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11.《陳從周的淡泊人生》
宋凡聖撰《陳從周研究》鑒定意見
陳從周先生是中國近代以來有一無二的園林藝術大師,他在20世紀學術思想的譜係中,以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藝術造詣,在鮮有人問津的學科領域獨樹一幟。隻要話題涉及中國的園林藝術與園林建築,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陳從周。他是與我國的園林共同著生命的人。雖不能簡單地說,他是因園林而生,卻可以肯定地說,他確然是因園林而死。如果不是1992年由於上海徐彙區那座世界聞名的清代藏書樓的去留而暈倒會場,他的樂觀的生命至少還可以往後延續十年以上。但如今藏書樓保存下來了,可敬可愛的陳從周先生卻提前在2000年的早春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樣一位名可驚座的園林藝術大師,不管哪位學人以此為課題做自己的研究對象,都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幸運和幸福。但福報從不隨便降臨到一個人的身上。因為一切諸法,都是緣會而生。宋凡聖教授並非為了一個既定的題目刻意去研究陳從周,而是無意中因緣湊泊地結識了這位淵雅通博的大家。作者從相遇初識到問學感悟,前後經過了十年的時間,最後在陳從周先生逝世的前一年,才決定從事此一課題的研究。但是,應該選擇怎樣的視角和闡釋途徑,如何進行此項研究呢?如今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這部連同附錄近乎二十萬言的文稿,初審之下,不免略顯蕪雜和輕重失衡。除第一章“陳從周的本色人生”相當於全書的導論或序篇,接下來的第二至第八章,全都圍繞《說園》一部著作。然後第九章論述陳的園林美學思想,第十章談陳的造園理論。第十一章則談的是園林與昆曲,第十二章談陳的詩詞,第十三章談陳詩的故鄉情懷,第十四章談陳的繪畫,第十五章談陳畫的欣賞,第十六章談陳的書法,第十七章又來談陳書的審美特征。還有最後的第十八章,是作者回憶自己和陳從周先生交往的經過。
就本成果的篇章結構而言,如果認為多少有些蕪雜和重疊,我想是有充分理由的。問題在於,作者選擇這樣一種寫法,我相信是不得已而如此的。題目既然叫做《陳從周研究》,顧名思義,便不能不主要是介紹與詮釋陳從周其人及其學術思想。而陳的園林藝術的理念和美學思想,自己講的再清楚不過,特別是《說園》這部著作是集其大成者。因此作者以《說園》作為全書的論述中心,自是順理成章之事。方法則是“以陳解陳“,即用陳從周自己的論述,來介紹和闡釋陳從周的園林理念和園林思想。在這方麵,作者的嚐試是成功的。第九、第十兩章關於造園美學的申論,是對陳氏園林藝術學的總而括之和提而煉之,並且補入了實踐的內容,讓我們看到了陳氏學說的實踐精神和批判精神。詩書畫及昆曲等別種藝事,既是陳學的“旁通”部分,又是其進入園林藝術的必要前提。課題作者通過第十一至第十七章的係列討論,昭示出園林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繁花集錦,不具備多方麵的藝文修養和人文學養,不可能站在這個領域的最前麵。陳從周先生所以成為世無異詞的世界級的園林藝術大師,其所必具的諸種理由和諸種條件,課題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作者寫出了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陳從周和陳從周的充滿活力的園林藝術。不妨一看陳氏關於風景區建築的下述警語:“我認為風景區建築,宜隱不宜顯,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不宜頂,須變化多,樸素中有情趣,要隨意安排,巧於因借,存民居之風格,則小院曲戶,粉牆花影,自多情趣,遊者生活其間,可以獨處,可以留客,城市山林,兩得其宜。”這段文簡、語近、言切的文字,既是藝術美學的通則,又是行為美學的示範。當1999年課題作者最後一次到病房看望這位園林大師的時候:“我走到床頭看先生眼睛還閉著,就輕輕地喊了一聲‘先生’,他的眼皮似乎動了動,眼淚從眼角上流了下來,我心一酸,眼淚也奪眶而出了。”讀到這裏,我的眼睛也不免有些濕潤了。
藝術與人文學科的研究著作,沒有也不必有固定的寫作體式。隻要能夠做到材料翔實,立論有理,言之有據,如何表達均無不可。此課題成果的特點,是學理闡釋和藝術與人生的感悟兼而有之,作者滿帶著景仰和敬仰的感情來重現園林大師陳從周的藝術與人生,語言安寧含情,使學術著作有了可讀性。所附之“陳從周年譜”初稿亦下了很大功夫,增加了本成果的學術價值。因此,我認為該成果已達到了國家規劃課題所要求的各項指標,是有物有則的嚴謹之作,是具有人文關懷的傳薪之作,也是一個具體學科的創新之作。惟結構上似可考慮將第一章“陳從周的本色人生”標名作為全書的“緒論”或“導論”,而將最後一章“我的回憶”作為全書的“後序”或“後記”。另外分論詩詞、繪畫、書法的六章是否可以合並為三章?這隻是對最後成書的一點修改建議,作者如不同意,徑可不予采納可耳。
2009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