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3 / 3)

不從這些根源上認識中國人的家庭,僅僅根據西方某種主義理念來號召中國婦女擺脫家庭角色,解除家庭責任是一種對西方理論的盲從。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當女權主義大聲疾呼婦女擺脫家庭角色的時候,我們不少的婦女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會出現“大步的倒退”希望回到家庭中去。在一些明顯處於弱勢的女性麵前,家庭無疑是她們最後的一道屏障和港灣,他們害怕的是在失去家庭“枷鎖”的同時,也失去精神賴以寄托的“教堂”和為她主持公道的“法庭”。我們也不難看到,在目前家庭脆化的情況下,家庭的破裂首當其衝的受害這是女性而並不是男性。

當我們的經濟運行模式與西方社會接軌,跨國資本的流動和市場的爭奪日益激烈,當“鐵飯碗”已經不複存在的時候,在社會的激劇改革麵前,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的土地上,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扶貧幫困,資助教育和醫療,扶老攜幼……家庭的內部凝聚力正在加強。一方麵,正是這些家族內部的互相支持和幫助使他們中的貧困者能夠風雨同舟,共度難關;另一方麵,我們不得不看到,這種家庭家族式的互助方式,是傳統文化美德的回歸。這種傳統的靠家庭倫理道德所產生的管理模式,無疑也大大減輕了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政府行政的成本和壓力。

由此,人人擔負起“齊家”的責任和義務是值得提倡的。今天社會裏,家庭類型正出現多元化趨勢,我們應當尊重個人意願,同時每一個人也有義務和責任承當家庭社會責任。尤其提倡男女雙方都來擔當“齊家”的責任和義務。西方女權運動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語:“私人的就是政治的。”按照我們中國的國情應該還可以加上一句“家庭的也是政治的”,中國人還有一句更為形象的成語“喪家之犬”,可見連一條在中國大地生存的另類:狗們,都不願意輕易離家出走。

在中國近百年的女權運動中,的確出現過號召婦女擺脫家庭“枷鎖”的大革命。男人爭男權,女人爭女權,倘若在和平的社會和家庭中,婆婆爭婆權,公公爭公權,兒子爭兒權,媳婦爭媳權,恐怕這樣的家庭也未必溫馨,這樣的社會未必可愛。權利是應當受到維護和尊重的,可是在人與人相處,尤其是天災人禍出現的時候,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間故事裏,那一樁感人肺腑的催人淚下的場麵中,不是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甚至是犧牲自己應有的權利甚至生命,來換取他人的幸福與生存,哪一頁不是記錄著友愛和責任?

我個人認為,不是讓婦女走出家庭,而是應當讓男人和女人都像處理政治事務一樣認真擔負治理家庭的責任來。不是號召女人擺脫家庭角色,去求得和男人的平等。而是主張男性也很好地承擔雙重社會與家庭雙重角色,而不是單單要求女性承擔雙重社會角色。記得有人告訴我,在台灣。日本、韓國等一些亞洲受儒教影響的國家裏,在現代社會裏對於前來求職者的考查會有一項東方特有的考查,那便是考查你在家庭中是否盡“孝道”?我覺得這種考察和專業的考察同等的重要,現在我們也講以德治國,如何來實現以德治國、治市、治社區呢?考察和錄用員工的時候,看看一個人(男女都一樣)在家庭中是如何扶老攜幼,倒是一種道德考查的辦法。

母親與單身母親

如何解讀單身母親的生活狀態以及單身母親如何走出困境?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單身母親,就其社會屬性來說,的確是屬於一個需要關注的群體,前度婚姻的創傷、孩子的教育、自己的精神狀態、再次擇偶的困難……這些都是困擾她們的大問題。

即便一些單身母親自身的素質不錯,也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能夠獨立擔負其瞻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教育孩子和調整自身的心態方麵仍然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麵對單身母親這一特殊人群,全社會應有一種包容和寬容的態度。由於傳統中國的家庭是一個據極具社會功能的社會“基層”單位,以至於在當代社會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家庭”,不僅僅是男歡女愛,跟著感覺走的產物,而是集合了西方社會中許多屬於社會保障係統,屬於宗教組織的功能。例如中國人的大年夜吃年飯,就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吃飯。當然在傳統中國的生存環境中,女性中的所謂單身母親除非是丈夫去世守寡,而且往往即便是這樣也居住在夫家。

而今天的單身母親往往是有女性來支撐小家庭,甚至是女性主動離婚後的單親家庭。與傳統中國的家庭形成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這便牽涉到單身母親的家人和親戚朋友對單身母親這一家庭形式的認同,比如說,和前夫的家人,孩子的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如何相處?娘家的人是否會因此給她們心理壓力?說到底如何對待單身母親是如何尊重女性的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的問題。隻有認識到女性是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她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婚姻家庭,應當說單身母親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應當得到尊重和關愛。

其次,我認為在單身母親麵臨的諸多問題,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實現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孩子的教育方麵,常常有單身母親向我反映,不知道該怎樣回避孩子沒有父親這個缺憾。單身母親普遍反映自己的孩子膽小、內向、懦弱,乖巧到讓人心疼。

我覺得如何向孩子說明真情,當然要看孩子的年齡而定,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齡是可以高速孩子婚姻真相的。但是我以為應當尊重孩子對父親的那一份親情(假定父親仍然是愛孩子的),不要用自己對前夫的抱怨全部宣泄到孩子身上,這需要一種理性,婚姻的失敗,孩子並沒有過錯,他(或者她)不能承擔如何責任。更不要在孩子的有效心靈中投下陰影。我聽說在某些國家夫婦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要進家長學校學習,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離異的夫妻雙方都學會在離異之後的一種合作:各自組成家庭之後如何共同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我也認識一些單親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麵做得很好,例如,在節假日爸爸和媽媽仍然會一起陪伴孩子,會一起參加孩子的學校舉辦的要求家長參與的活動和會議。這要求離異的雙方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當然這也是一種理想。更多的單身母親反映要做到這些很難。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從一些國外婦女社區活動我了解到,有一些地區婦女組織幫助單身媽媽組成民間社團或者聯絡單身媽媽之間的交友活動,這也已一種較為有效辦法,孩子在這樣的群體中會感覺到自己的家庭和他人的家庭沒有區別,自己的成長和他人的成長也沒有區別,在這樣的群體中,可以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合群、開朗的性格。單身媽媽們也可以彼此交流家庭教育方麵的經驗和教訓。結識與自己興趣相投的朋友,同時也可以擺脫一些寂寞和孤獨感。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母親的愛。我曾經因工作關係走訪湖南少年犯管教所,從那裏得知少年犯中幾乎一半以上來自破裂的單親家庭。母愛對於一個人的一生太重要了。母親是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第一個被認知的對象,這個世界值不值得孩子熱愛,值不值得他成人後為這個世界的某種美好的事業獻身,是恨這個外部世界是對他冷漠無情?還是應當關心社會的進步?一個孩子對世界的認識是認識母親開始的。母親給孩子一份愛,孩子將來回報的不僅僅是對母親的愛,而是對社會對人類的對這個世界的愛。所以無論自身的婚姻發生了多麼大的悲劇,都不要由此放棄對孩子的那一份社會責任和那一份母愛。

當然還有些單身母親谘詢再次擇偶的時候要注意哪些方麵,存在哪些誤區。比如有的女性這樣告訴我們,前夫經常對她實施家庭暴力,所以現在看到男人還有心理障礙;前夫出軌,所以不相信男人……,總的說來,我覺得首先是相信自己,要自信,然後才是調整生活和消除心理陰影,幸福是一種體驗,往往更多的因素是含在自己的性格和人格形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