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二:國際貿易與湖南銻業之前途
劉廷芳
一、導言
“我中華民國,以世界至大之民族,而擁有世界至大之富源,曾感受世界最進化之潮流,已舉行現代最文明之革命,遂使數千年一脈相傳之專製,為之推翻,有史以來未有之民國為之成立,然而八年以來,國際地位,猶未能與列強並駕,而國內則猶是官僚舞弊,武人專橫,政客搗亂,人民流離者何也,以革命破壞之後而不能建設也。”(引自《總理建設集誌》發刊辭)
破壞與建設,是革命過程中的工作,破壞的工作業已過去,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建設的工作了。破壞以後而不建設,則革命不會成功,反給官僚武人政客以舞弊專橫搗亂的機會,在過去的曆史已有不少的證明,可以欲謀革命的徹底成功,第一件,就要從事建設的工作。
建設的工作,最重要的有三,第一就是心理建設,第二就是國家建設,第三就是實業建設,心理建設和國家建設不是本書的範圍,隻好撇開不說,現在所要研究的,就是實業建設。
實業這個名詞,在性質上講起來,就是物質,而物質就是經濟,所以實業建設,亦可以說,就是經濟建設。
總理的實業計劃分十項:一、運輸交通,二、商港,三、城市,四、水力,五、工廠,六、礦業,七、農業,八、灌溉,九、森林,十、墾殖,十者之中惟工業與農業為最重要,其次則為礦產,總理說:礦業與農業,為工業上供給原料之主要源泉也。礦業產原料以供機器,猶農業產食物以供人類,故機器者實為近代工業之樹,而礦業者又為工業之根,如無礦業則機器無從成立,如無機器,則近代工業之是以轉移人類經濟之狀況者,亦無從發達,總而言之,礦業者為物質文明與經濟進步之一大主因也。由此,可見礦業已成了實業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地位了。
實業建設既是經濟建設,同時礦業又是物質文明與經濟進步的一大主因,那麼,發展礦業,就是實業建設中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同時又是促進物質文明與經濟進步的一個關鍵了。
但是礦業要怎樣才能發展呢?發展礦業的計劃與方略又是怎樣呢?要解決這個問題,第一要了解總理國際共同發展實業的“國際”二字的意義,所謂國際共同發展,就是從國際間取得經濟利益平等的權利,雙方麵都免掉了商戰的危險,所以要發展礦業,第一要實行國際貿易,推廣貨物的銷場,才能收發展的實效,第二就要實行民生主義發展國家資本的官督民辦的製度,以免洋商的操縱,而變成少數人的專利。
本書的範圍,一方麵說明礦業的重要,及其發展的計劃與方略,以引起礦業界及當局者的同情和注意,一方麵說明國際貿易與礦業的關係及兩者的前途,不過,本書所謂礦業,就是指湖南的銻業而言,因為湖南的銻業,不但是占湖南礦業的重要地位而且占世界礦業中銻業的重要地位,所以有研究的價值和提倡的必要了。
二、國際貿易之一般意義
要發展銻業,就先要提倡國際貿易,稍具有商業常識的人們,一定不會否認的,但是為什麼要提倡國際貿易才能使我國銻業發展呢?要解釋這個道理:第一要明了國際貿易本身的利益,第二要明了國際貿易與我國商業之關係,現在先說第一點:
A.國際貿易之意義
國際貿易在普通一般人看來,就是甲國與乙國相互交易,這個交易的形成,就叫做國際貿易,這個解釋未免太淺薄了,現在且將國際貿易的含義分析起來,先說明“國”字的意義,然後才將國際貿易作具體的解釋。
關於國字的解釋,可以說是議論紛紜,意見迭出,然總括起來總不能超出政治學者與經濟學者的範圍,政治學者是站在政治的觀點上,經濟學者是站在經濟的觀點上,兩者的立是點不同,所以兩者的見解當然不一致。政治學者說:“國”,就是指一國主權行使之範圍,在一國主權行使範圍之內就叫做內國,在一國主權行使範圍之外就叫做外國,他以為如此才能使經濟學上“國”的觀念,與政治學國法學上“國”的觀念完全一致,而不至使經濟學與政治學脫離關係,然而政治的眼光去解釋“國”的意義,而且要將經濟學包括在政治學範圍以內,而埋沒了經濟學獨立的精神,這種見解不僅是淺薄,而且太主觀太不正確了。所以這一說在經濟學者觀之沒有成立的可能性。
經濟學者說:“國”是以勞力資本容易移動之地方為範圍,勞力資本容易移動的地方叫做內國,或雖可移動而須受種種限製之地方叫做外國,這一說雖比較近似,然亦不甚正確,因為勞資移動的難易,全視交通機關的便利與否,若交通機關便利,信用製度確立,則雖外國,其勞力之移動,資本之付給,亦屬易易的了。倒轉來說,若交通機關不完備,信用製度不確立,則雖國內,亦難於移動,例如我國西北邊地及長江上遊各省,就有這種情形,所以這一說亦有欠精確的地方。
前者是站在政治的觀點上,固不甚確,後者是站在經濟的觀點上,亦未見得十分精到。然則“國”的解釋到底怎樣呢?作者覺得政治學者與經濟學者“國”的觀念,固不能完全一致,然兩者的解釋都有綜合的可能性,因為離開政治學而解釋“國”的意義,失之太狹,離開經濟學而解釋“國力的意義,失之太泛”,不如聯合兩者之長,而棄其短,為一完備精確之解釋,而得定義如下:
“國者,指人類於經濟政策上有同一利害關係,結合於同一政府之下者所棲息之地球一部分也。”
這樣的解釋國字的意義,就知道國際貿易不僅是經濟利益上一種組合而且是政治利益上一種組合,不僅是含有經濟的意義而且含有政治的意義了。
國際貿易的國字既已解釋清楚了,然則國際貿易的意義又怎樣呢?要解釋國際貿易的意義,就先要知道國際貿易的成因,關於這個問題,頗惹起一般經濟學者之注意,如是而李卡德氏就倡“比較生產費”之說,密爾氏克安司氏等亦極力的主張,他的要旨就是:
“一國之內,生產要素之勞資,移劫自由,故內國商業。卜。貨物之生產,每為絕對生產費所支配口若一國與他國,勞資移動,不能自由,故國際貿易之成立,起於兩國貨物比較生產費之差異,今欲解釋比較生產費,使別於絕對生產費,得舉例以明之。甲乙二國對於同一貨物(A)之生產,甲國須九,乙國須十二之勞費;又對於(B)之生產,甲國須十三,乙國須十五之勞費;是(AB)兩貨物之生產費,皆甲國少而乙國多,此兩國間,勞資移動而可自由也,則以(AB)兩貨物之生產,委之甲國,而後輸出於乙國,於貿易上為有利。蓋此兩宗貨物,皆以甲國生產為最廉也。雖然甲乙兩國間,勞資之不能自由移動,既如前提所言,故甲國舉其二倍之勞資,以產其需費最廉之(A)。乙國舉其二倍之勞資,以生產(B),從而交換之,則由比較生產費上言,較諸各自生產為有利。設甲乙兩國,各自生產(AB)二物,則甲國須二十二之生產費,而乙國須二十七之生產費,即合計須四十九之生產費焉。今甲國專事二倍之(A),而乙國專事二倍之(B),則合計以四十八之生產費而已是,較諸兩國各自生產者,可減少一之生產費,即甲乙兩國間可獲一之利益,故國際貿易,不問此兩宗貨物絕對生產費若何,但使比較生產費有差,即是以成立而有餘也。”
綜括的說:國際間的生產要素,移動不能自由,則比較生產就發生差異,比較生產有差異時,則國際貿易就因之而成立了。國際貿易成立的原因算是清楚了,現在依照上麵國字的解釋,和國際貿易的成因,對於國際貿易的意義,簡單的說明如下:
國際貿易就是:在經濟政策上無同一利害關係,而不結合於同一政府之下的甲乙丙各國,生產要素,移動不能自由,比較生產有差異時,於是相互間就發生了商業關係,而有交易的行為,這種商業關係中產生的交易行為,就叫做國際貿易。
B.國際貿易之利益
關於國際貿易的利益,有兩個不同的學說,第一就是輸說;第二就是輸出說。
前者的意義就是“國際貿易之主眼,重在輸,而輸出不過其相應之方法無他,輸出者,國民支付其輸貨物之價格已耳。果一國之輸,超過輸出,則其超過額,即為計算其國所享國際貿易利益之尺度也,故一國之輸出,務欲其少,一國之輸,務欲其多。蓋出少多之國,其國際貿易之利益乃獨大耳。”後者的意義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