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10.《張舜徽和 <自學成才論>》
一代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突然於1992年11月27日不幸逝世,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
兩周前我還曾收到張先生寄來的《又次草堂文稿》四章,附函恢宏暢朗:“《中國文化》刊物,得賢者主持,蜚聲遐邇,為海內外所重視,殊不易易。拙作長篇文字,既多刊布於專書,因辟《又次草堂文稿》一目以錄短文。淺見偶有所悟,輒為記之。陸續付刊,不占篇幅,亦聊以補白耳。近撰《自學成才論》二篇,所以為失學青年勸也;又述《救學弊》、《救文格》二論,所以箴砭俗病也。區區之心,固自有在,茲錄上求教。”本來這一期《中國文化》已編訖定稿,特在“古典新義”專欄補入張先生此篇,沒有想到竟成絕筆。
張舜徽先生以1911年7月生於湖南省沅江縣,沒有進過學校,完全靠刻苦自學,成為淹貫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遺稿《自學成才論》上篇寫道:“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製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事實昭示於世:科舉可以選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屑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類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於學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又說:“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製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更標舉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之義,提出“雖無學校猶興”才是廓然開朗、有誌有為的“偉丈夫”。下篇敘列王艮、汪紱、汪中等自學成才的大家,並申而論之曰:“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誌之時,身處逆境,不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誌不挫則氣不餒,誌與氣足以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成感奮以興,或憂傷以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
所陳義固是先生一生為學經曆之總結,體會深切氣勢磅礴,字有萬鈞。“雖無文王猶興”、“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製度所困”、“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屈抑和挫折預示著“將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大判斷、大氣象,文字雖至簡,卻稱得上一代通儒的畢生之作。
《自學成才論》上下篇和《救學弊後論》、《救文格後論》一組四篇文章,寄出之日為1992年11月9日,著論大約也在此一時間,距先生之逝不到三周,把歸結生平經驗的最後文字交給《中國文化》發表,在我們不啻文化托命視之,因述前後經過以自勵,並以新辟之“學術史論衡”專欄追念張舜徽先生。
載《中國文化》199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