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3 / 3)

長子時功璧,1902年從日本歸國即投身反清革命活動。把湖北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一一科學補習所建在自己家中,為五位領導者之一。前麵談到了枝江早期的廣播與電影,這位功璧兄更超前他早在1903年就購置引進了幻燈片,勇敢地利用幻燈鼓吹革命,他把幻燈片推向武漢,不分白天黑夜地放映,往觀者甚眾,於澉發思潮,亦頗有效,凡片中涉及世界民族運動與被壓迫的事情,必盡量發揮,繼而創辦教育圖片社,銷售革命書報。屢禁屢辦。並遠涉新加坡,為孫中山的革命奔走呼號。

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政府成立,這位時大公子擔任造幣廠廠長要職。改革幣製、統一貨幣發行正是他及時提出的,當時各國貨幣均以黃金為本位,惟我國仍用銀本位,則受製於外國。時功璧提出,要挽回利權,應改用金本位。黃金不足時,也應暫改為虛金本位,待黃金儲備增加時,我國金融機關不致發生大的變更,而銀、銅兩幣則為輔助幣,銀為元、角,銅為分、文;為防熔化投機牟利,應對幣之成色重量做通盤稍算等等。時功璧提出的金融策略,對革命對國家積極有益,均被中央財政部重視采納。

次子時功藩,老同盟會員,曾在河南政法大學任教。三子時功玖1901年即在日本追隨孫中山。首批加入興中會。1905年,時功玖在東京又首批加人中國同盟會,為中堅列盟人之一,出任同盟會湖北分會首任主盟人。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時功玖任參議員,後任北京國會議員。曾具書彈劾黎元洪。

時家父子四人,名重一時,均係民國政壇顯要人物。

與時家同一鎮上人,幾與時功玖同期的另一位同盟會員、革命黨人張蓬生,在武昌起義後潛赴上海,號集3000之眾與老師於右任等會合,隻身力勸清滬軍統領等部保持中立成功。張蓬生率隊與上海頑敵在江南製造局展開激戰,火燒上海道衙門。張蓬生腿部中彈,堅持作戰。從頭天下午4時打到次日上午10時,於1911年11月8日宣布上海光複。這位總指揮成為辛亥革命史光複上海之役最重要的曆史人物之一。旋即擔任滬軍北伐軍總司令、滬軍敢死隊總司令之職。一時間聲溪八方。國民黨政府時期,張任國大代表、審計部審計長1970年逝世於台灣。

這位辛亥革命中的著名勇上張蓬生,有一位隻比他小兩歲的侄子張子高,從枝江考人武昌學堂,與董必武為同學。當張蓬生在光複上海的戰火中奮戰時,侄兒張子高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學,是我閏留學生中專攻現代化學的先驅者之一。苦學之際,他收到其叔父寄自辛亥革命上海前線的絕命書。這位軍前總指揮寫道:

滿奴禍國殃民,若不即起革命推翻專製,吾子孫將永無遺類矣。武漢義旗一舉,全國震動。餘現已加入革命黨,決定即日在上海發難,還我河山,以盡天職,成敗利鈍在所不計。頃刻之間或身首異處亦難逆料。倘有不測亦是意料中事,尚請對於國家民族之責代餘繼起而負之也;並盼轉告家中勿過憂慮。丹心貫日,雖死猶生!

侄兒張子高收到此信,報國救民之誌愈久彌堅,在美參與發起中國科學社,創辦《科學》雜誌。他於1916年歸國,先後在南京高師、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1929年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兼化學係主任,1931年任清華教務長。抗戰中赴西南聯大任教。值得一提的是,與張子高同赴西南的清華人當中,還有一位農業科學家、也是留美歸國的枝江同鄉戴芳瀾。抗戰後在清華任植物病理係主任兼農業研究所所長。戰後,張子高重返清華校園,相繼完成出版了《中國化學史稿》的古代部分。1959年,張子高在73歲時加入中共,1962年出任淸華大學副校長,1963年當選為北京自然辯證法學會會長。

晚年的張子高布鞋布衣,淡泊名利,把幾十年耗巨資收藏的近千方珍貴古墨,悉數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

在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的60多位學部委員中,張子高的弟子多達十幾位。可不是,屈指一算,張子高1909年考人北京遊美學務處,同年赴美,清華大學則是後來才由此發展成立的,張先生始終如一地從事我國高等教育和化學奠基事業竟長達60載春秋,自然是桃李滿天下。

張子高先生卒於1976年12月1日,享年90歲。想一想,枝江地麵,養育出了全中國的化學界泰鬥,說明這地方上的基礎教育事業,真是紮實雄厚得可以。

汀裏洲上還出了晚清最後一位舉人,叫張繼煦,號春霆,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享有高名。張繼煦12歲中秀才,人兩湖書院,早在1902年即隨首批留洋學生赴日留學。在日加人同盟會,創辦革命報刊,極善詩文。名篇有《教育關係國家之成立說》、《致國內同胞書》等,疾呼願同胞,救中國!在當時兩湖學子中啟蒙甚廣。湖廣總督張之洞盛讚其文,說張繼煦文章必傳。

張老先生歸閏後曆任湖北省立師範校長、武昌師大校長、安徽教育廳長、國家教育部普教司司長等職。在安徽他提拔章伯鈞、惲代英,在武漢他招收女大學生,首倡男女同校、混合編班。他廢學年製立學分製,首開新課《唯物史觀》。抗戰中,70多歲的張老與師生同悲苦,親率學子200人,危途跋涉近月,向省府戰時駐地恩施轉移,腳趾甲全部脫落,堅持共赴國難,抗敵辦學,實踐自己的教育關係國家之成立說。

張老先生更有令我們大為驚佩的業績。正是這位百裏洲上最後一位晚清舉人,雖滿口鄂語鄉音,卻是全國最先力主倡導普通話的先驅!據史載,1915年張繼煦出任國家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長《後代理部長事務入深感國家之廣大,口音之萬種,南北繁異,殊難辨聽,無利於科學發展,無利於內外交流,無利於思想傳播,無利於民族文化的宏揚,他力主在各地創辦了國音傳習所等專門培訓推廣普通話的機構。優選北方語係中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語種,將其提到國音正規化、標準化的地位。從而廣泛普及漢語拚音的應用,確立廣播和翮譯標準語言,助推了白話運動的發展,加快了新思想的播種。從那以後,普通話使得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向著更加純潔健康的方向演進。

我們在百裏洲上生活采訪,以普通話與人暢談,我多次忽然間想到,首倡者的故鄉原來在這裏!不講普通話,我真不知將用或者會用何樣語言去交流。時聞當地人誇言普通話好聽好僅,我轉告說這首先是本島先輩張春霆的功勞,島人多陷人迷茫,竟不敢相信此說,以為我們在開玩笑。

而今,世界各國有多少人正在努力學習漢語的普通話!其意義真是不可估量。這位首傳福音的張老先生,解放後卻堅持不受國家撥給的部分老教育家的補貼專款。他把自己的座右銘留給晚輩們:閑過今日,更無今日;妄取一文,不值一文。言簡意賅,德風高遠,既可修身,還切時弊。

這隨便一聊,好生了得,清末民初後,枝江百裏洲上竟推出了如此眾多的中華英才,有愛國的史地學家曹廷傑,有革命巨子時象晉及其虎子有光複上海元勳張蓬生,有化學泰鬥、淸華副校長張子高,有教育大家、普通話首倡者張繼煦。尚未細說的枝江人傑還有晚清史地巨擘楊守敬、優秀弟子熊會貞;燕京大學研究生李子魁,他們共同完成的《水經注疏》是中國地理學史上的至寶。民國以後的枝江名人還有20年代法國裏昂大學博士、外交官張鴻漸,比張子高小13歲的留美博士後、化學家時昭涵;中科院學部委員、生物學家戴芳瀾;還有現代中國十大高僧之一的湖北佛協會長昌明大師等等。本來,晚清以前300年,湖北並無突出全國之大家,卻不料,荊楚江畔,文韜武略,風雲際會,後有才人。這就看出了在枝江這片農耕精熟的土地上,晚清以來廣興敉育並推行新式教育的好處。中國農民的兒子們,原本是具備大智慧的。而旦,由長江文化熏陶哺育的人物們,比起黃河流域迎風仗劍的英才豪傑,愈加聰穎靈秀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