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了解之同情 7.《蕭萐父先生西行感懷》(2 / 2)

學有家承詩作骨,

心緣夙契梅為盟。

萐題筠畫傳諸友,

眷侶仙姿遍珞城。

文章豈入時人眼,

義理猶尋舊啟蒙。

兩卷吹沙明體用,

一身狷氣隱儒宗。

北美夜闌驚魘夢,

西歐弦語感鄉情。

平生不肯適三楚,

今我來兮君已行。

師友風儀接踵杳,

商量舊學幾人聆。

東湖悵惘集虛地,

宿鳥聲聲不忍聽。

2008年9月20日初稿於武漢東湖

2008年9月29日增補題記於京城

2008年10月由桂返京再改定稿

載2008年10月22日《中華讀書報》

注一:蕭萐父先生眷侶盧文筠教授,以畫梅聞名遐邇,每逢聖誕新春佳節,遠近友朋有幸收到筠畫萐題的賀片,無不喜而珍之。“詩夢梅魂潔,神交處士多”暨“天心何處,問梅花訊”等,為萐題賀卡之常見詩句。

注二:蓋蕭萐父先生平生為學,頗重義理,堅執明中葉開始的早期思想啟蒙是吾國學術流變的一大特色,而明清之際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亦為此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此是與五四新啟蒙比照為說,故前麵加一“舊”字,非有軒輊,韻體遣字之修飾耳。

注三:拙編《中國文化》之學術顧問,近一二年已有周策縱、龔育之、王元化遽歸道山,而創刊二十年來,金克木、薑亮夫、胡道靜、張光直、張舜徽、繆鉞、程千帆、潘重規、周一良諸耆宿已先期離開我們。其中張舜徽、繆鉞、程千帆三先生,與本人書信過往尤頻。今次講學東湖,每次都禁不住向張舜徽先生深致禮敬。拙著《論國學》嚐謂20世紀之國學大師,章太炎之後,獨錢賓四、張舜徽最堪此稱謂。

注四: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大學、湖北藝術學院等三楚學府,均繞東湖據山而立。武大據珞迦山,故有“眷侶仙姿遍珞城”句,現代大學之規製自是一城,中外莫不然。集虛者,道也,意謂東湖因學府林立而成悟道問學之集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