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最說不清的城市:廣州(1 / 3)

正文 第七章最說不清的城市:廣州

1.廣州的風土人情

廣州從來就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無論中央政府在長安、洛陽、開封、南京或者北京,廣州都是一個邊遠的、鞭長莫及的邑鎮。

然而,廣州作為一座有著悠久曆史的現代化城市,既有體現著濃鬱嶺南傳統的西關文化,也有代表了國際大都市風采的天河新城。羊城,完美地糅合了曆史的厚重底蘊與現代化的發展步伐,逐步發展成為一座極具親和力的平民化國際大都市。

廣州既有喧雜繁華的鬧市,又有清僻幽靜的所在;既給人強烈的現代衝擊,又保留了悠遠的古代風俗;既被人們稱作荒蕪的文化沙漠,又擁有燦爛的古老曆史……一個擁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城市,正釋放出勃勃的生氣。

隋唐五代時期,廣州就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一直到宋朝,都保持著全國第一大港的地位。到了清代,清政府實行的一口通商持續83年之久。在改革開放初期,廣州曾是時髦的代名詞,到處充斥著廣州的發財神話,對充滿幻想的淘金者來說,那裏是天堂。現在,廣州仍是一個有各種生存規則和遊戲規則的商業大市場,一年兩度的廣交會更加重了它的商業氛圍。

廣州聲色犬馬的生活方式,如誘人的夜生活、狂飆的銳舞、新潮的時裝總是衝淡人們記憶中的羊城傳說、三元裏抗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類的舊事;人們印象中廣州缺乏文化,但走近廣州,就會體會到廣州不是沒有文化,隻是主宰這個城市的不是那種抽象、優雅、遠離生活的文化,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溫厚的世俗文化。

吃、買、玩、娛等方麵的“動態”人文旅遊資源反映了廣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迎春花市、龍舟節、荔枝節、荷花節、美食節、歡樂節等節慶活動又為廣州這座南國都市增添了繁華與魅力,而廣州人溫軟綿甜的口音則使城市具有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聽人這樣開玩笑:北京人什麼都敢說,上海人什麼都敢穿,而廣州人什麼都敢吃。來到廣州之後才發現,它的飲食文化,果然名不虛傳。這從街上林林總總的食肆飯館可以看得出來。食在廣州,這絕沒有標榜的意思,確實如此。老廣足不出戶也可以吃到各地不同風味的菜,品嚐各式小吃。老廣不僅愛吃,而且敢吃。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可以端上餐桌被當成佳肴。相信這在全國也是眾人皆知的事。

廣州的可愛之處很多,但首先要說的肯定是美食啦。粵菜貴為中國六大菜係之一,並非浪得虛名。外來者剛開始吃粵菜是很失望。但吃得越多、見識得越多之後,發現粵菜真的好吃哦。粵菜的做法清淡偏甜不油膩,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白切雞裏清晰可見的血絲是有點嚇人,但吃了以後會覺得潤滑爽口。廣州的海鮮也好好吃,東江海鮮就做得挺不錯的。

還有廣州的小食,品種很多,都叫不出名。小食的推出主要是滿足廣州人喝茶時需要的點心的,去各大酒店喝茶,保管你在品茶的同時還能品嚐到不少精致的小食。

當然,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吃粵菜也沒關係,廣州城裏,湘菜館、川菜館、東北菜館、拉麵館或者壽司店、泰國菜、西餐廳等等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口味的飯館餐廳都隨處可見。

廣州人的煲粥水平讓人歎為觀止,隨便找一個廣州主婦攀談,她都會搖身變成一個出色的藥補專家,哪一味中藥敗火,哪一味中藥提神,聽她娓娓道來,看她把難以下咽的中藥煲進粥裏,真的是一種享受。粥有很多種,及第粥,皮蛋瘦肉粥等等,最有名的是用新鮮的河蝦或魚片配料熬成的艇仔粥,粥底綿爛,粥味鮮甜,滑爽可口。另外,像作為廣州米製粉食一絕的陳村粉,薄而透明、韌而爽滑;用雞蛋白和牛奶做成的雙皮奶,香滑可口;而薑撞奶則是用薑汁撞牛奶,別有風味;銀記的鮮蝦腸粉,是廣州很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廣州酒家的蛋黃蓮蓉月餅,皮薄鬆軟,香甜可口;皇上皇的臘味有“豉味”(醬油味)、“風味”(臘味香)、“香味”(酒香)等獨特廣式味道;上下九的章魚小丸子、缽仔糕……數不勝數,令人回味無窮。

對匆匆過客而言,空泛地走過幾條大街、幾個景點,廣州呈現的或許隻是擁擠和浮躁的一麵;隻有細心地品味廣州的生活,才能體味到這座城市的真諦。

建築是一個城市的眼睛。每每去觀察欣賞廣州建築的時候,同時跟其他城市例如深圳比起來,不禁要扼腕歎息!廣州作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來講,其建築至少存在有以下幾點不足:

淩亂。廣州建築的淩亂當然跟廣州這座城市的屬於老城有關,老城一般麵臨的問題有新老結合的問題。一是不好規劃,二是老的建築一時不能拆遷又要在上麵建新的。所以從整體上看就淩亂了。還有就是單個建築之間設計的淩亂,單個的建築跟周圍的建築可以毫不搭界。

平淡。跟其他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相比,廣州城市建築是最沒有特色的了,如果硬要算的話,平淡可以算是它的特色了。一如平平常常的務實的廣州人,要效率而不太注重形式和表麵上的東西。不僅從整體上看,看不出廣州城市建築的特色,就連標誌性建築也是平淡無奇。例如中信,方方的直直的,就像一根超大超高的長方體柱子,如此而已。所以,廣州的建築看上去很有些人讓喪氣。

城中村。外地的朋友可能不了解,城中村是廣州新興城區急速發展的產物。近年來,廣州城市急速擴張,原來的郊區成了新興的城區,例如天河區就是典型的例子。在這一帶,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現代化高樓大廈的背後隱藏著陰暗、破舊、低矮的我們稱之為民房的屋子。例如,在中信廣場後麵的林和村,崗頂附近的石牌村,還有海珠區的敦和一帶,白雲機場的附近,如此等等。繁華、現代、氣派、豪華,和陰暗、破舊、潮濕、低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說廣州政府對城中村的問題一直很重視,但是一時半會還解決不了,畢竟它滿足了很多外來打工者的生活需求。

說了廣州的建築,似乎對廣州很是失望,其實不然,廣州的優點遠遠多與它的缺點。下來看看廣州的可愛之處。

廣州的可愛之處體現在它非常生活化的一麵,甚少有小資這種人,大多顯得很普通平常。去一些廣場上麵,去一些大點的小區裏麵,去一些公園裏麵,你會看到很多市民在打牌、下棋、踢毽子、跳舞、練拳、唱粵劇,當然最有意思的就是跟著一些老的少的一起唱一些老歌,人群中前麵掛著毛筆寫就的歌曲歌詞,由一個人帶著,旁邊或許有拿琴伴奏的,或許就是清唱,都不重要。開心的是,可以體味大夥一起哼唱老歌時的那種愉悅、青春和酣暢。

有時候廣州人也會實在可愛。做生意說一是一,說一不二,交際的時候,總是醜話說在前頭,不算太虛偽。或者講話直來直去,簡單明了。有時想想,這樣也不錯。

當然廣州最值得驕傲的應該還是它蓬勃發展的經濟了。改革開放之初,廣東屬於走在前列的一個地方,就是現在,廣州在全國各大城市的經濟發展中也是名列前茅的,除了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接下來恐怕就要數廣州了吧。就算跟北京、上海相比,廣州活躍的商業經濟和民營經濟也不會遜色。而且,廣州相對寬鬆的商業環境,也很有利於創業者開疆辟土。這點,對於抱有一些創業幻想的年輕人來講也是個不小的誘惑。

廣州是市場經濟的發源地,從火車站南來北往的客到北京路、上下九的購物狂,從全國民工來打工揾錢到本地人講飲講食,到處是旺盛的人間煙火氣息,萬類霜天競自由,搗騰得生猛。不難理解廣州人為什麼愛說“龍精虎猛”和“龍馬精神”。你在廣州不快樂,那麼你在任何地方也不見得會更快樂;你在廣州不自由,那麼你無法找到更大的自由。生活不在別處,就在廣州。

廣州也是大排檔的發源地,各個村裏的類似店鋪一家不讓一家。各個地方的菜係進軍廣州的最初大都是以排檔起家。如果在大排檔上看到某個雜誌的封麵女郎,你絕對不要感到意外,因為這跟在原來北京三裏屯撞到某位影視明星的道理是一樣的。

廣州人蒲夜由來已久,即便是不愛蒲的,也有好看且看不完的報紙以及噱頭叢生的香港電視節目。男人們日日揾錢,師奶們夜夜睇戲,慳錢有著數,返屋有湯補,真是冇得彈啊。

廣東以外的其他地方的人總以為廣州人會介意深圳的崛起,其實,他們從來沒有為此著急過。廣州人要到深圳來,總是會說“我要下深圳。”而在深圳工作的廣州人要去廣州辦事時,則會說:“我要上廣州。”這“一上一下”之間,已揭示了兩座城市在他們心裏的地位——深圳人可能會心懷全國甚至全世界,而廣州人的心裏,隻能裝進一個廣州。

這樣的廣州總是讓人感慨:所謂杯酒釋兵權,它隻用了一鍋靚湯,談笑間就散了你的一身武功,瓦解了你的一腔雄心,讓詩人忘了寫詩,歌手忘了歌唱,英雄在一場世俗的幸福裏爛醉如泥。

2.廣州人的早茶文化

一壺好茶,三兩碟點心,廣州人瀟灑的一天就從這“一盅兩件”開始了。與北方人站在馬路邊上一個大餅一碗豆漿的早餐方式相比,廣州人“歎”起茶來悠哉遊哉。

廣州茶樓通常在清晨4時開市,5點左右就能迎來第一撥晨運歸來的客人。早到的客人一般以老人為主,住在海珠區的詹姨就是當中的常客。詹姨每天早上6點起床,簡單梳洗後,她便拿著《廣州老年人優待證》免費乘公車到東湖路某酒家喝早茶。

一杯清茶,一碗白果粥,一隻奶黃包或者一碟腸粉,就能讓詹姨在茶樓裏坐上半天。“大家坐在一起,也就拉拉家常,哪家孩子孝順,哪裏有什麼老年人的活動,誰肚子裏有什麼怨氣,我們都很清楚。三姑八婆的是非其實很瑣碎,但一聊起來就可以扯上半天啦!”

大概9點左右,“歎”完早茶的詹姨便會和新結識的老年朋友們到附近的東湖公園走走,吸吸新鮮空氣。而此時,茶樓也迎來了一批新客人——睡眼惺忪的年輕人,他們極其“實惠”地將早餐和午餐融在了一起。而體壇上的一些新動向、工作中的不如意,則成了茶桌上的談資。

廣州人飲茶很是自由。飲茶沒有時間限定,從晨曦降臨之際的早茶、烈日炎炎下的午茶到夜幕籠罩中的夜茶,任君選擇。飲茶沒有什麼理由,或興致來了,或心情抑鬱,或無所事事,都可以灑脫地一聲高呼“飲茶去”。飲茶方式各異,既可以二人世界,邊吃邊聊;也可以親戚朋友,逢節相聚;幾十人聚在一起,包房包廳狂歡也可。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惟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麵,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麵,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依然十分流行。

廣州人飲茶,與其說是“品”,不如說是“歎”。菊普、菊花、水仙、茉莉花也好,烏龍、龍井、普洱、鐵觀音、碧螺春也罷,茶的選擇雖然很多,但這不是重點。他們既不必像潮州人那樣講究茶道,也沒有日本茶藝的繁文縟節,服務員斟茶時茶客以指輕扣桌麵就代表了所有的禮節。

廣州人飲茶不重茶,但對“食”倒很考究。“食在廣州”之稱絕對名副其實。茶樓的各式點心數不勝數:白粥、皮蛋瘦肉粥、魚片粥、白果粥、豬紅(豬血)粥、及第粥等粥類;蝦仁腸、豬肉腸、牛肉腸、叉燒腸等腸粉類;叉燒包、蓮蓉包、酥皮包、奶黃包、豆沙包、小籠包等包類,燒賣、粉果、幹蒸、蝦餃、牛百葉、鳳爪、糯米糍、糯米雞、叉燒酥、牛肉丸、蘿卜糕、芋頭糕、千層糕、馬蹄糕、蛋撻等小吃類,各式名堂多得讓人眼暈!這些雖然沒能吸引茶樓裏老年人的目光,他們依舊在一碗粥一個包的“例牌”中,閑話家常、消磨時光,但是對於追求時尚的年輕人來說,則無疑使之“食指大動”(胃口大開的意思)。

年輕一代的廣州人更追求物質享受,他們更懂得“辛苦揾來自在食”的道理。所以,老人們不敢輕取的高級美點都被他們一一“拿來”。賺了錢不消費等於沒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得不好太對不起自己。“搏到盡,玩到夠”的人生價值取向得到了彰顯。

飲早茶對於廣州人來說,不僅僅是物質消費,還是一種精神享受。廣州茶樓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廣州人飲茶之意不在茶,飲茶的過程同時也是心的自我調節過程。老年人三三兩兩地閑話家常,年輕人則一邊“醫肚”(即填飽肚子之意)一邊談工作、生活上的是是非非。到茶樓“歎返一杯”成了廣州人歇口氣、伸伸腰、提提神、聊聊天、會會朋友的好機會。

除了飲食和娛樂消遣的功能外,廣州茶樓的興旺還有著商業交往的需要,茶樓漸漸成了“信息茶座”。各種各樣的人們在茶樓裏談論著股票、樓市,談論著日本的電器、美國的汽車。在這裏,人們交流著各種經濟、商品信息。沒有“泡”茶樓的本事,發財的機會也少很多。在生意場上,不進茶樓,是不會融入廣東的商業社會的。清閑、舒適的茶樓,變成了商業談判的地點。可以說,廣州人在茶樓飲茶,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

不過,廣州人在閑暇時也以在家裏飲“功夫茶”為樂事。“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隻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隻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裏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據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裏,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堿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