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物篇 4.故居和遺宅(肖重聲)(3 / 3)

因此,當他積勞成疾猝然而去之時,剛剛從苦難中獲得希望的民眾豈能置若罔聞?李儀祉的靈車離開西安,蒼天垂淚,漫空飛雪,滿街滿巷的民眾趕來送別這位忠誠可敬的兒子。看著寒風大雪中的素車白馬緩緩遠去,誰的心不被撕裂?當靈車移至涇陽縣王橋鎮章柏村之時,涇陽、三原、鹹陽、高陵、蒲城等縣群眾自動趕來祭奠者,不下5000餘人,人們背負著一袋袋泥土,噙著一眶眶淚水,一步步地登上仲山之顛,為他築起一座高大的墳墓。沒有花圈,沒有悼詞,許多民眾隻知道呆在山前抹眼淚,那些老漢老婆們,長跪在地,連連叩頭。這些衣衫襤褸的民眾以古老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悲哀和虔誠。那時還不興組織人們去追悼某個人物,民眾的悼念完全是自發自願。唯其如此,也正表明了李儀祉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

歲月無情地拋棄那些假借革命以營私的人,卻不會淡漠那些真正服務民眾的人;江河可以衝去憑借權勢而隆起的大塚座座,卻不會淹沒豎在民眾心中的黃土一。在高高的仲山腳下,我感到了風雨飄搖中,人們年年月月奉獻給李儀祉的那些樸實無華而又感人肺腑的緬懷。一座座石碑,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好像李儀祉的門人、學生、同事、親人,默默無語地俯首肅立。在陵園的展室中,我還驚訝地看到了當年民眾贈送的幾塊牌匾,這些因歲月塗抹風雨剝蝕而破舊的斑駁的牌匾,仍然訴說著悠悠不盡的思念。送匾的鄉親或許早已化作泥土,但他們的心意至今袒露在人們麵前。“眾望攸歸”——是的,李儀祉把他的學識和生命都獻給了苦難的民眾,他的作為真正是民眾希望之所在!“山高水長”——是的,李儀祉對民眾恩如仲山,德如涇水,民眾對他千古不忘,高山流水永誌知音啊!

從溫熱的黃土地上破苗,又連同一腔熱血回歸這片土地的李儀祉,已成長為這片土地上挺拔的大樹,豈是陣陣邪風惡雨所能拔去?及至那個瘋狂暴虐的歲月來臨的時候,不祥的陰翳也曾降臨過這片樹茂草碧的地方。但是,當那些無知而狂熱的人們,企圖以暴力將它夷為平地的時候,附近的民眾憤怒了。他們揮舞鋤頭、鐵鍁、扁擔、木棒,用粗野的咒罵和威嚴的殺氣,教訓了那幫不知祖先為何物的人,保護陵園免遭毀滅和淩辱。他們之中許多人可能並未見過李儀祉,但他們從先人和鄉親的口中了解李儀祉,看得見李儀祉給他們修建的涇惠渠,仍是他們的衣食之源。他們可能不懂時髦的口號,可是他們尊重曆史,以無畏的公正,捍衛了已經長眠地下的那個“神”。

李儀祉畢竟生活在一個過去的朝代,誰能說他的衣襟上沒有染過那時候的煙塵?然而,他的業績卻跨越了那個朝代,屬於黃土地上的子孫,隻要他的業績永存,人們對他的綿綿思念也就悠悠不滅。

看守陵園的趙廉老人對此感慨頗深。這位身材魁梧白發蒼蒼的關中大漢,搞了一輩子水利,卻在年過花甲的時候,欣然帶著老伴來為其師看守陵園。他崇拜敬仰先師,先師永遠是他心中的豐碑,因此,他把為先師守陵看作自己的光榮,一住就是10年。他忘記了寂寞和孤苦,把餘熱獻給了這塊90畝大的山地。初來之時,園內荒涼淒清,殘破不堪。他親自動手,平整土地,栽種花木,修理階道,樹立碑石,重新捧給先師一派清幽和美麗,春夏都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而熱烈的氣氛。這些,全是趙廉老人的功勞,是他對先師摯愛之情的生動寫照。

他沉沉地睡著,香甜地睡著。眼前的這些情景,想來他並不知道。

(選自肖重聲散文集《倒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