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物篇 8.張學良與西大?(1 / 1)

第1章人物篇 8.張學良與西大

10月14日,101歲的張學良將軍在美國夏威夷與世長辭。消息傳來,舉國哀痛。江澤民總書記在唁電中稱張將軍為“偉大的愛國者”、“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媒體報道規格超過一般國家領導人。張將軍遺像放得特大,刊於報紙頭版顯著位置。各報編輯多用心思,消息標題各顯文采,引人注目,如《西安晚報》就把將軍生平貢獻編成一副對聯:“報國恨家仇,西安義舉促國共合作,八年抗戰血洗華夏百年恥辱,將軍居功至偉;聞鼓鳴馬嘶,身遭縲絏恨彎弓遠身,一腔熱血難報炎黃幾代恨仇,先生仰天長歎。”報紙還整版整版登載張學良一個世紀的大事年表,配以各個曆史時期的照片和存世見證人的追憶采訪。這其中,頗有幾則與西大有關的報道。

一則是《百歲壽星王耀東追憶三見少帥》,說的是我校102歲的終身教授王耀東老人回憶他三次見到張學良的往事。幾年前,王老曾親筆記述了這段難忘的經曆,囑我整理成文,同時發表於西大校刊和《西安晚報》。這回在記者筆下,這些內容便成為熱點新聞。“三見少帥”:第一次是1929年,王耀東在沈陽舉行的東北田徑運動會上見到了張學良,記者加的小標題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王耀東‘遠觀’少帥”;第二次是1932年,王耀東去北平順承王府會見張學良,為處於困境的黑龍江籍學生求助,記者加的小標題是“為學子求救濟,王耀東拜見少帥”;第三次是1934年,王耀東赴武漢會見張學良,仍是為辦學爭取資助,記者加的小標題是“武漢求助未果,王耀東三見少帥”。這些內容亦見於前年出版的《王耀東傳》。相信王老這回仍會對記者侃侃而談這段故事。王耀東與張學良為黑龍江老鄉,王比張年長一歲,而其身子骨和精神狀態要比晚年張學良好得多。記者新拍的王老神采奕奕的照片就是明證。

另一則是《西北大學是當年張學良任校長的東北大學遷址西安的舊址,西大師生昨沉痛哀悼張學良先生》。報道稱:“東北大學‘九一八’事變後先由沈陽遷到北平,以後又隨張學良入陝遷至西安,校址即現在的西北大學。西北大學校內的大禮堂即是張學良所建,禮堂的門口現在還立著一塊張學良先生親筆題寫的‘東北大學校舍奠基紀念’的石碑。”這裏,我得作一點說明,這塊石碑並非原碑,是後來複製的。西安事變後,張學良陪蔣介石回南京,爾後被審判並軟禁,東北大學也遷離西安,我校這塊地盤被胡宗南的部隊占據,胡是蔣的嫡係,“叛逆”者的題詞自然不能相容,這塊石碑便被砸毀了。題詞在半個多世紀後得以複原,全賴當時製作石碑的石匠留存了原碑拓片。這位石匠名叫白廷錫,他有個習慣,每做完一件活,都要保留一份拓片。保留張學良題詞拓片,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是冒了很大風險的。白廷錫大約出於對張學良將軍的敬仰,珍藏了這幅拓片,並傳給後人。曆經幾十年風風雨雨,原碑早已化為灰燼,白師傅也早已過世,而這幅拓片卻完整無缺,我們在今天才得以重睹張將軍題詞原貌。至於題詞是否張學良親筆所寫,實難確定,多以為張的秘書或身邊文人捉刀代筆,惟我陪東北大學兩位校領導觀看此碑時,他們說就是張學良親筆。我說現在見到的張學良筆跡與此碑題詞一點也不像,他們說東北大學保存的張學良墨寶就有這種字體。但願這一說法能夠成立,則這一題詞更有價值。我校曾將恢複後的石碑題詞照片托台灣校友李鴻超轉呈張學良將軍,未見回音,不知是否收到?

正因為這層關係,張學良逝世後,我校通過中國駐美大使館向其家屬致哀,並發了唁電。

其實,還有一點媒體未注意到,就是西大現已成為“西安事變”研究中心。1996年12月,全國性的“西安事變”60周年學術討論會就在西大召開,一些現代史學者和張學良的部屬子女出席了這次紀念活動。主席台上坐在我右邊的是張學良舊部閻寶航的女兒閻明光,她是上海大中集團董事長,1991年6月3日曾代表大陸親朋故舊祝賀張學良91華誕,並於次日陪張學良到中國常駐聯合國大使李道豫的別墅,與專程赴美探望的呂正操會麵。她和張學良的子女也保持密切聯係。三年後,在西大又一次召開了頗有規模的“西安事變”學術研討會,推出一批研究專著,成立了專門機構。我校曆史係李雲峰教授多年潛心這方麵研究,他寫的《西安事變紀實》是國內最早出版的有關西安事變的專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通過此書而首次麵世。

(原載2001年11月15日西大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