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12.《初讀香港》(1 / 1)

卷四 了解之同情 12.《初讀香港》

一切都是中國的:習慣、風俗、麵孔、語言、文字、土地。沒有陌生感。連擁擠也是中國式的。1993年除夕之夜,中環蘭桂坊擁擠成災,死二十一人、傷六十餘人。這種情形,隻有內地山西偏遠的中部或西部,才偶有發生。走在街上問路,回答大都很熱情,我雖不懂粵語,但我的北調兼南腔的普通話,被問者大都能明白意思。

是的,這是中國。

但這是另一個中國,一個社會未被破壞的中國。近百年來中國戰亂頻仍,運動不斷,要麼和別人鬥,要麼和自己鬥,總之沒有消閑過。亂鬥的結果,文化破壞了,社會解體了,這是最難醫治的創傷。香港雖然不能完全逃離這種內鬥外鬥的影響,但社會卻保持了完型,文化也未遭到根本的破壞,這是香港的真正的優勢。文化一詞,人們耳熟能詳,說得口滑,但文化以社會作為自己的依托物,社會不存,文化安在哉?

“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早就聽說過,目睹了香港的真情實境之後,對這一說法開始動搖了。當然就文化積存來說,香港開埠的曆史短暫,不像內地許多文化圈那樣具有古老的傳統;藝術與文學也沒有聯結成曆史的鏈環。但文化的存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人類社會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的衍生物。社會文化水準的標誌,不僅包括精神產品,而且包括物化形態,特別是社會諸種製度是否完善以及文化對社會滲透的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化水準的重要尺度。漢唐文化主要體現在製度上,史家稱那是完善的製度、成熟的文化。宋代文化主要表現為思想,所以陳寅恪說天水一朝是我國思想文化的最高峰。明朝文化則主要表現在社會生活上,飲食、家具、服飾,極一時之勝。現代社會是商業社會和市民社會的結合體,大眾消費文化是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如果從這個角度確立我們的觀察點,不難得出香港並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個健全的現代文化社會的結論。

香港是商業社會、消費社會,也是文化社會。我的這一看法與時賢有異。

我向香港中文大學劉殿爵教授請教對香港文化的看法,回答出人意表。他認為香港雖長期被英國割占,在文化上卻看不出有多少英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也占據過香港,但日本文化對香港的影響也很小。倒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在香港一直沒有斷流。這個觀察極為深刻,結論特別重要,正好說明香港的社會沒有遭到破壞。去年9月,我在美與餘英時先生圍繞學術與文化問題作了一次廣泛的交談,他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社會保持完型的重要性。他說在這點上香港得天獨厚。那麼社會是什麼?人口、家庭、宗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親緣、地緣、業緣,是社會的紐帶。社會在哪裏?社會在民間。破壞社會是從破壞民間文化開始的。民間文化保存得好壞,是民間社會處於完型或者畸形的顯示器。

我來港正值年終,聖誕、新年、春節連在一起,有機會看到民俗文化怎樣和節日慶祝活動結合在一起,在這方麵比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這裏的許多民俗文化,是被誇張了的,在原型的基礎上有所變移,反映出這是一個便於進行文化移植的社會。“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經濟和文化原是不可分的,不存在一個經濟發達而文化貧弱的現代社會(我說的是現代社會)。

香港是不平等條約的犧牲品,是大英帝國強占的中國領土,是中國的南大門,是連接中國和世界的橋梁,是臨時的政治飛地,是繁榮的東方通都大邑,是世界金融與貿易的中心,1997年以後是一國兩製的實驗場。但比所有這一切都重要的應該是:香港是中國人的驕傲!她向世界表明,在社會不被破壞的情況下,中國人能創造怎樣的現代經濟與文明的奇跡。沒有深圳經濟特區,談不上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經濟改革;而沒有香港,便不會有深圳經濟特區,也不會有一國兩製的思路。香港的地位,香港人自己應明了。五十年不變,如果是曆史的思考,何必如此吝嗇?我相信是舉成數。甚或如《周易》所示,五十乃大衍之數,麗象繁垂,時空變幻,盡在其中。

社會比製度要長遠得多。中國曆史上產生過各種各樣的製度,有的消失了,有的經過更化,才得以保存下來。但中國社會並不因製度的變化而消逝,因此,文化比政治更永久,社會比製度更穩固,對社會的破壞比對文化本身的破壞更具有破壞性。如果文明的理性認知和自身的感性反省,已使我們意識到,無論如何絕不能破壞文化,那麼,比破壞文化更痛苦的經驗告訴我們,尤其再不要破壞社會了。

香港的使社會保持完型的經驗,是屬於全體中國人的。

載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