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1 / 3)

第二十章

家務勞動

常常見一些女同胞對逛商場有著無比的興趣,甚至有女同胞告訴我回家心煩,隻要逛商場,不管多累多煩,一進商場一切問題都沒有了。渾身是膽雄赳赳。她們不一定要買什麼,隻是看,隻是遊覽,隻是逛。然後回到家裏,就有了一種十分滿足的感覺。可見女同胞逛商場能得到一種休息,一種心理補償。

男人可以把回家當成休息,女人常常把回家當成“上班”。這個上班雖說沒有工資發放,沒有勞動模範可言,沒有職稱可評,可這顆“地球”得要人扛。“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所以有不少報刊上刊載文章勸職業女性減輕自己的壓力就是勸她們對家務活馬虎一些,放棄一些,讓自己回家得到休息。

說說容易,要能真有這般灑脫,大多數的女性還很難。家,怎麼說,作了家庭主婦的人就是喜歡收拾它,在家務勞動方麵,每一位主婦究竟付出多少勞動,我們可以稍稍對普通城市家庭的家務勞動作一個量的分析:

項目收拾房間烹調(一日三餐)瞻養老人照顧子女輔導教育子女

時間0.5小時3小時0.5小時1小時1小時

折合價值3元按盒飯計算45元3元3元5元

減去做飯的成本,還不計上街采購的勞動,一位家庭主婦一天的勞動報酬應為40元。一個月便是1200元。

別說按勞付酬,在某些男權思想嚴重的家庭裏,主婦甚至在承擔了所有家務勞動之後不得有一點點的抱怨,不得說一句自己的辛勞,不得讓家庭的其他成員也為家務勞動盡一點點義務。而且,到頭來,還是男人養活了你。這就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了。

在長期男尊女卑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家務勞動不僅得不到報酬,而且被認為是低人一等的,伺候人的,於是,在我們現在的許多家庭裏,獨生子女的孩子即便是很想幹家務活,家長也會以“幹這種活沒有出息”為理由,阻止孩子,尤其是阻止男孩子幹家務活。這實在是家庭教育的一個誤區。

其實孩子從小對家務活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認識的“天才兒童”中,盡管他(她)們得了美術大獎或者舞蹈大獎,問他(她)長大了幹什麼,有的告訴我當烹調大師的,有的幹脆說當個好廚師,為什麼,因為特別想做美味的大蛋糕。一邊做,可以一邊吃。他們一邊說,一邊直流口水的。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是媽媽,孩子學會勞動的第一課堂因為說是家務勞動,不論男孩女孩都是如此。如果說開發孩子的智力,應該說第一老師和第一課堂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第一課。據一些專家的統計,現在美國兒童參加家務勞動平均每天有兩小時,就連日本這種有著東方文化背景的國家,兒童的家務勞動時間也達到了1個多小時,惟獨我們國家的城市兒童平均家務勞動的時間隻有8分鍾。在90年代初期一次中日兒童的夏令營,日本兒童表現出來的生活能力和求生存的意識,使中國兒童大為遜色,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聰明不勤勞,而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人家的孩子一到宿營地就忙著拾木柴,引火,我們的孩子從來沒有使用過火柴;人家的孩子自己洗襪子,我們的孩子背包裏髒襪子一打,背回家去。最後人家得出的結論,中國的下一代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可見從小讓孩子學會家務勞動不是一個小問題。

再讓我們看看今天的身邊的下崗再就業人群,我們就不難發現,女性的再就業似乎比男人容易。為什麼,產業在調整,第三產業是新的就業點,而第三產業以服務業為主,據專家的預測,第三產業在今後仍然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不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認為男人幹這種服務業伺候人的工作是低人一等。恐怕“陰盛陽衰”的現象將繼續下去。也許我們的當爹媽的人會說,我可沒有打算我的兒子長大了給人去端碟子,洗盤子,可是你是否想過許多大人物就是幹過碟子洗盤子這一類活呢?

教育孩子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把身邊的事情做好,我認為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小事情幹不好,恐怕大事情也不會幹得太好。也是應該說“禪”是一門人類的大智慧,我很驚訝其中就有“吃了飯去洗碗”這樣的名言。

看來重新認識家務勞動,提倡家務勞動新觀念,是時候了。

作為母親

我一直試圖有一種機會來傾訴作為女人,作為母親為日常生活瑣事圍繞,而造出的生存困惑,甚至在一段日子裏,我感覺到做一個女人好苦,好累。你必須學習,必須工作,而孩子和丈夫都在耗費你,你會變成家庭囚徒或者精神奴隸的,我對自己說。於是我曾經不想與自己的性別認可,我渴望和許多的男作家一樣去旅行,去講學,去“一覽群山小”,我渴望海闊天空,渴望好兒女誌在四方。

就在種種的性別突圍和搏鬥中,我無可奈何地輸了。因為我做了母親。

婦女從女兒身份到母親身份的過渡,無疑是她生命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沒有什麼比她做了母親那一時刻更震撼她的內心世界了,她從前的學曆和經驗頃刻之間都不管用了,她從小為自己設計的人生之廈頃刻之間徹底崩潰或者搖搖欲墜了,(當然這是對一般婦女而言,極幸運極傑出的女性當然在外),她從此必須認同她的性別,她是女人。

母親的世界裏平淡而瑣碎。日複一日,油鹽菜米,洗洗涮涮,吆喝孩子起床,吃飯,上學,做功課;跑藥鋪,逛菜市場,聽天氣預報,安排孩子出門的鞋帽穿戴,雨傘,水壺……無論你在構思多麼偉大的小說和不朽的詩篇,隻要你具有母親身份,就免不了讓這一切瑣瑣碎碎與你的偉大和不朽同在。

我們必須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武器抵禦平庸對意誌的吞蝕。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日常生活中的母親,我們的全部生活總是在提醒我們,不考慮做飯,管孩子,照料老人,哀悼死者,不去留心這些管理這些不斷重複的,必不可少的瑣事,或者把這些叫做過程,時代的滾滾車輪便無法運轉。就是這些瑣瑣碎碎把一個女人和最大多數的芸芸眾生聯係在一起。我們不希罕對母親的空洞的讚美,“賢妻良母”是存在於男子心目中的理想化和標準化的婦女形象。我們必須是麵對現實,我們必須承認母親世界的局限性,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麵對未來,才有可能求得精神上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