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9.《追念王昆侖先生》(1 / 2)

卷四 了解之同情 9.《追念王昆侖先生》

王昆侖先生與世長辭了,享年八十有三,按古人的說法,應為壽考。但訃聞傳來,我仍感到震驚,心裏頓生出一種悵惘之情。

關於王昆老的生平事跡,報紙上作了詳細介紹。可以看出,一個人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能夠把生命的價值發揮到怎樣的程度。《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叔孫豹的話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王昆老在德、功、言三個方麵都有自己的建樹。不過,我平時所接觸和了解的,主要是他的言的方麵,具體地說,就是紅學家王昆侖。

然而立言談何容易?上世紀40年代,王昆侖先生在霧都重慶撰寫《 〈 紅樓夢 〉 人物論》,一篇篇披載於《現代婦女》雜誌時,有嗅覺靈敏的權力者指他為影射現實。對此,王昆老一笑置之,因為文章中有些議論原是有感而發的,如《王熙鳳論》中寫道:“鳳姐自己是這一家庭的主持人,同時卻是這一個家庭的貪汙首腦。她使用著自己的特權,剝削著這全家的經濟利益;於是這賈府一般子弟奴仆乃至婆子丫環們都各營其私,各舞其弊,紛擾與罪惡,層出不窮,她也就無法厲行真有效的統製。”聯係當時國內的社會政治環境,這些話的寓意不言自明。但是,到了全國解放以後的60年代,他和女兒王金陵改編的昆劇《晴雯》,在文化大革命中還被誣為歌頌“反動的骨氣”,王夫人是影射共產黨,並因此獲罪,王昆老感到無論如何不可理解。金陵喃喃地說:“這個戲是周總理關心過的呀!”其不知,這正是當時蓄意構陷的直接緣由。

我幾次看過昆劇《晴雯》的演出,深為它一段段優美的唱詞所吸引。所謂歌頌晴雯的“骨氣”雲雲,固然指的是全劇,但更遭讒忌的卻是主題歌《芙蓉讚》:“春到紛紛爭豔美,一旦秋來花葉風前墜。欲覓秋容何處?芙蓉池上昂昂立。哪怕重重風又雨,風雨重重更見紅顏麗。莫道秋深花少力,挺身敢向寒霜拒。”詞采飛揚,感情貫注,與“人物論”《晴雯之死》異曲同工,互為發明。1975年,我去友誼醫院看望剛出獄不久的王昆老,他瘦弱不堪,隻剩下一把骨頭。真難以想像,《〈 紅樓夢 〉人物論》中那些激越的文字,昆劇《晴雯》裏的華美詞章,會從如此羸弱的身軀中迸發出來。

不過人能夠成其為人,立於天地之間,主要靠骨骼的支撐,隻要骨頭在,就什麼都有了。骨氣就是從骨頭裏散發出來的,與骨頭以外的部件大約沒有必然聯係。所以《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彥和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這樣一想,不僅不以為異,反而一通百通了。《芙蓉讚》寫得明白:“莫道秋深花少力,挺身敢問寒霜拒。”惟其力單而又能拒寒霜,才愈見其真美,如果霜而不寒,雙手可溶,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1979年,“風雨重重”的日子已經過去,昆劇《晴雯》重新上演,王昆老和金陵笑逐顏開,終於實現了“春到紛紛爭豔美”的願望。為了紀念這樁公案,我請王昆老手錄了一幅《芙蓉讚》的全文,書法雋秀,骨力猶存,現在重看一遍,感到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