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5.毛澤東不滿(1 / 1)

第十九章 5.毛澤東不滿

頹勢將至的最好證明,莫過於毛澤東本人對文藝現狀提出抱怨。

“兩個批示”之後,除對樣板戲偶有表示,毛澤東未再就文藝問題做專門指示。然而,1975年,他突然連續針對文藝現狀談話,且都是批評與責備。

說突然,卻並非沒有蛛絲馬跡。1973年11月25日,毛澤東就一封有關江青的匿名信留下批語:

印發政治局各同誌。

有些意見是好的,要容許批評。(《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以下引文均出此冊)

編者的注釋說:“這封署名‘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的來信,批評江青民主作風差,把文藝強調得過分,在文藝工作中不執行‘雙百’方針。信中認為‘一切為樣板戲讓路’的口號,以及吹捧江青是‘文化大革命的英勇旗手’等,是不恰當的。”

1974年,湘劇《園丁之歌》同《三上桃峰》一道在報刊上受到猛烈批判。11月,毛澤東在湖南看了該劇電影版,輕描淡寫地留下一句:“我看是出好戲。”

這些零散信息,隱現毛澤東意態有變。與此相連的,是他和江青的關係開始疏遠,或者說,他們開始發生分歧。《文稿》第十三冊錄有毛澤東1974年2月至11月間給江青的一束信件,2月9日信寫道:

一切人不見,現在恢複中,你有事應找政治局。

3月20日信寫道:

不見還好些。過去多年同你談的,你有好些不執行,多見何益?

3月27日信寫道:

鄧小平同誌出國是我的意見,你不要反對為好。小心謹慎,不要反對我的提議。

4月17日寫道:

黨的大勢不錯,悲觀不好。不要動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團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不要主觀片觀[麵]。千萬注意。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信件及注釋顯示,毛澤東幾番拒絕江青求見,並且不答應對她職務加以變更(江青某信抱怨自己是“閑人”,意在爭取更大權力)。

考其背景,林彪事件後,毛澤東起用“老幹部”、冷落“文革勢力”。不過,毛澤東主要將經濟、教育等交給“老幹部”治理,對於文化思想戰線特別是文藝方麵,基本未加觸動。

可自1975年7月起,毛澤東連續就文藝做了不下十次談話或批語,不少內容牽涉文藝全局。其中,最重要的是這幾條——7月初,與鄧小平談話中說:

樣板戲太少,而且稍微有點差錯就挨批。百花齊放都沒有了。別人不能提意見,不好。

怕寫文章,怕寫戲。沒有小說,沒有詩歌。

7月14日,與江青談話中說:

黨的文藝政策應該調整一下,一年、兩年、三年,逐步逐步擴大文藝節目。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

對於作家,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如果不是暗藏的有嚴重反革命行為的反革命分子,就要幫助。

7月25日,就電影《創業》批示:

此片無大錯,建議通過發行。不要求全責備。而且罪名有十條之多,太過分了,不利調整黨的文藝政策。

毛澤東的不滿,顯而易見。《三上桃峰》事件傳來的那個“突破樣板戲的框框”的聲音,現在似乎也從偉大領袖口中聽到了。毛澤東的批評要點有三,一是“單調”(百花齊放都沒有了),二是“凋蔽”(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最後是一個“怕”字(怕寫文章,怕寫戲:稍微有點差錯就挨批;求全責備等)。這三條,正是最突出的問題。

毛澤東如上議論,使他成為當時對“文革”文藝的最大批評者;作為公開表達的意見,沒有第二個人曾經這樣針砭文藝現狀,原因則不言而喻。這些批評,換成任何別的人,都是不可想象的。正因此,毛澤東代許許多多人說出了心裏話,一時間,奔走相告。而“文藝革命”領導者卻陷於困難境地。7月31日,姚文元在對《紅旗》雜誌負責人傳達這些指示時,頗費斟酌:“主席指示,領導小組掌握,不往下傳。要搞點文藝的東西,精神可以說。”談到在刊物上如何反映,則說:“主席精神,可適當地寫進去,文字要變。”江青則於9月18日對北影長影等單位電影創作人員談話中,說:“主席說,文藝評論太少。……我們不要怕評論,也不要怕人家罵。對自己的作品不能光講好的一麵,要通過評論了解缺點和不足。”並出人意料地表示:“‘三突出原則’不是我提的。這一點,文化部幾位同誌清楚。我隻講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對立麵也要寫好,不能寫弱了,寫弱了對主要英雄人物襯托不起來,影響塑造英雄典型。”連江青也做出這種姿態,“文藝革命”的確來到了它近十年來的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