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九頭鳥與楚文化
如果要給楚文化以一種形象的象征標誌,恐怕沒有比“九頭鳥”更合適的了。“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難道還有比這句俗語更形象,更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的嗎?然而,九頭鳥究竟是何物?它與湖北佬有著怎樣的特殊關係?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著怎樣的深層文化內涵?這些問題,不僅會挑逗起我們的強烈好奇心,而且對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著重要的價值。楚人的九鳳神九頭鳥形象的出現,最早源於楚人的九鳳神鳥。出自戰國至漢初時楚人之手的《山海經》,是記載九頭鳥形象的最早文獻。《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麵鳥身,名曰九鳳。”“九鳳”所居的“大荒之中”,雖不知其確切範圍,卻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內,因為楚人之先帝顓頊,與他的9個嬪妃皆葬於此。《山海經·大荒北經》開篇就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該書《海內東經》則說:“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附禺即鮒魚,古字通用。楚人血統的屈原,在《離騷》中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這高陽即帝顓頊。顓頊葬於漢水,九鳳又與顓頊同在一地,可見九鳳是楚人所崇拜的九頭神鳥。“九鳳”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證明。鳳是我國古代最為崇拜的兩大圖騰之一,與龍並稱。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經·南山經》中說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爾雅·釋鳥》郭璞注:“鳳,瑞應鳥。”《說文》;“鳳,神鳥也。……見則天下大安寧。”由於鳳凰是吉祥之鳥,古代有的帝王,如少,周成王即位時,據說都曾有鳳凰飛來慶賀。楚人素有崇鳳的傳統。大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寫到神遊天國部分時,第一句就是:“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禦。”據肖兵同誌考證,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鳳凰涅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問》。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將鳳比做傑出人物的記載,如《論語·微子》中,楚狂人接輿就對孔子作歌雲:“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莊子·人間世》中,也有類似的記錄。楚人崇鳳心理也得到考古資料的證明。如1949年2月在長沙陳家大山發掘到的龍鳳帛畫;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兩次發現的鳳踏虎架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非衣帛畫等,都是著名的發現。尤其是馬王堆帛畫,在天堂正中人麵蛇身主神周圍,就有幾隻大鳥環繞,而畫麵中部天堂入口處,也有一隻鷹嘴人麵怪鳥和兩隻長尾鳳鳥。這與屈原詩中描寫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鳳心理在民間審美情趣中還占有重要地位。說過“鳳”,再來說“九”。九,在中國古代是個神秘的數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廣曰九域,數量大曰九鈞,時間長曰九天九夜,危險大曰九死一生……就連唐僧取經也是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是九八七十二變。為什麼“九”字成為這種神秘的極數呢?據有的學者研究,這乃是因為“九”的本意是“九頭龍”(或九頭蛇)之故。中國古代有許多關於九頭龍崇拜的神話。如《山海經》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的相繇,“九首人麵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於九山霸九州的共工等神話形象。九頭龍既為人們所崇拜,九頭鳥當然也不例外。在楚文化中,崇“九”傳統也很明顯。仍以屈原為例,他的一個十分有名的係列作品,就叫做“九歌”。這是屈原被放逐時,“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故而“更定其詞”,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屈原還有一個作品叫“九章”,他的學生宋玉則有“九辯”。《選遊》一詩中,屈原曾寫道:“朝濯發於陽穀兮,夕餘身於九陽。”《楚辭》中許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則,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關、九千、九侯等等;連帝顓頊的後宮,也是“九嬪”。可見“九”在楚地信仰中影響之大。綜上所述,人麵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從鳥神到鳥怪《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神鳥無疑。然而,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冠以其他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變成了一個道道地地的鳥怪。從漢末至唐宋,古文獻中的“九頭鳥”有著種種不同的稱呼,主要的是:《孔子集語·博物》引《白戶錄》上:“鬼車,昔孔子、子夏所見,故歌之,其頭九首。”《天中記》卷五十九引《本草》:“鬼車,晦暝則飛鳴,能入人家收人魂氣,一名鬼鳥。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今猶餘九首。其一常下血,滴人家則凶,夜間其飛鳴則捩狗耳,猶言其畏狗也,亦名九頭鳥。”《廣博物誌》卷四十引《韓詩》:“孔子與子夏渡江,見鳥而異之,人莫能名。尚聞河上人歌雲:兮鵠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昭明文選》中郭璞《江賦》:“若乃龍鯉一角,奇九頭。”《正字通》:“鷓,一名鬼車鳥,一名九頭鳥。狀如鵂,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見火光輒墮。”《玄中記》:“姑獲鳥夜飛晝藏,蓋鬼神類……故世人名為鬼鳥。”《天中記》:“姑獲鳥能收入魂氣,今人一雲乳母鳥,……時人亦名鬼鳥。”九頭鳥《三國典略》:“齊後花園中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此外,尚有蒼、逆、夜飛遊女等名稱。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不同名稱,可能是九頭鳥形象從楚地傳開後,各個地區對其的不同稱呼。後世這些九頭鳥,與楚人九鳳形象的淵源關係有跡可尋。例如;“九頭鳥”又稱“鬼鳥”,據學者考證,在古代,“九”“鬼”通用。例如,《史記》中的《殷本紀》與《魯仲連鄒陽列傳》中,都記載商紂王以九侯、鄂侯、文王為三公。但在《禮記》與《戰國策》中,“九侯”改作“鬼侯”。《括地誌》雲:“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裏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九”與“鬼”既通用,從神性的九鳳,易名為妖怪的“鬼鳥”或“鬼車”,顯然是與九頭鳥由神演化為妖的曆史事實相契合的。又如“乳母鳥”、“女鳥”之名,皆以九頭鳥為女性,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時期,龍為皇帝的象征,鳳則被用於皇後。我國女性以“鳳”為名的比比皆是,男性以“鳳”為名的就較為少見了。九鳳本是吉祥神鳥,但後世文獻中的九頭鳥,則妖氣十足。主要表現是:其一,滴血降災,攝人魂氣。唐人劉恂《嶺表錄異》雲:“鬼車,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嶺外尤多。愛入人家攝人魂氣。或雲九首,曾為犬齧其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其二,點血兒衣,取人小兒。《天中記》說:“姑獲鳥能收人魂氣,今人一雲乳母鳥。言產婦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為己子。胸前有兩乳,有小子之家則血點其衣以為誌,今時人小兒衣不欲露者,為此也。”其三,形象醜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說它:“身圓如箕,十環簇,其頭有九,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即脖子)。”此外,據說它還喜歡吃人們剪下的指甲,以便從中得知人們的禍福。誰有災禍,它就落在誰家屋上鳴叫(《嶺表錄異》卷中)。傳說宋代景定年間,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見九頭鳥站在門前搗衣石上,哀鳴啾啾。當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九頭鳥既是大災星,人們對它的態度自然就不友好了。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當時楚地風俗:“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槌床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周密《齊東野語》中也說:“故聞之者,必吠犬滅燈,以速其過澤國。”千年毀譽之爭受人崇拜的九鳳為何消失,取而代之以九頭鳥怪呢?它為什麼會由神變妖,由何時何地變為妖怪的呢?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令人困惑的謎。好在古代文獻上還是留有一些線索,為我們解開這個謎提供了方便。我們來看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的一首《古風》: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遺天狗從空投。自從狗齧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有時餘血下點汙,所遭之家家必破。民間文學主要在口頭流傳,某個故事何時何地由何人記錄在文獻上,很大程度出自偶然。例如盤古開天辟地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的《三五曆記》,伏羲女媧兄妹婚最早見於唐代李冗的《獨異誌》,這當然不能說盤古、伏羲女媧是在三國和唐代才產生的。同理,梅堯臣的這首詩,很可能是記載的一個古老傳說。尤為重要的是:這個傳說的內容,與曆史史實甚為彌合。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死後,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攝政,七年後,周公還政於長大成人的侄兒,是為周成王。當時有人進讒言,說周公早想篡位。年輕的國王大怒,要加害於周公,嚇得周公逃往楚國去了。後來周成王從周公的一份祭天禱詞上,發現周公對自己一向忠心耿耿,後悔自己的魯莽,於是殺了進讒言者,把周公又從楚國接回。這段曆史說明了兩個問題:1.周、楚在周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