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2 / 3)

在勞埃德教授的演講中多次提到《呂氏春秋》和《黃帝內經》以及《淮南子》等中國古代著作,他認為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的人們在人體和疾病等等的相關認知上,有著不同的思維視野和認知特征,這些不同與兩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不無關係,但無法認為孰高孰低或誰好誰壞,不應當用價值評判來論斷不同文明形態。直到今天,西醫與中醫依舊並存於世,無論醫學理論還是治療方法都還是不同的(當然中醫借鑒西醫的技術手段以補充診斷之準確性是無可厚非的),證明都有各自的生命力之所在。

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聽到一位來自在當今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外國的科學家如此尊重我們的文化,深深為之感動。

美國的科學家劉易斯在《水母與蝸牛》這本書中講述一個在那不勒斯海灣發生的故事:當小水母像模像樣隨波逐流時,蝸牛產下幼仔,極小的幼蝸牛很快被水母的觸手逮住,被吞沒到水母傘狀的身體裏,蝸牛在水母的身體裏不但沒有被消化,反而胃口越來越大,每過多少日子,就開始反咬一口,先吃掉水母的輻管,接著吃她的周邊,最後吃掉她的觸手,知道水母實質上全部吃掉,蝸牛便長大了,又到到了蝸牛下幼子的時候,極小的幼蝸牛很快被水母的觸手逮住,被吞沒到水母傘狀的身體裏,……這是一種合作,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互相依賴才能生存,它們看起來是在“吃”對方,不要簡單地將它們看成是一種捕食者與被獵殺者的角色互換,其實它們雙方誰也離不開誰,否則的話,它們兩者都無法生存。你會發現你根本就不是什麼“中心”,完全以自我發展為目標,你會發現,你完全失去了目標;在社會的生存狀態中,完全的獨立的“自我”是不存在的,連動物都懂得與異己相互依附,共同生存的關係。這種對共生關係的理解,我們的古人是先知先覺並早有古訓的。“仁者愛人”,所謂“仁”的字義便是:從人,從二。右邊的二是重文。本義:博愛,人與人相互親愛。

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要如何找到自我強化自我的蠱惑,一些炫耀以鄰為壑,以自我為中心的狂妄自大的言論,殊不知自我這個詞來自詞根"seu"最早的本意是指屬我族類。並不是單單指單個的人。就從水母與蝸牛的關係上,我們不難看出生命的輪回和發展,不難發現地球上萬事萬物相互依賴的生存狀態。生命是一種奇特的現象,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常常改變著我們的思維,矯正我們的思維。沒錯,水母與蝸牛之間的故事,看上去,它們之間的聯係是稀奇古怪的,卻讓我們朦朧激起腦海深處那個深藍色海洋生命之夢。

厭學現象的文化背景分析

近年來,教育創新呼聲越來越高,如何才能創新,我們每一個人其實捫心自問一下,我能創新嗎?你能創新嗎?我們如果都能創新,那麼有什麼東西在妨礙著我們的創造性發揮,有多少阻力在妨礙創造性思維的拓展空間?有一種說法,說現在中國在世界上的原創的項目占不到1%,就中國的人口比例來說,應該說中國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才合符中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阻礙著中國人的原創力呢?記得有一位大學校長這樣說過,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發達的人文學科作為支撐,這樣的大學不可能出現大師。我想這話是有道理的。

大學生厭學現象之分析

應該說創新所要具備的第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好學而不厭學。目前高校學生厭學現象十分普遍,為此我們特對某高校大學二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從調查對象近100份問卷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導致大學生厭學主要有三大原因,即:入學前對本專業缺乏認識;社會就業壓力影響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信心;同時由於大學之前的缺少主動學習的訓練,不少學生反映從中學步入大學後,學習和生活難以適應,導致厭學情緒產生。我想對大學生的厭學現象作一點分析。

應試製與厭學

基礎課的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現在大學生普遍對於基礎課學習不大重視,而對要考級拿證的科目學習抓的較緊,上課的人數也到得比較齊,我調查過大二的一個班,有的學生進大學才剛剛一年多,已經考了旅遊業的導遊證、海關報關員的報關員證、加上校方規定的計算機過級考證,英語過級考證,獲得“n”個證書已經成了大學生們追逐的目標,剛剛上大二的學生應該說是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剛剛打基礎的學習階段,這種一進大學校門便為了獲得n個證書的急功近利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舍本求木,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不利。

現在我們許多大學生一進大學校門,便將大學學習階段當成單純的就業訓練班和找工作的跳板,他們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商潮滾滾,紅塵滾滾,弄得心猿意馬眼花繚亂。這根本不可能進入能知“止”、而後能“靜”、能“安”、能“慮”、從而有所“得”的學習狀態。本來大學學習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暫時還沒有承擔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比較有自由空間來思考人生與社會,科學與信仰,為自己一輩子的事業打下基礎的階段。大學學習打下的基礎,對於青年學子,無論事業還是人生都十分重要的。而這個時期的學習、思考、實驗和討論都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放棄基礎學習,不“慮”如何能有所“得”?不“靜”如何能有所“得”?我曾經對一個班同學的通訊消費做過調查,大學生手機的占有率占到30%,而且有將近80%的同學表示如果經濟條件許可他們也會買手機。校方已經明文規定老師不得帶手機進課堂,可是學生將手機帶進課堂的現象時有發生,課堂上手機擴機的call聲四起,常常騷擾和影響課堂紀律,每每問及同學為什麼配手機他們中有80%的人回答是:方便。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校園處處設立了IC電話機,打電話是很方便的。配備手機的同學主要是為了讓對方及時找到自己,有的同學幹脆直言不諱地說為了求職打工聯絡業務方便。也有回答是因為談戀愛,這樣一種浮躁不安的心態,很難想象他們的心裏還放得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了。這些同學的行為不僅僅影響自己自身的學習,往往還會影響一種校風的形成,有的同學說,我也知道基礎課很重要,可是看見班上的同學這個拿證,那個打工的,我也得想想自己的出路。

學習本來是一個從無知到求知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主動的,充滿樂趣的,不斷更新觀念擴大視野的過程,現在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他們已經從十幾年一貫的淘汰製和應試製得出一個十分錯誤的結論)即學習等於考分。我記得新學期給學生上第一節課的時候,同學普遍關心的問題是這門功課是考試還是考查,是開卷還是閉卷,我不知道在這樣的思想負擔之下,學習的樂趣是否還存在?

在某市一所省級重點中學高三年級同學報考誌願時,出人意外的是這所學校赫赫有名的數理化奧賽班尖子生們,沒有人願意繼續數理化基礎專業的深造,普遍的反映是學數理化已經學煩了,做題做怕了。這種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破壞,是值得深思的。

現在的中小學生中流傳什麼“背上炸藥包,我去炸學校”之類童謠。據有關統計,在小學6年的學習中,有2500次大大小小的考試,假設都按這不分大小的考試來給學生排名次站隊實行淘汰製教育,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將要承受多大的精神壓力,加上我們許多家庭對普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對孩子理解甚少,甚至在家庭內對孩子實行高壓政策。我們一再呼籲教育的改革,就是強調教育是讓孩子培養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而教育應該是以終身學習為目的的,不是以拿一張文憑為目的。現在我們的校園裏因為應試製和百分淘汰製,使學生處於一種十分緊張的狀態之中,假如我們的家長我們的社會輿論不給這些未成年的孩子一個鬆一鬆綁的機會,喘喘氣的空隙,可以肯定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完全被破壞,對學習隻剩下對考分、過級和拿文憑的畏懼心理,這如何談得上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和科學的獻身精神,培養創造未來的熱情、智慧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