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敢說蘇州所以能吸收這麼多的外資都是因為蘇州人的精細,卻聽說過有一宗很大的國外投資,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到處考察,難作決策,可在參觀了蘇州刺繡研究所後,立刻拿定主義:蘇州人如此靈巧心細,能繡出如此的精美的繡品,還有什麼高科技的產品不能生產,還有什麼精密的機械不能管理呢!現代化的生產已經不是掄大錘的時代了,各種產業都要靠精心策劃,精心管理,特別是電子行業,更需要耐心細致、一絲不苟,這一些正是蘇州人的拿手。
世間事總是有長有短,有利有弊。蘇州人的那種女性化的特點,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這缺點說起來還和蘇州的園林有點關係。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中的寶貴遺產,是蘇州人的驕傲和生財之道,怎麼會為蘇州人性格帶來缺陷呢?這就要追溯到蘇州園林的興起了。
蘇州園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看,是一種“退隱文化”的體現。園林的主人們所以要造園林,那是因為厭倦政治,官場失意,或是躲避戰亂,或是受魏晉之風的影響,要學陶淵明歸去來兮,想做隱士。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隱士也很受推崇,那是清高的表現。做隱士也不必都躲到深山老林裏去,大隱隱於市。隱於市卻又要無車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怎麼辦,造園林。在深巷之中,高牆之內,營造出一片優美閑適而與世相隔的境地。
從蘇州園林的題名中,一眼便能看出園主人造園的用意。居蘇州園林之首的“拙政園”,是明代禦史王獻臣仕途失意後,歸隱蘇州所建,他取西晉潘嶽《閑居賦》中的意思,把築室種樹,澆園種菜說成是“拙者之為政也”。“拙者”就是自己,自己從此再也不問政治了,而是把澆園種菜當作自己的“政事”,所以把園子命名為“拙政園”。吳江的“退思園”就不用說了,是任蘭先罷官之後歸鄉所建,“退則思過”,故名“退思園”。“思過”是假,退隱卻是真情;連那蘇州最早的園林“滄浪亭”,也是詩人蘇子美在一度不得意時買下的一片荒地而建成的,他要“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
退隱、退養而在蘇州造園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都不是土財主和暴發戶,他們有錢,更主要的是有文化,用現在的話說他們都是知識界的精英。他們退隱在蘇州以後也不是無所司事,而是廣結名流,著書立說,吟詩作畫,那“退隱文化”便主導著當時的文化潮流,影響著人們的價值的取向,代代相傳,使得蘇州人在文化心態上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容易滿足於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種開拓與冒險的精神,善於“引進來”,而不善於“走出去”。
要說一個地區人們的習性,隻能是一種大體的印象,並非是絕對的。蘇州人也有性情剛烈的,也有勇猛頑強的,也有隨著鄭和的船隊而走遍世界的,隨處都可以舉出許多事例;特別是在今天,蘇州經濟繁榮,交通發達,海內外人士紛至遝來,他們到蘇州來不是退隱,而是要在這一片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土地上大展宏圖,謀求發展。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心態正在相互影響,地區的風貌、人們的價值取向也在逐步演變。
3.蘇州的文化風貌
二千多年的建城曆史,已經把蘇州推到了一個十分古老的位置。但事實上今天的蘇州卻在古老中透著更多的清純亮麗。小家碧玉、小橋流水與園林萃秀、亭台樓閣相映成趣,把整個蘇州打扮得如同天堂。
蘇州美麗的園林,不應僅僅成為遊客喜歡蘇州的理由。因為這裏的每一平方空氣似乎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呼吸到某種富足閑適的氣味。當城市的每一條街道每天都變換著不同的容顏刻意吸引男人和女人時,這個城市正在創造一分新的輝煌。
蘇州,在遊客心目中的回頭率,應該不亞於街旁靚女的回頭率。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蘇州受人寵愛呢?
魚米之鄉
蘇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湖蕩眾多,氣候適宜,物產豐饒,以水稻、小麥、油菜籽、棉花為主要農作物,尤其是水稻,質地優良,種類繁多,有香粳米、鴨血糯等名品。漁業發達,有各類淡水魚和蝦蟹之屬,以太湖銀魚、吳江鱸魚、常熟鰣魚、陽澄湖大閘蟹最為著名,稱鰣魚、刀魚、河豚為“長江三鮮”,稱銀魚、梅鱭、白蝦為“太湖三寶”。水生植物也極豐富,有蓮藕、茭白、茨菇、菱角、芡實、蓴菜、荸薺等。此外,如碧螺春茶、虎丘花茶、洞庭紅橘、白沙枇杷、烏紫楊梅也名聞遐邇。
美食之邦
“吃在蘇州”,為人所向往,蘇州人講究飲食,正餐小食,無不力求精美,出落得清新秀逸,淡雅雋永。名店名廚,工藝更是精巧細致,由刀工而調味,乃至烹製技藝中燉、燜、煨、焐的用火,都恰到好處。蘇邦名菜枚不勝舉,以鬆鼠桂魚、千層桂魚、煮糟鯖魚、清湯魚翅、碧螺蝦仁、三蝦豆腐、響油鱔糊、細露蹄筋、西瓜雞、荷葉粉蒸雞鑲肉、黃燜鰻、太湖蓴菜湯等較為常見。舊時“甜出頭鹹收口”,今則甜味已減,以清淡為主調。菜肴以外,鹵菜、麵點、糕點、糖果、蜜餞、小吃、糕團、炒貨、醬菜等也為人津津樂道。
杏壇之幕
蘇州教育向為盛觀,“南方夫子”言偃,道啟東南,為南方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漢時嚴忌父子、朱買臣等篤誌學業,博涉群書。北宋景祐間,範仲淹守蘇州,奏準立學,實行分齋教學,為教育史創舉。胡瑗所製“安定學法”,為各地推廣,影響深遠。趙孟頫稱“天下之有學,自吳郡始也”。府有府學,縣有縣學,另如和靖、學道、鶴山、甫裏、文正、紫陽、平江、正誼諸書院,培養人才、不遺餘力。自唐至清,共出狀元45名。故徐有貞稱“吾蘇也,郡甲天下之郡,學甲天下之學,人才甲天下之人才,偉哉”。
人文之藪
蘇州文化豐厚,人物絕代。且以明清為例,書畫有“明四家”、祝允明、文氏一門及清初“四王”等;文學有高啟、吳寬、王鏊、王世貞、馮夢龍、錢謙益、吳偉業、金聖歎、歸莊、顧炎武、尤侗、俞樾、章太炎等;戲曲有梁辰魚、張鳳翼、沈璟、許自昌、徐複祚等;醫學有葛可久、吳有性、戴思恭、葉桂、徐大椿等。此外,曆代科技名家,有水利之郟亶,數學之王錫闡,光學之沈雲球,地理之沈欽韓,建築之蒯祥等。至於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文天祥、周忱、況鍾、林則徐等都曾主持蘇州政事,推波助瀾,倡導風氣,功不可沒。
絲綢之府
蘇州絲織手工業由來已久,舊記吳綾和楚絹、蜀錦、齊紈、魯縞並稱。北宋元豐間城中便有軒轅宮之設,祭祀機神之外,兼作機業議事之所。自宋及清,宮廷均在蘇州設織錦院或織造局等官府工場。蘇州自北宋起,就是全國絲綢生產和貿易中心,至明清時期,郡城“家杼軸而戶纂組”,“織作在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蘇緞、宋錦、漳絨、緙絲等精美品種,聞名海外,號稱“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蘇州絲綢以織工精細、色澤鮮豔、圖案雅潔著名。絲織業的繁榮,也為蘇州發展刺繡、戲衣、服裝、製扇、裝裱諸業,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原料。
工藝之市
蘇州手工藝品以品類豐富、技藝精湛名揚天下,有刺繡、緙絲、宋錦、燈彩、泥塑、琢玉、蘇裱、扇子、筆硯、樂器、木版年畫、金銀器、紅木器等,都為傳統絕藝,故有蘇繡、蘇雕、蘇扇、蘇版、蘇鑼、蘇鼓、蘇裱、蘇作之稱,蘇繡與湘繡、粵繡、蜀繡並稱四大名繡。王鏊《故蘇誌》有“精細雅潔,稱蘇州繡”之說。晚明蘇州刺繡名家有薛素素、顧媚、徐燦等。清代閨閣流行“畫繡”,“蘇繡之巧,寫生如畫,他處所無,小民亦習以糊口,略似紡織等。其法擘絲為之,針細如毫發”。至清末,沈壽創“仿真繡”,有很大影響。
水鄉之城
闔閭造城,因地製宜,考慮地處水鄉澤國的因素,城垣內外各有深壕,引水以護,並設水陸城門八座。城內河道縱橫,橋梁星布,港裏交通,隨處可達。街道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構成水陸平行、河街相鄰的格局。至南宋時尚有橋梁314座。駕小舟一葉,順水巷而行,景致獨絕,誠如前人竹枝詞詠道:“亞字城西柳萬條,金昌亭下水迢迢。吳娃買得蜻蜓艇,穿過紅闌四百橋。”
園林之都
早在春秋時,吳王就建離宮別苑,有夏駕湖、梧桐園、姑蘇台、館娃宮等。東晉時的辟疆園,為江南最早私家園林,名聞南北,記入《世說新語》。五代以後,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促進了蘇州的繁榮,也推動了造園活動。曆經滄桑,屢有興廢,至清末蘇州尚存大小園林250餘處。蘇州園林以私家園林為主,妙在自然,巧於人工,在有限的空間裏,以山池、亭閣、花木參差點綴,虛實相間,創造出“咫尺山林”的藝術境界。今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獅子林、藝圃、耦園、滄浪亭、退思園已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典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深沉的蘇州男人
不少人認為,蘇州男人有點娘娘腔,理由是蘇州男人看上去太清秀斯文,在這些人眼中的蘇州男人往往被女性化了,什麼優雅啊、溫柔啊、文靜啊等等形容姑娘們的詞彙都會被加在了蘇州男人身上,就差一點被譽為小家碧玉或是大家閨秀了。
實際上真正的“娘娘腔”,是指該男子講話和動作都傾向女性化,並喜歡女性穿著,不願與女性接觸交往,不愛參加男子漢們喜歡的運動和遊戲,不同程度地具有女性化傾向和偏好,這部分男人才叫“娘娘腔”。
而實際生活中的蘇州男人是深沉的,像是老街中一口深邃的古井,仔細品味如汲吮大地深處的甘泉,回味無窮;又像是一本厚重的書,閱讀後使你領略到其中的酸甜苦澀,能生發起你心底的敬畏;蘇州男人又是熱情奔放的,像一團燃燒的火,千錘百煉中猶如戀愛中的執著,讓你為之赴湯蹈火……
而蘇州男人之所以被女性化,主要就是那要命的吳儂軟語。吳儂軟語如出自文靜、優雅的女士之口,確實是優美柔和、婉轉動聽,在外地人聽來似懂非懂像美妙的樂章。可是由蘇州男人來講就有點那個了。
蘇州男人被女性化另外一個原因是蘇州的地理環境有些獨特,“杏花春雨江南”的水鄉,以其特有的氣候環境,一方麵滋潤出蘇州男人白皙細膩的膚色,另一方麵也滌淨了蘇州男人骨子裏的火氣,所以蘇州男人的性格就變得溫婉糯性,處世行事有些優柔寡斷、慢條斯理。其實蓋世英雄的西楚霸王項羽正是江蘇人氏,而為他立下赫赫戰功的八千江東子弟都是些蘇州男人,可惜這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全覆於烏江之畔,就此斷裂了蘇州男人個性中好武的因素,所以後來蘇州男人都棄武從文,變得非常斯文起來。
而蘇州這個2500多年的古城裏,又有著太多的文化積澱:以評彈和昆曲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園林和蘇州古代民居為代表的建築文化,以蘇繡、緙絲、年畫等為代表的工藝文化……
據說蘇州男人的文化性格最後形成的巔峰期是在明清,這一時期的蘇州男人和整個明清思潮合拍而出現了一些能歌能哭、能詩能畫的文化名士,在飛揚的個性中留下可堪後世品藻的風流,代表人物是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那但願老死花酒之間,也不願鞠躬車馬之前的表現,無疑是更為軟性的魏晉遺風。蘇州男人王圖霸業的豪情竟以怡然自得的情致作為張揚手段,在自己寄身的庭院中極盡心思。
普天之下,能這樣“有心想”(蘇州話,耐心加用心的意思)侍弄一個小天井的,大概也隻有蘇州男人了!難怪有人會說,這裏是一個適宜剪蝦剝蟹、澆花弄草,於亭台樓閣之隅品茗談天,聽雨打芭蕉的生活悠閑之地,而不是造就登高振臂、呼風喚雨的英雄和大師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