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聽之任之,會引起連鎖反應式的嚴重後果。因此,製止是必需的,但不能直言不諱的指責,那樣會置對方於難堪的境地,也會引起影響形象甚至破壞國際關係的嚴重後果。於是,服務小姐用誇讚的方式感謝外賓對這種精巧工藝品的賞識,並用另贈一雙景泰藍食筷的方式提醒對方,從而收到了良好的交際效果。這就叫聰明。不是嗎?明知對方不對,但是沒有得罪他,而且還把對方答對得樂樂嗬嗬。一位女顧客在某商場給丈夫購買了一套西服,回家穿了一天,丈夫回來後有點不大喜歡這種顏色。於是,她急忙包好,幹洗後拿到商店去退貨。她對服務員保證道:“這件衣服決沒穿過。”服務員接過衣服看了看,發現了衣服有幹洗的痕跡。機敏的服務員並沒有當場找出證據,來說明她說的是假話,如果那樣的話,顧客會為了顧及自己的麵子,會死不承認的。這位服務員就為顧客找了一個台階。服務員微笑著說:“夫人,我想是不是您家的哪位搞錯了,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了?我自己前不久也發生過這類事,我把買的新衣服和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結果我丈夫把新衣服送去洗了。我想,您大概是否也碰到了這種事情?因為這衣服確實有洗過的痕跡。”這位顧客知道自己錯了,而售貨員卻把錯誤轉嫁給這位顧客的丈夫身上。反正,這位可憐的丈夫又不在身邊,背一背黑鍋也無負擔。這位女顧客見服務員給了她台階,於是不好意思地拿起衣服,離開了商場。這就叫聰明,事情辦了,還沒得罪人。親愛的讀者,你有感想嗎?如果能把這一點做得爐火純青,相信在行走社會的時候,就一定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3、看破別說破保住他人麵子上好過

光緒六年,慈禧太後染上奇病,禦醫天天進診,日服良藥,竟不見好轉。此時,朝中尤為焦急,遂下詔各省督撫保薦良醫。兩江總督劉坤一薦江南名醫馬培之進京宮診。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譽為“神醫”。於是一道聖旨從北京下到江蘇,征召馬培之進京。馬培之家鄉孟河鎮的人無不為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馬培之卻是歡喜不起來。他自忖:京華名醫如雲,慈禧太後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則斷不會下詔征醫;既然下召征醫,可見西太後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順,隻怕毀了懸壺多年所得的盛譽,還可能會賠上老命。七月底,馬培之千裏跋涉抵達京都,即打探西太後之病況。其時,關於慈禧之病傳說紛紜,有人傳是“月經不調”,有人說是“血症”,還有一些離奇的傳說。馬氏拜會了太醫院的禦醫,先作打探,卻不得要領,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後又連日訪問同鄉親友,最後還是一位經商的同鄉認識宮中一位太監,請這位太監向西太後的近侍打聽慈禧患病的真實起因以及有關宮闈之秘。果然,從這條黃門捷徑傳出了消息,使馬培之大吃一驚:慈禧太後之病乃是小產的後遺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產?馬氏吃驚之餘,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覺心安了許多。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麵子”工作,既要照顧到對方“麵子”,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麵子。最關鍵的是這種“塗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跡。一天,馬培之在太監的帶引下,不知拐了多少宮巷,跨過多少條門檻,終於來到了金碧輝煌、侍衛森嚴的體元殿。隻見四十多歲的慈禧太後,臉上雖然塗著很厚的脂粉,卻難掩那血虧的麵色。西太後先詢問馬氏的籍貫、年庚以及行醫經曆的一些細節。然後由太醫介紹聖體病況。當時在場的還有京外名醫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於是由薛、汪、馬三醫依次為西太後跪診切脈。診畢,三位名醫又各自開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後。隻見老佛爺看著薛的方案沉吟不語,再閱汪的方案麵色凝重,此時三大名醫莫不緊張,無不沁出冷汗。但當太後看了馬的方案後,神情漸轉祥和,金口出言:“馬文之所擬方案甚佳,抄送軍機處及親王府諸大臣。”眾人聽罷,心中的石頭落地,而馬氏更是歡喜。馬培之對慈禧太後的病因本來已心中有數,再切其脈,完全暗含產後血症。馬氏在其方案上隻字未敢言及,婦產的病機,隻作心脾兩虛論治。而在方藥上卻是明棧暗渡,聲東擊西,用不少調經活血之藥,此正中慈禧下懷。西太後本來對醫藥就素有了解,見馬之方案甚合己意,這是因為醫生開的藥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須能治好病,又可遮私醜、塞眾口,馬氏的藥方正符合這兩種要求。另兩位名醫薛、汪的方案雖然切中病機,脈案明了,在醫術上無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爺的心意。後來,慈禧服用了馬氏的方藥,奇病漸愈,一年後基本康複。馬氏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無論是在京還是返歸故裏,馬培之對慈禧的病始終守口如瓶。這很說明問題:一個人如果眼睛不管事,無論什麼時候都看不出門道來,便沒人會重視你;但如果你眼睛太管事,不論什麼事總能看出個門道來,而嘴巴沒個把門的則更容易得罪人。所以聰明的人,一般都是看破不說破,這樣才容易使對方既畏懼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隻有這樣你才能獲得你所希望獲得的好處。

4、對仇恨不妨糊塗些

人生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它既種植希望和成功,也會播種仇恨。但你要記住,最好不要在人生中播種這種仇恨的種子。生活的經驗告訴人們,不管理由如何,仇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內心裏的侮辱,永難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人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愉快。仇恨就像毒害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人的生命。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愛發牢騷的親戚寫來的信,他說:“我永遠記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生日的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沒有對我說一句祝賀生日的話。”這句話的言語之中就埋著仇恨的種子,而這通常也是毒害你身體的毒藥的種子。據研究顯示,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狀。某醫學院曾做過一次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怨恨甚至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愛與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寬宏大量乃是一服良藥。”與仇恨情緒作戰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確定仇恨情緒的來源。如果能坦白地檢討,十次之中有九次,會發現其來源是很接近於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人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別人的錯處,而後加以無以名狀的仇恨。例如,在每一樁離婚案件中,幾乎很明顯的,所謂無辜的一方往往並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無辜。“這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說,“我們自己的過錯好像比別人的過錯要輕微得多。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完全了解有關犯下錯誤的一切情形,於是對自己多少會心存原諒,而對別人的錯誤則不可能如此。”仇恨的根由發現了之後,務須盡全力去對付之,第二樁要做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以把宿怨掏幹為滿足,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據心理學家說,人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既要愛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仇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記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別人。在幫助別人之後,會發現在這個世界,善意總是多於惡意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百分之六十五至百分之九十的高比率,是可以引起對方友誼的反應的。因此,人們常說:“愛產生愛,恨產生恨。仇恨就像毒害血液、細胞的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