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女人不會常發南柯般明星夢。故此她們不稀罕參加什麼選美大賽、不貪慕虛榮購買什麼名牌衣服、不為講排場而去什麼星級酒店……她們清楚,現今的社會是錢的社會,這是很多人不敢麵對的鐵錚錚的現實,但她們就是不造作。是,錢,我們需要錢,就是需要錢。當然,她們也很潔身自愛,非法的事她們是碰也不會碰的。
廣州女人雖不屑參與黑幕滿布的比賽,但也絲毫無法掩蓋她們出眾的才藝。就以奪得2000年度百事校際音樂節兩個冠軍一個季軍的天才少女李悅君做例。在香港流行音樂充斥市麵的今天,能自行做出脫俗非言情的英文原創歌曲,還賦以國際巨星級的嗓子演繹出來,比起那些所謂的嬌滴滴小雞聲帶的美少女“歌手”簡直就不能同級而喻。
廣州女人不喜歡對他人的生活說三道四,因為她們熱衷於自我的獨立以及家庭或感情生活的不受幹擾。她們對於“八卦新聞”是不會在意的,最多一笑置之。她們需要一種自足的狀態,希望把日子過得長久。從這個意義上講,她們是“現實”的。
有人認為廣州女人太“現實”。不能說“現實”這樣的字眼用錯了,隻不過有點“言重”,好像她們屬於那種追逐高官厚爵、金錢名利的一族。她們更多的時候是“心寬體胖”、“知足常樂”的。一個溫馨的小家庭,一鍋煲好了的靚湯,一聲簡單的問候,都可以給她們帶來無窮盡的愉悅。
因為知足,所以她們不太喜歡別人對自己生活的幹擾,當然也就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所以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八婆”的地步。這或許令她們看上去有點“無情”。實際上,這是因為她們把太多的感情用在了自己的小家庭內。所以,在外人看來,她們是異常獨立的,因為有自己的穩定的“後方”。
附:與廣州女人打交道五項原則
認同感:保持自我,寬以待人,她們更容易認同你,而不需要你處處遷就。
折扣點播站:如果比她們早知道某時某地某名牌在瘋狂打折,她們就會很快喜歡你;如果你還是個精通美食和食補的貓,她們就會更喜歡你。
別炫富:她們從小培養的生意頭腦最不吃這套。
不輕易承諾:做不到就不承諾,她們可以理解。承諾了做不到,她們就瞧不起。
無涉隱私:明星的八卦是擺在台麵上的,自己的八卦要永遠藏起來。
5.廣州人的小毛病
上麵幾節說道,廣州人一向給人很有“打拚感”的印象,同時,又會享受生活——最能吃,那廣州人有什麼“陋習”呢?
1號小毛病——老少難講普通話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州人講普通話”;“廣州人講‘普通話’這三個字就講成‘煲冬瓜’”,這是戲笑廣州人不懂普通話的笑話。
2號小毛病——開口動輒“問候”老母親
症狀:不分場合到處可聽到“丟老貓”——那是罵人“帶上”母親的粗口。粗口也許哪都有,但萬人同時同刻叫喊出來,則可能是廣州人的專利了。不論是責人,還是自責,無論是被人搶了錢包,還是自己不小心走錯了道,廣州人一句“省罵”,成了最節約、最迅速、最簡單、最有力的宣泄方式。
3號小毛病——藍天當屋頂、大街當食堂
症狀:路邊一盒飯一張椅一地飯屑——在廣州轉上一圈,會發現有此“愛好”的人竟然不少。
4號小毛病——有事沒事叼著牙簽
症狀:有些人飯後很久仍叼著牙簽四處走。有句用濫了的俗話,叫“吃在廣州”。廣州人當然是愛吃的,而來廣州的外地客,也免不了要“吃廣州”。一位從南京來的女士說,有關廣州美食,她印象很深,但廣州人飯後很久仍叼著牙簽四處走的吃相,給她印象更深。
5號小毛病——大街小巷亂貼“牛皮癬”
症狀:三平方米牆壁貼滿100多張違章廣告。廣州大街小巷牆壁亂貼“牛皮癬”(指違規亂張貼的廣告)的現象,無論是廣州人還是外地人都不會陌生。
將亂貼“牛皮癬”算作是廣州人的小毛病,可能會讓許多廣州人不服。那明明是一些外地人做的事情啊,怎麼能是廣州人的小毛病呢?客觀地說,那些到處亂貼“牛皮癬”的人,的確主要是外地人,但這些“牛皮癬”的始作俑者許多卻是廣州人,因為據了解,這些招工、通廁所、辦證、中介等廣告中所介紹的業務,大多是由廣州人(起碼是居住在廣州的人)在經營,出手“貼癬”的外地人隻不過是由他們雇來的。所以,說廣州人亂貼“牛皮癬”一點也不過分。
6號小毛病——在肉菜市場商場大街穿睡衣
症狀:在肉菜市場商場大街隨時準備“睡覺”。在廣州大街上,經常看到一些身著睡衣的男女在溜達,這有時真叫人哭笑不得。這滿街穿著睡衣的人若無其事地要麼是在肉菜市場買菜,要麼是在商場購物,要麼是在大街上溜達,神情自若地穿行於路人間。
7號小毛病——不知內地明星隻認識港台演員
著名演員牛群來廣州的時候,因為廣州幾乎沒有人認識他,所以過得“很舒服”,不像在北京,總要被人逮住簽名。牛群舒服中是否藏著幾分無奈?但要是把他和香港演員陳冠希放在一個舞台,一定會氣得出不了聲。內地明星最怕來廣州演出,不是他們不想來廣州賺錢,而是受不了廣州觀眾的冷落。
廣州還有目前中國最好的歌舞廳,可要推斷廣州人最懂音樂,還是有些不切實際。世界著名“三高歌星演唱會”在北京舉行,全國各地都有不少擁躉揮金北上,但錢袋不癟的廣州人,此時卻成了最節約的人群,有些人甚至把帕瓦羅蒂等演唱家同在音樂界公認不會唱歌的郭富城、黎明相比,真不知“三高”如果知道了廣州有這樣的歌迷會作如何斷想?
當然,對港台明星的崇拜,不應該完全把錯誤歸給市民,內地製造明星的能力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8號小毛病——廣州人吃盡飛禽走獸蛇蟲鼠蟻
廣州人愛吃,廣州人敢吃,熟的吃,生的吃,半生半熟也在吃。對此,民間說法頗多,如“廣州人除了天上的飛機、地麵上的凳子及河裏的船之外,幾乎什麼都吃”、“草原吃羊,海濱吃蟹,廣州人吃崩了自然界”等。
廣州人愛吃不是罪,然而,卻不是樣樣東西都能吃的,還是得在吃之前,想一想。
9號小毛病——馬路跨欄不分男女老幼
廣州人為圖方便翻爬機動車道中心護欄可以說是廣州路邊的一大“景觀”,但這種“景觀”不僅危及安全,而且影響廣州人形象。為圖方便少走路,或爬或鑽機動車道中心護欄過馬路,並對如何在此過程中閃避來往的車輛頗具專業水平,此行為男女老少皆有之,個個都鍛煉出一副好身手,從其動作的迅速及把握時機的準確性可看出,這絕不是頭一回了。
10號小毛病——見8就歡喜,見4就犯忌
相信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起初並沒有對它們按尊卑排位。他們怎麼也不會料到,今天的廣州人,竟可以對本隻有算數用途的數字,增加如此多的內涵:8因為和粵語中的“發”諧音而榮升“數字王國”的老大;9和“久”諧音,便多了“長長久久”的意義;6則有了“路”及“順”的意思。此外,1和“要”結了對子、2成了“愛”的同義詞,3與“生”牽手。
最倒黴的莫過於“4”和“7”,一個與“死”諧音,另一個則因與“去”相似而讓人聯想到死,於是被廣州人(後來甚至影響到全國)打入冷宮。現實生活裏,“4”和“7”被棄用的例子非常普遍:房子的第四層改成“3A”,至於第四幢、第十四幢根本就可以不存在。高盛大廈就沒有設14樓和17樓。中國電信推出139開頭的手機號碼後,又推出了138、137、136和135。其他號碼都行,就是137怎麼也無法吸引更多的用戶,而聯通根本連想都沒有想過去推動“134”,那不符合現實。
11號小毛病——本土意識和排外思想嚴重
外地人來廣州最難容忍的是,動不動就被廣州人稱為“外省人”和“撈兄撈頭”,這些稱呼加上一副不屑的表情,足以讓人感覺如魚刺梗喉。
“撈兄撈頭”這一稱呼最早來源於解放初期,解放軍戰士親切地稱老百姓為“老兄”,廣州人不知“老兄”兩字為何意,加上讀音不準就念成了“撈兄”。“撈兄”一詞後來慢慢演變成對外地人的專稱,“撈兄”的叫法擴充成“撈兄撈頭”的稱呼,並且以前的中性稱呼也變得略帶了一些輕視的味道。
廣州人對外地人的這種排斥心理,表現在外地人在廣州問路相當困難。如果你用普通話問路,有人還沒聽完你的話,就揮手搖頭,有的甚至連任何表示都沒有,瞪你一眼便走開。
6.南人北人看廣州
一位來自北京的記者和一位廣州記者,留下了一段關於廣州的對話,且看他們眼中的廣州有何不同。
北:在北京人眼裏,廣州曾經是時髦的代名詞。改革初期的京城倒兒爺們大多遠赴廣州扛回碩大的包包裹裹,開始其商業生涯。曾幾何時,廣州時裝橫七豎八淩亂掛在攤頭,攤主得意的吆喝聲吸引了最初一批開放的北京姑娘。對於由此致富的北京人,廣州是淘金地;對於上當受騙的倒黴蛋,廣州是個陷阱。
很長一段時間,社會上充斥著廣州的發財神話和電器變成了石頭、流行服裝被調包為一堆破布之類的鬼故事。由於改革初期的印象如此之深,我從小就認為廣州就是個超級批發市場。現在,我對批發不感興趣,隻是廣州形形色色的商業街讓人著迷。
在廣州購物,不那麼嚴肅,很舒服。做出租車回住處的時候,司機師傅一再與我討論“購物天堂”的稱呼與廣州是如何般配。我對廣州人的觀點一向不太認同,但在“購物天堂”這一點上,與廣州師傅卻達到了難得的一致。
南:廣州確實是一個發育得比較上軌的大市場,遊戲規則都變明了的。在工作中,廣州人有一種職業性的熱情,但在社交中,卻不懂得圓滑。跟廣州人做生意也是簡單的,原則是“先小人後君子”,千萬別把生意與交情摻和到一塊兒。
說到廣州的購物,也是我們本地人津津樂道的,一出街就店連店,鋪連鋪,方便之極,來到皇城北京,許多街是這個大院的圍牆過渡到另一個大院的圍牆,渴了想買個水果都難。廣州生意人態度都極好,讓你錢花得心爽。苦了囊中羞澀和定力不足的人,直叫:哎,這是個刺激物欲的城市。
北:不是不知道嶺南古老的曆史,也不是不知道三元裏抗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類的舊事,廣州的現代力量太強了,衝擊北京的,永遠都是它的夜生活、銳舞、新潮時裝什麼的。每一次南學北漸,幾乎都是廣州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南:廣州給人感覺現代,那是因為商業成了現代的代名詞。廣州自古就是商埠,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本來就是輕形式重實效,無意中符合了當今人們對現代的理解。
其實廣州保留了很多的古代風俗。首先粵語就是一種很古老的語言,普通話中已消失的“入聲”,粵語中有很多,古詩詞中用現代漢語不合韻的,用廣州話就合。
生活中的飲茶、煲湯、喝涼茶習慣,頗有悠悠古風;許多北方人已不重視的傳統節日,廣州人還是看得很重,比如冬至大過年,就更不必說端午賽龍舟、重陽持風車登山轉運,春節逛花街了。你若能去西關看看大屋的趟籠門、竹筒屋的幽深狹長,就更能品出廣州的古韻來。
北:廣州作為文化沙漠久已,特別是北京人,更是這麼驕傲地認為。當北京人看話劇看畫展樂此不疲之際,廣州人可能還在喝茶喝湯或者擠在狹小的迪廳裏蠕動。
在北京,人們用政治要聞作談資,而在廣州,有了香港“狗仔隊”堅強的後盾,八卦新聞何其多。在廣州的時候,總是懷念皇城根底下的幽默人生——北京人的笑話在廣州沒有市場。廣州的語言裏夾雜著變腔變調的外來語和直白的市井詞句,與北京的耳朵也不很相和。於是,在廣州的北京人,覺得寂寞。
南:如果僅僅把理性的、抽象的、優雅的、離生活遠一點的定義為文化,那廣州可能真的是缺乏文化。
廣州人喜歡將智慧用在使生活方便愉快的事情上:住的地方要收拾利落,吃的要精,用的東西要好使、漂亮,為別人提供的服務要全麵、周到,說話要詼諧——這裏的人充滿生活的智慧與經驗。
奇怪的是越來越多的文化人開始關注這群沒文化的人,想知道在他們那形色匆匆、緊緊張張的外表下,為何會有一顆自在清朗的心靈。
北:廣州人好像變了,突然之間,路上充滿了背包旅行的老廣。願意花三個小時煲一鍋靚湯並且滿腦袋惟利是圖的廣州人一上路就表現出了踏踏實實、少說多做的作風。
當北京人抱怨生活真累的時候,羅布泊、阿裏——最偏遠和最艱苦的地方已經被老廣們踩了個遍。廣州人憑著紮實的收入水平和堅韌的身體素質漸漸占據了旅行界的鼇頭。不知從哪天起,廣東就變成了中國最大的客源地。
南:近兩年廣州又興起了“千百萬人遊廣州”。廣州旅遊局長曾說“廣州曆史文物古跡、自然風光、主題公園、人文景觀、民俗風情麵麵具備,所以各旅行社本市的旅遊項目都很火。廣州人在將目光移回近處時,發現旅遊又多了一種選擇。”近來還興出一種“周末看樓當旅遊”的消閑方式。跟著房地產公司去看花園樓房,積累資訊,何樂而不為。
而到廣州旅遊需要換一種心態,如果隻想看到宏大的集中的景點,可能並非廣州的真諦。到廣州,應該停下來,平心靜氣地過過廣州的日子,將本地人見縫插針的享受延長了過,是別有一番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