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與看破紅塵
今天的青少年是在視聽時代成長的一代,而我們和我們的長輩是在讀寫時代成長的,讀寫時代的特點是前育時代,由前人積累經驗傳授給後人;而視聽時代卻是互育甚至後育的時代,我們和青少年幾乎同時接觸電子文化,而青少年憑著他們敏銳的感官能力成為電子信息的最大接收者。今天成年人弄電腦出了問題,要回家問兒子問孫子的幾乎成了十分普遍的現象。當社會從農耕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尤其是進入信息時代後,寬帶通訊技術的普遍使用,使我們的青少年迅速地被帶入潮水一般湧來的信息包圍之中。信息時代最大限度地動搖了成年人的權威地位。在農耕社會裏,知識的積累靠經驗的傳遞,過去的一句老話是: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現在這種老式的傳遞知識方式不大靈了。在信息時代麵前,成年人突然地失去了優勢。在巴黎的一次有300位國際名人參加的俱樂部活動中,討論的話題是“傳媒與青少年”大多數人幾乎一致地表達了一種惶惶不安的心情,而就在同一時刻,美國的青少年卻自稱為“網上的一代”宣稱他們將主宰美國。
目前青少年的厭學現象實際上是向當代教育挑戰,顯然他們的語言和思維大跨度跳躍(恐怕與電視文化的節奏有關),和他們對各類信息的了解都大大超出了關於青少年的傳統定義,他們的視野已經伸向社會的各個角落。大眾傳媒手段在今天極為豐富,隨便看看我們的身邊,收音機、電視機、VCD、CD、電腦、電子遊戲機、報刊、雜誌,幾乎所有公共場所隨意可見的電子廣告屏幕,遍布大街小巷的流行音樂,便可得知他們獲得信息的來源不再是成年人的言傳身教和師長前輩的傳幫帶。有人說電視屏幕麵前沒有童年,恐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這種現象的緣由。麵對這樣的受教育群體,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更多地與他們平等對話平等交流;我們的教程設置同樣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以提供更大的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習空間,更多的學教互動的主動的學習機會。
利欲至上:巨大的誘惑
在一次大學生辯論賽,我聽到這樣的言論,在談到我國加入WTO這個話題時,有同學發言,他認為加入WTO等於今天的中國青年人都像美國青年一樣生活,開著奔馳車,在寬敞明亮的教室,按動電鈕,接受遠程教育,跟他們談危機感,談全球經濟一體化之後,會產生日益增多的失業人口,他們會認為你“傻冒”;或者認為你是專門為了嚇唬他們才編造出來的神話。他們對“美國文化”知道甚多,而對自己生長的這一片土地了解甚少,而且不打算對她有更多的了解。在學習之餘,絕大部分同學選擇通俗文學作為消遣,很少接觸嚴肅文學和經典文學作品了,我在一所大學做過調查,男生一般讀金庸的作品居多,女生一般看瓊瑤的小說,更多的同學借電子媒體作為消遣和宣泄的途徑,打電遊,上網交友,追歌星、看球賽和娛樂片幾乎成了他們“熱門的”、“很過癮的”的課餘文化活動。有專家調查,多接觸紙媒體(比如讀書)比多接觸電子媒體的青少年,道德水準要高一些。當然我這樣說不是要青少年不接受電子文化,而是應當正確地認識電子媒體,要警惕電子媒體帶來的消費主義功利主義的負麵效應。
在追求商業利潤的利欲趨使下,電視以及眾多的資訊傳媒在製造都市生活神話。倡導一種透支消費超前享受的物欲至上的文化。今天的不少青年談起消費都是行家裏手,要抽什麼牌子的煙,什麼牌子的酒;穿什麼牌的衣服,買什麼牌子的小車、手機,一套一套的,說起某某人“背時”,會舉例說明某某隻能進什麼樣的舞廳,隻能玩好多錢一匹籌的麻將,隻能進什麼樣的館子。跟他們談艱苦創業,他們認為那早就是過時的東西,他們所期待的財富是“摸”出來的(中獎),是暴利暴富,是一夜之間成為比爾·蓋茨。電視機前長大的一代,容易染上對一切用完就扔的消費意識,甚至將這種意識影響到日常行為規範當中,中國人的勤勞儉樸,與人為善,知恩報德,精打細算,細水長流的品德統統被視為“老套路”,不新潮,甚至認為保守,是守舊,他們往往很便當地享受完他人的關照,譏笑他人的責任感過於老套,然後把別人對自己的一番期望扔到了腦後,因為他們已經將別人的關照和愛護當成快餐,一次性消費完了。對於他人誠懇地勸告和批評,他們往往采取一種調侃,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其實是抵製批評,拒絕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
厭學現象的文化背景分析
古人其實早已對唯利是圖和唯欲是圖有過很深刻的批判,所謂“利令智昏”、所謂“利欲熏心”,仔細體味這一類成語,可以從中看出我們的先人對利與欲的警惕和戒心。“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這裏都是將“仁”和“德”擺在第一位的,“以財發身”指的就是仁德的人懂得運用財富來發展充實自身,不仁德的人才會不惜亡身當然更不惜犧牲道義、信譽和友情、親情換取財富,物欲至上,容易導致青少年放縱自流,使他們缺乏一種內省精神。從而缺乏求真知求真理的熱情、理想和內驅動力。
在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關係問題,已成為時代的重大課題。科技文化成為主導文化,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開始分離與對峙日益引起人們的憂慮。這一“分離與對峙”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已明顯表現出來。大學生厭學現象的背後一個嚴酷的事實是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媒體曾於2001年分六大區,對全國在校大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對象達1萬餘人,調查結果表明,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人文失落”已成嚴酷事實。
其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個人本位”走向極端,理想的喪失和奉獻精神的喪失使得他們喪失追求真理和真知的熱情、毅力和誌向;同時虛無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盛行,金錢崇拜和物欲至上導致他們極容易為消費和享樂的所謂“時尚”潮流所沉迷。隨之而來的是道德倫理的喪失和意誌的消沉,不少當代大學生除了掌握一些技術的技能的知識之外,可以說在人文知識方麵,他們陷入了“盲區”。
當然,說到底學生厭學,應該從現行的教育體製和教育者身上找根源,教師如果自身缺乏人文素養,自身的道德素質不高和責任感淡薄,如何能教育出勤奮好學的學生?作為教育工作者將育人放在第一位,必須充分認識應試製急功近利的種種弊端,盡量在教學中彌補其造成的缺陷和不足。隻有教師具備對專業的熱愛和追求真知的精神,才有可能將教書和育人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言傳身教,帶出好的學風。另外,在學校的課程設置方麵應該重視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教育。尤其應該改進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克服“假大空”套話,使這一類課程的教學生動活潑,更加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
我同意這樣一種說法,21世紀的教育是四大教育:1、學會做人;這裏的做人是指做一個身心健康意誌堅強,能經受挫折,使自己精力充沛並充滿批判精神和創造力的人;2、學會求知;其中包括學會管理信息查閱資料,掌握各門學科必備的基礎知識;以實現將來不斷調整更新自身知識結構的終身教育為目的;3、學會做事;指實際操作工作能力的培養;4、學會共處,會與多元文化共處,會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會協調各個方麵的工作,會解決工作生活中出現的矛盾。
“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在向“內省”方麵,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充滿了大勇大義、大和、大美,在今天仍然閃爍著人性的溫暖和智慧的光芒。作為當今的大學生,要有目的地閱讀一些與青少年道德品質修養相關的書籍,讀一些中外文學經典書籍。應該在加強自身修養,養成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品格和優秀的情操上下功夫。其實立誌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學會做事和學會求知的前提。德與才其實是一回事,不博愛即無以博識,厭學本質是厭世。不愛理何以知理?不愛文何以知文?不愛道義何以知道義?假如一個人隻愛錢,故不知文科理科工、農、商等專科知識為何物,更不知仁義道德為何物了。今天的青年學子首先應該在做人和立誌上下功夫,才會產生自覺學習的源動力。從根本上克服厭學情緒。而缺乏人文素質的支撐往往導致了創新能力的萎縮,我以為在當今我們應該“溫故而知新”,應該大力提倡和培養一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