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2 / 3)

電影是工業文明和光學進步的產物,農耕文明的發展無論怎樣成熟,都無法解釋其科學於萬一。

19470月3日下午,這是枝江縣值得紀念的日子。百裏洲方麵前來觀光的頭麵人物,也同時做好了在近日迎接莎樂美光臨本島的準備。不幸的是,亢奮中的鄉紳觀眾們卻沒有看到莎樂美以及《雪豔娘》的風姿。劇場門七貼著一則新公告:茲因發電機件於輪船上不慎損壞,需待修理,不能如期放映。候機件修理完善,重定放映日期。雲雲。翻閱枝江史料,我們沒有見到有關當時觀眾們無比失望的記載,史料就是史料。但是,我們足可以用經驗去補充想像他們那份巨大的遺憾。我們還可以想像某位鄉紳以農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持重對大夥兒說:等等吧,凶吉難料呢!

數日以後,縣黨部的新布告貼了出來:電影機件業經修理完善,茲定於明日下午七時在本會放映(兩天順延》,歡迎各界早臨。於是,警察局也再次動作起來,二度派出槍警十名到場執勤。

這一回,令各路觀眾難以容忍的是,那台說不淸倒了幾手的放映機太不遂人願,不到好看時候它不壞,停映修機的時間比電彩本身還長,把一部片子切分得支離破碎。待機器修好,觀眾鬧哄哄剛靜下來,發電機又壞。這一宵折騰,不是驢不走,就是磨不轉,加上電影本身的蒙太奇手段大夥兒首次領教,對於跳躍中的故事情節許多人連接不上,因此未能得到預期的藝術享受。

勉勉強強對付了幾場,情況愈見糟糕,大多數現眾已經徒勞往返數次,遂致怨聲四起。凡花過大洋者無不疾呼退票退款。縣黨部精心策劃的城鄉連映計劃全盤落空,少不得惱火萬分,這沙樂美距離我們的期望相差太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一樣沒撈著,於是縣黨部堅意要與莎樂美解除合同。莎樂美方麵當然不從。複放映,又失敗。縣黨部忍無可忍,幹脆翻臉,通知縣稅捐處拒付莎樂美各酬金款項,同時中斷食宿接待。一並送上措詞嚴厲的解約文件一份。這使今天的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策劃者惱羞成怒的神情,文件稱:本會前與責隊商定1在枝江各地放映有聲電影(雪豔娘》,原擬……詎知貴隊電彩機件淩亂不堪,放映中途屢次停止,擾亂社會秩序,彩響本會名譽,實非淺鮮!茲決定於本月二十三日與貴隊解除前約,並望莎樂美電影隊離開枝江境地,另圖發展……莎樂美電影隊旋即由隆重貴客淪為不受歡迎的驅逐對象,連飯都不給吃了!事態競無挽回餘地。

買賣不成,仁義也丟了。枝江曆史上的電影首映活動變成一場徒勞。合同破裂,不歡而散。很是遺憾,江中孤島百裏洲上,大大地延緩了電影首映的曆史。

從上述新聞媒體在枝江的發端看,民國時期的枝江百裏洲人,確很開放。除談到長江航道通海迎風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耕文明發達、成熟到相當程度,民間開辦的教育事業也相應發達普及起來,人才始能脫穎而出,從而推動了城鄉社會進步。民諺說,天上九頭鳥,地七湖北佬,正是講這裏凝結中國南北文明之精華,民間觀念不很閉塞,百姓不易被愚弄,是地傑人靈、人才輩出的概括總結。晚清至民初,枝江地麵上校館林立,形成了官辦書院、新式學堂、私墊、社學、義學、族學並舉的格局。查宣統二年,該縣不僅出現了多所專業技能新學堂,而且還有正規的新式小學堂達47所,學生達1879人。另有私塾115所,名氣高的墊館可招納慕名而至的學生逾百人。免費招收貧寒子弟入校學習。民初即創建了幼稚園。此外還有大姓宗族興辦的族學多達百處。在抗戰之前,江口鎮的一所小學即可招收近千名學生。居然建有標準化的一個足球場、兩個籃球場、兩個排球場、一個網球場和一個田徑場。曾在省運會上獲得跳高第三名。如此設施放在今日都是全國第一流的小學校!民國期間該縣計有普通中學、省立高級中學、職業學校、師範學校、民眾夜校多所。據民國二十三年春季統計(那時日寇尚未侵占枝江),全縣普及社會教育參學識字的民眾高達4萬至69萬之眾,占成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高得驚人。抗戰後再興教育,枝江各類小學校竟達141所,在校學生多至15762人。一一我們所熟悉的山西父老極其重視教育,卻沒有哪一個縣在那時興辦教育能達到如此完善程度。品種既全,人數還多,山陝民眾間的經濟實力怕是達不到。

教育的發達無疑是中國鄉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根本出路。晚淸以降,枝江地麵人才輩出。為篇幅計,我們僅選擇數位當時枝江才子,做簡略介紹。

一位叫曹廷傑,原是與百裏洲廂江而望的顒家店一鄉試秀才。腳懷大誌,借四兩銀元闖北京,由廩貢生考取漢譽錄,入國史館。光緒九年(化)被遠派東北考察邊疆史地。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馬背上,枝江漢子曹廷傑優心如焚,恨的是沙俄無理,屢犯大清,遼闊邊境沃土,盡在俄涎中!曹廷傑餐風宿餌,誌在報國。他從鬆花江至黑龍江口,複上溯海蘭滄,又沿江而下返伯利,從伯利溯烏蘇裏江而上,過興凱湖經紅土岩,由旱道至海參崴,坐海舟到岸杵河海口。最後回到暉春,曆盡艱辛,先後完成《東北邊防輯要》中俄邊界《古跡考》和至關重要的《西伯利東編紀要》等著作,親繪《廟爾圖》、《伯利圖》、《海蘭滄圖》、《雙城圖》、《海參崴圖》、《吉江二省與俄界交界圖》等六幅地圖,以文以圖以確鑿史料,首次係統地論證了黑龍江流域自古就是我中華領土,神聖不容侵犯。

這中間,曹廷傑還做了一件極富意義的事。明永樂年間,中國朝廷撫慰邊民,曾在黑龍江邊境兩建永寧寺,先後立碑兩通。經400餘年滄桑歲月,明寺被湮沒,石碑難尋。曹廷傑憑赤子愛國心,曆盡萬難,終於找到了古寺原址,發掘了原碑兩通。碑上用漢、蒙、藏、女真四種文字鐫刻碑文內容,乃中華領土不死的鐵證!正是這位枝江健兒,拓取碑文六套,帶回京都複命,又據此繪製出碑位細圖,備以國用。其研究成果震驚當時學術界。

果然,沙俄不僅再度侵占這一方領土,而且為掩罪、銷證、滅跡,竟把永寧寺石碑盜走藏匿於博物館密室中。絨心昭著,欲蓋彌彰。碑可藏而史有憑,前朝碑文爍古今,曹廷傑的發掘成果成為後來中國長期雄辯的證據。

曹廷傑再接再厲,上陳近代史上著名的《條陳十六事廣提出軍事強邊、經濟開發、外交阻侵、政治鞏轄、雪除國恥的全麵建議。曹先後出任邊務文案總理、吉林知府、省礦政幫辦、呼蘭木稅局總理等邊務重任。他盡職盡責,一生多次往返於京邊,終於1916年病故於再度赴邊道中。

曹廷傑被近代史學界尊為稍通吉黑掌故方麵首屈一指的史學家。而今天,每一個中華兒女漫步在吉遼黑廣闊的大地上,都不應忘記這位曆盡千辛萬苦的枝江愛國精英曹廷傑。想一想,從他的荊楚故鄉到黑龍江畔,是那麼遙遠,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曹廷傑憑著一顆赤子心,一雙鐵腳板,竟往返走了好多趟,真不容易呀。經吉林社科院整理的《曹廷傑文集》近年已由中華書局出版。

百裏洲對岸董市鎮上,有一姓時的大家族。老爺子時象晉,清貢生,民國初任湖北教育司司長,力主擴充全省學校,創建女校,修齊湖北通誌,名滿兩湖。老爺子善醫,診病拿脈,時譽五爪金龍。他的三個兒子均曾留學日本。父子四人同為辛亥革命幹將。學生張振武受其影響投身革命,任武昌起義副總司令、新政府總參謀長,為武昌首義元勳。另有學生多人做為笮命種子分赴全國推動新政。時老爺子在武昌首義中親任紅十字會會長,榮獲革命巨子稱號,後任北洋軍政府總統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