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物篇 4.故居和遺宅(肖重聲)(2 / 3)

張曉燕告訴我,李儀祉的大侄子、秘書李賦林,文革中下放回村後就住在這裏,精心務勞園中的果樹,把一片虔誠獻給了他所仰慕的伯父。李賦林長期跟隨李儀祉走南闖北,考察江河,是一個忠誠的助手。他對李儀祉的了解,遠勝於其他親屬。可是李儀祉並沒有給他帶來福蔭,反倒無形中連累了他,先是被莫名其妙地定為右派,後來在10年浩劫中又被趕回老家。如果他還健在,該可以告訴我多少李儀祉的故事!不幸的是,他平反不久便與世長辭了。

我叮嚀張曉燕要注意保護李儀祉先生的故居,她點點頭,感慨地說:“李儀祉給大夥辦了那麼多的好事,就是沒有給富原村辦什麼事,也沒有給李家的後人帶來什麼好處,至今還有人欺侮俺家呢。”我沉默了,這位心直口快的青年婦女說的是實情啊!姑且不說李儀祉對治理江河淮漢的卓越貢獻,僅在三秦大地,他在艱難困苦中主持修建的涇惠、洛惠、渭惠諸渠,也是功蓋鄭白,遺澤千古啊。他胸懷全局,他也並非一點都沒有念及蒲城故裏。在測量洛惠渠的時候,他曾想讓水走洛河西岸,澆灌終年幹旱的蒲城故鄉。可是測量結果,渠水隻能走東岸,澆灌大荔朝邑之地。一代水利大師李儀祉能因此而違背科學和良知,硬讓渠水流到西岸來麼?

然而,陳舊而淺薄的世俗觀念卻不理解他的苦衷,以至在他去世50多個年頭之後,他的後人仍會因他的家鄉觀念淡薄而遭到種種白眼。這是曆史的真實,也是這塊古老土地的一種遺憾。

枕著雄奇的仲山,蹬著滔滔湧流的涇惠渠水,他靜靜地睡著。

他太累了,已經睡去50多個春秋。人間早已改朝換代,而他主持修建的涇、洛、渭惠諸渠,仍在滋潤著關中千百萬畝幹渴的土地。因為渾身的熱血已經勞幹,他連抬起頭來再望一眼的力氣也沒有了,便隻能沉沉地睡著。似乎長眠不醒,才能補償他為祖國水利事業所付出的全部心血。

紛紛揚揚的雪花,悄然無聲的飄落,陵園以外,從坡跟直到山巔,白茫茫一片。花壇裏高大的勁鬆,甬道旁簇擁的花木,還有山坡上那片肅立的樹林,無不掛著厚厚的積雪,仿佛仍在為他守孝,靜謐而肅穆。

我沿著悠長的甬道,默默地向他走去。白雪覆蓋的石階上,留下一行粗重的足跡,留下一個後輩的赤誠和敬仰。腳下有多少台階?我沒有清點過,但我知道很多,很長,仿佛他離開蒲城旱原上那個貧苦的村莊後,所走過的曲折而艱難的人生之路。他作為清朝末年的秀才、舉人,在那黑暗腐敗的年代,毅然遠涉重洋,赴德攻求強國富民的科學知識。回國之後,立誌興修水利,治理水患,從黃河、濟水到淮河、錢塘,以至長江、漢水,無不留下他的足跡。晚年,在楊虎城將軍的支持下,他在三秦大地上終於能夠一展宏圖,使他的扶持民眾的夙願成為活生生的事實。

高高的仲山之巔,蓊鬱挺拔的蒼鬆翠柏,組成強壯厚實的綠色方陣,守護著這位一代水利大師的墳墓。墓前那通高大的石碑,是楊虎城將軍率領民眾所立,無聲地昭示著他的不朽業績,也昭示著民眾對他的深切懷念。這裏是當年修建涇惠渠時他坐鎮指揮的地方。當涇水滾滾流來的時候,他曾指著青山懷抱碧水如帶的這塊山坡,不無感慨地說:“他年民眾將在這裏為我修廟!”人們正好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來安放這顆赤熱忠誠的靈魂。這是他人生旅途的終點,隆起的一堆黃土,被青翠的花木緊緊擁抱著,成為懸在人們心頭的一個沉甸甸的休止符。

曆史的天平永遠傾向那些為民眾謀福利的人。他們在民眾心目中的分量,並不取決於動人的口號,而是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辦事。20世紀30年代初期,陝西連年大旱之後,赤地千裏,十室九空,餓殍載道,群眾相食。李儀祉率領民眾興修水利工程,恢複鄭白舊跡,從旱魔風妖手中奪來了豐收,解除了千百萬民眾的饑寒,民眾怎能不感恩戴德?怎能不稱他為菩薩神佛?這種樸素而真摯的感情,正是曆史公正而誠實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