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資產階級司令部控製破壞,江青同誌不能不集中精力攻堅,因此,江青同誌就要花極大的精力,前一階段是需要這樣做的,現在不同了,我們有了實踐經驗,又有了隊伍,形勢很好。再不能像過去那樣了,否則,領導同誌就吃不消了。現在你們要帶隊伍去打仗了,靠同誌們獨立作戰。在新的過程中,你們還會犯錯誤,但不要緊。一種是在錯誤路線下犯錯誤,一種是在正確路線下也會犯錯誤,這不怕。
江青這番“倦勤”之意,理當這麼解讀:第一,她已無必要繼續撈資本;第二,她確實吃不消;第三,“像過去那樣抓”下去,實際也對“文藝革命”不利。第三層意思,張春橋的口風更明顯一些,所謂“你們要帶隊伍去打仗”、“獨立作戰”、犯錯誤“但不要緊”,就是希望放開手腳、四麵出擊、多出成果。江青則鼓動說:“你們大膽,我們支持,有了錯誤,我們給你們承擔”。
把《人民日報》文章和這次江青等人談話合並起來,就發現“文藝革命”在醞釀新的動向。焦點是設法克服單調困難局麵,增加“文藝革命”的成果。張春橋暗示,如果說此前是“文藝革命”的攻堅階段,那麼現在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要在已有基礎上向廣度進軍,四麵開花。為此,打算適當放開尺度。
跡象非常明顯。1971年3月,召開了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這是“文革”以來第一次文化方麵的全國會議,是破天荒的事,說明文化上開始重新部署。也就是會議期間,浩然正在寫的《王國福的故事》獲姚文元青睞,最終寫成長篇小說《金光大道》(參閱《人有病 天知否》)。說起長篇小說,那時突然間從無到有,截至1973年,陸續出版了11部之多。最早出現的是《沸騰的群山》(李雲德,1971年)。其餘10部為:《礦山風雲》(李學詩,1972年),《飛雪迎春》(周良思,1972年),《金光大道》第一部(浩然,1972年),《虹南作戰史》(上海縣《虹南作戰史》寫作組,1972年),《江畔朝陽》(鄭加真,1972年),《桐柏英雄》(前涉,1972年),《激戰無名川》(鄭直,1972年),《牛田洋》(南哨,1972年),《新橋》(叢敏,1973年),《征途》(郭先紅,1973年)。
長篇小說作品突然湧現,首先與文學出版恢複有關。其次,顯然得之於有關方麵的“組織”,如《虹南作戰史》、《牛洋田》,都出自寫作班子,以個人名義出版的作品往往也像《金光大道》,存在組織或領導安排、關懷的背景。
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形成的《關於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提出“全麵規劃,積極做出圖書出版工作”,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逐步恢複和創辦”包括文藝在內的期刊。其中,文學藝術方麵的期刊,“報國務院文化組批準”——這個文化組,就是去年江、張、姚三人召見談話的那個機構。於是,翌年即1972年,“文革”前各地方作協主辦的文藝刊物,紛紛以試刊方式複辦,名稱基本采用“╳╳文藝”統一格式;至1973、1974年,省級文藝刊物差不多全都恢複(共24家),若幹省還恢複了市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