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最灰色的城市:太原
1.解讀太原
若請印象派畫家給太原做幅畫的話,那麼整個畫麵的色調一定是灰色的。
事實上,不僅僅是天空,太原的整個環境看起來也是灰蒙蒙的,隻有駕車行駛在寬敞的迎澤大街上,才能感覺到這裏還是一個都市。街路兩旁的違章建築正在拆除,眼下的太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進行綜合整治,由於幾條街的道路和便道正在更新鋪裝,所以給交通帶來很多不變。整個市內沒有一座立交橋,隻有幾個過街天橋。有人說,太原沒有建立交橋,是因為太原地下有煤,都已快挖到市中心了,所以不便建立交橋。是真是假,無從考證。
從北京到太原隻有500公裏的距離,坐飛機隻要50分鍾,走高速公路乘大巴的話也就6個小時。然而,獨特的地理優勢並沒有使太原發展壯大。20多年來,太原給外人的“定位”還是50年前的太原,除了產煤和陳醋外,再也不知道太原還有什麼了。曆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太原,如今已變得如“明日黃花”,新人們連看都不想多看一眼,難怪在幾年前太原人自己就發感慨:太原,想說愛你不容易。
如果想在太原找到現代大都市感覺的話,那是太原的夜晚。華燈齊放,燈紅酒綠,新建好的幾條街的亮化工程,給太原裝點得比白天更充滿了都市的靈性。太原的夜晚,異彩紛呈,各種餐飲及娛樂場所格外火爆,車水馬龍,不夜城的太原比白天顯得更有活力,餐飲、桑拿、足療、歌城成為支撐這座城市的主體,一片浮華,使人很難想象,這就是今日的太原嗎?
支撐的艱難與盲從
太原有著可炫耀的曆史。
2500年前崛起於春秋時期的晉陽古城,以及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七年的太原古城,都曾是中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的中心。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強盛的唐王朝以及割據的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後晉、後漢、北漢或發祥於太原,或建都於此,或以太原為陪都,所以太原素有“龍城”之稱。
尤其是在清中葉時太原所歸屬的山西省號稱“海內最富”,其中晉商名揚天下,當時山西的票號已經基本壟斷了全國的彙兌業務,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白銀彙兌業務達到2200萬兩。這也就是100年前的事。
新中國成立後,太原一直是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煤炭儲量巨大,鐵、錳、銅、鉛、鋁礦產豐富。工業是太原經濟的主導,也是太原城市的支撐。這裏有全國最大的特種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主焦煤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棕剛玉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煤炭綜合利用企業,同時還有全國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熱電廠等等。京津唐的電力都是山西供應的,山西的煤炭成為中國工業的糧食。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太原的能源和重工業都有過自己的輝煌。
但這一切畢竟是太原的昨天。一位學者說,晉商的衰敗是山西的一個曆史轉折點,從那以後,山西經濟一蹶不振,直至今天山西仍是全國人均收入最低的省份。而太原的敗落,表現得最直接是近20年,敗落得一無聲息。
幾十年來,支撐太原的四大行業仍是煤炭、冶金、化工、機械,目前這一結構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這就使得太原產業結構的矛盾格外突出。計劃經濟時期,太原是以軍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
改革開放後,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對山西的產業結構做過一個大的規劃,重新調整了產業結構,建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太原在這一規劃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然而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在工業經濟向信息經濟過渡這個階段上,原始的資源型經濟顯然不具有綜合競爭力,再加上對現有的資源深度開發不夠,技術含量不高,技術手段粗獷,太原經濟的落後就顯得那麼順理成章了。
畸形的價值取向
不久前,國內一家媒體用很大篇幅報道了太原地下“性產業”,借助一位太原本土作家的話說:“這是一座墮落之城”。客觀地說,那篇報道雖然有些偏激,但也從另一麵說出了太原市的衰敗和沒落。
太原經濟的落後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後移,是有目共睹的,太原人也認賬,可太原人仍是不緊不慢,雖然被確定是全國人均收入最低的城市,但太原人仍沉醉於自己的天地裏,“今朝有酒今朝醉”,太原人的收入低,可太原市的餐飲娛樂場所、桑拿、按摩、歌城異常火爆,歌城的規模堪稱華夏第一。
在太原無論辦什麼事,無論是大領導還是小領導,無論此事是否能辦或不能辦、辦成辦不成,都是要請吃飯喝酒的。
有個很讓人尋味的細節,那就是太原人在公開場合對人的稱呼上。在南方,走到各種酒店、飯店、商店等服務場所,服務員對客人的稱呼都是“老板”,體現出對經商的商人的一種崇敬。而在北方沈陽,稱呼是“大哥”或是“師傅”,體現出沈陽人對人的親切、義氣,是一種“俠義”文化的崇尚。可在太原的稱呼卻是“領導”、“領導好”、“領導您慢走”、“歡迎領導下次再來”、“領導今天想吃點什麼”等等,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在太原都被稱為“領導”。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太原人崇尚的是做官,經商和商業精神的蒼白,使商人在這個城市永遠處於從屬地位,在所有領導麵前商人是店小二。
官本位的文化,成為太原一些專家學者首先痛斥的話題。在這樣一個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標準上,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經濟為判斷標準的行為準則,就顯得無用武之地了。
對太原現代史頗有研究的現《黃河》雜誌副主編謝泳說,太原人也知道這裏官本位意思比較重,一方麵太原各方麵人才急缺,同時另一方麵所有人又都願往官道上擠,越落後的地方,越把做官看得重。太原的官場是一個有回報的地方,所以做官在太原成為一個行業,而且這個行業也比較容易、含金量也高。
太原作為能源重化工基地,得益於煤炭,同時又受累於煤炭,為煤炭付出了發展的代價。山西境內的河流已全部被汙染。據國際衛生組織公布的報告,太原在全球汙染最為嚴重的十大城市中名列榜首。
這樣一個世界之最,實在是讓太原惡名遠揚。這樣一個城市環境不能不說是太原這個城市的悲哀。
2.精打細算的太原人
太原人的消費日漸成熟,花錢精打細算。
首先說,精打細算買房子。
作為我國重化工能源基地的太原市,人們的住房觀念一度時期是住公房、住福利房。哪怕是小點、差點,隻要不花大錢就行,“公家的人住公家的房,天經地義嘛!”等來等去,等來了商品房。不花大錢不行了,有置產傳統的太原人,嘟噥幾句牢騷也便開始精打細算置房產。於是,太原人的錢大部分都用在了買房上。粗粗算來,每戶工薪族的收入用在置房產上的比例起碼也在50%以上!
王先生一家三口都擠在父母的家中。父母的住房也是父親剛從單位買下的兩室一廳公房。不說60多平方米住五口、三代人不方便,就自己已成家立業還住父母的房子,王先生心裏也總覺得不是回事。正好,王先生的單位也要蓋職工宿舍,按他的條件可以買一套120來平方米的單位公房,於是一家人便算開了賬。拋開幾年的積蓄和父母資助的兩萬元,還需十五萬元,一年小兩口要還上貸款和利息大約一萬多元,每個月兩人得積攢一千多元……如今,王先生的新房可望年底進住,當然,不精打細算的話那可不行!據王太太說,現在她想買件時髦的大衣都要全家討論通過,否則白說!
太原市的居民小區如今如雨後春筍般地聳起,幾乎天天都有人家在喬遷新居,像王先生這樣的決不在少數!現在的太原人有幾家不在議論買房的事?有幾家不在精打細算買房子?
第二,精打細算供孩子。
原先,有人調侃太原人“小錢看不起,大錢掙不來”,這話不能說沒道理。確實,端慣了“大鍋飯、鐵飯碗”的太原人,很長一段時間裏對市場經濟、上崗競爭扭不過彎來。如今,沒本事就意味著沒飯碗了,太原人想到的自然是下一代。在孩子身上舍得花錢,這已經成了太原消費的又一大開支!
李先生一家三口可算得上一個小康之家。兩口子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兩人又都有比較固定的收入,收入還算不菲。雖說他們的女兒今年才十二、剛上初中,可他們已經開始籌劃為孩子上高中或上大學的事了。高中上下來得幾萬、大學幾萬,學費大約得多少、生活費大約又得多少……粗粗算下來,供女兒一直上完大學,沒十幾萬不行。
於是,經濟在別人眼裏看來滿不錯的李先生,日子過得同樣精打細算。不說李先生為了節儉而戒掉了惟一的嗜好——吸煙,連妻子的手機也給停用了。
他的理由很充分:家裏、單位都有電話,花那錢幹什麼?省下錢還不如給孩子買一台電腦。
實話說,在家庭收入還不能算高的太原市,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實在是一件大數,不精打細算也是不行的!在太原人口中不難聽到這樣的話:“再窮也得供孩子上學,哪怕砸鍋賣鐵……”
第三,精打細算下館子。
實話說,太原人是不咋愛下飯館的,“飯館裏再好的菜也頂不住咱家的一碗麵”,這就是太原人常愛說的一句話。此話當然有理,但也有太原人比較“摳”的成分在裏麵。
但是,太原人若請客,那可就特大方!雞鴨魚肉、美酒佳肴,不管宴席剩多少、剩下什麼,一句話“走,不要了!”好派哦!如今,情況不同了!
現在你去看看,太原中小型飯店幾乎天天人滿為患!一個前年全年營業額才三十多萬元的中小型飯店,去年五月份以來,有時一天的營業額竟上到了四萬多元!難怪這個飯店的經理都被驚呆了:“今年不知道這是咋了,特別是抗擊非典以後,人們都舍得花錢來飯店吃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