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1 / 3)

第七章 革命文化之歌

長江通暢,黃河淤塞;歐風美雨臨江早,根館重金買廣播。劉筱三舉足輕重,農棉商進退有成;莎樂美電影宜昌走俏,《雪豔娘》風姿枝江被驅。槍警十名徒站崗,艱難首映蒙太奇;辦教育九頭鳥受益久遠,出人才百裏洲首倡國音。曹廷傑力爭黑龍江國界,張蓬生攻克製造局清軍;化學界泰鬥,生物學大家,革命黨首領,地理學巨匠。早期留美博士後,中共清華副校長。風雲際會,武略文韜。

血雨腥風百裏洲,道不盡一江愁。我們在前幾章講述的人與事,布滿了刀光劍影,凝結著暴力邪仇。天下巨變,朝代更迭,在革命家、曆史學家特別是革命的曆史學家看來,革命中的城鄉自然是疾風驊雨不能平靜的。然而實際上,對於中國鄉村社會的文明進步,革命卻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中國是古遠的中國,傳統是穩固的傳統,從革命曆史的表象背後看,存在著一個漸變而漫長的過程。晚清以降,民國以來,枝江百裏洲人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演進,即是一點一滴漸變的過程。我們對文化、經濟方麵考察的興趣同樣十分濃烈。須知這浩浩長江從來都是通航大海的,沿江遍布城鎮碼頭,引進與滲透西方文明容易得多。長江兩岸繁華都市的發展,如上海、南京、武漢、宜昌直至重慶的迅速嵋起,皆得於晚清以來通商大口岸之利。反過來,都市的繁榮也必然加速沿江小城鎮與鄉村社會的發展變化。所以說長江航通大海,對大半個中國的影響無比重大。

回首古老黃河,卻完全不是這樣。黃河數次變更人海口,多是泥沙淤積灘塗廣闊,除了舉世無雙的造地功能外,好處實難言舉。更不利於海口建港通航,反而擋住了海外洋風向西向北的運動。又由於黃河內陸河道水流怪異無常,同樣不利於長距離內航的持續穩定發展。舉世聞名的壺口瀑布,固然威武雄壯聲震八方,卻不當不正卡在了大河中段,切斷了航道。古往今來的船商無不痛呼不公。每有大船過此,都需要費一番苦功,那便是黃河壺口著名的旱地行船。首先要把大船拉上瀑布東岸山西陸地,然後人牛奮力,一寸一寸地把船沿河岸向下遊挪動,從太陽出山到太陽落山,最快也須一日工夫,步步為營式地將船移過壺口地段,移過狹長陡峭的河道,在兩三裏地之外河麵寬闊處,將船慢慢地複推人河,再開始新的航程。彼旱地行船內中奇詭故事多多,這裏放下不提。

而長江浩蕩,水暢河清,流量豐沛,石岸堅挺;多國演義,戰船連營;曆代通商,資滋萬民;西風東漸,首當其衝,百年新史,昌興多情;傳統中華,洋器登臨,亦融亦克,一代江風。1928年以後,國民政府建都南京,算是政治、文化的新中心,沿江城鄉少不得沾許多光。這一章,且放下革命往事,暫不表抗日烽火,專揀出晚清以降民國時期,枝江百裏洲上下文化領域新人新事,看一看野史中的城鄉嬗變。革命不能包辦一切,這當中卻包容著文化革命。

打哪段兒說起呢?不妨先讀讀報紙聽聽廣播看看電影。這在五四運動之後的民國年間是特別時髦的玩意兒,用現在話講叫新興媒體朝陽行業。民初時百裏洲上的農漢船夫們對此從來沒有體會。殷實富戶或福氣大的,也不過間或聽聽漢劇或者地方小戲曲一一枝江楠管。這後者是一種單人行藝的說唱藝術,源出江漢平原的沔陽漁鼓。長書數日連牌,無非是俠義傳奇文臣武將,短則隨點隨唱,少不得善惡有報,公案男女。藝人麵對麵與觀眾交流,當中沒有現代社會信息量,故事老舊,耳熟能詳,所看者在於藝人的演唱功夫而已。

先於廣播電影在枝江出現的新媒體,當然是報紙。枝江縣民眾教育館在民國二十一年創辦了一份八開兩版單麵石印的(枝江民眾報》,比國民黨縣黨部1940年創辦的《枝江三日刊》還要早八年。同時期還有三青團主辦的一份報紙叫《枝江青年》。此三份主要報紙均有中共地下黨員王素同誌打人其內部。後兩張黨團報紙的經費以縣府官撥公款為主,政治性很強,亦較枯燥無趣。有意思的是江口教育館自籌資金創辦的那張《枝江民眾報》。這位館長名劉筱三,極是新潮前衛。很會經營辦報。他的名字與當地同期一個大土匪(後投誠中共)劉筱約的名字很相似,不知是何關係。這位劉筱三先生覺得辦報必辟新聞來源,便於1935年4月,在正式出報的前夕,用重金購買了枝江縣第一台收音機。

這台收音機是美國產品劉筱三買進的價格高達200塊大洋。這台隻六八燈直流收音機亮相枝江,頓時在枝江流社會引發一片讚賞聲。每天晚化,縣城名流顯貴、士紳商賈聚集在劉筱三的教育館,圍定了這部會說會唱的奇妙匣子,或收聽國共戰地新聞,或欣賞大大異別於枝江地方小戲的中外音樂,或捕捉南京、武漢、重慶等地的糧棉行情,真是大開耳界,不亦樂乎。

圍著收音機聽廣播,在不知不覺中給枝江地區的文化、經濟和農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報館劉筱三館長極富商業頭腦,早在1935年就明白了信息壟斷就是金錢的道理。他每晚11時準時抄收南京中央電台的新聞播報,撮其要者編輯於報紙頭版,再點綴些當地新聞,搶在次日上午9時見報發行。連采訪記者都省了。他緊緊抓住枝江棉農廣布、棉商眾多這一特點,常常配發各地棉花行情。既抓住了全國性的政治、軍事動態,又把握住了當地經濟主體的命脈。把一張報紙辦得頗受政要商賈等各界人士歡迎。他每期印報100多份,直送縣政府三份,而縣政府每月要給他26塊大洋用做收音機電池費,當地棉花同業公會每月付給他10塊大洋的酬金即行情信息費。兼有廣告和零售的收人。合計下來劉先生的報紙每月固定收人至少可達百十塊大洋,您說,這200塊銀元的高價收音機值不值?劉筱三本人在枝江縣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三年後,他升任縣政府掌管田賦的專員,身份又變,這才在收音機前歇了班,那張可愛的《民眾報》也就不辦了。

劉筱三等人是枝江縣第一代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工作者,並且是十分優秀的。

廣播、報紙於30年代出現在長江中遊的縣鄉,無聲電影在20年代也公開放映了。有聲電影的出現則較之晚了十幾年,還是抗戰勝利以後的事。我們在近年的《老照片》雜誌上,見到過宜昌地區軍民在街頭慶祝抗戰勝利的圖片,十分鮮亮清晰。圖中一群國民黨軍人瀟灑地乘坐在敞篷美式吉普車上,年輕而又整潔,身穿合體的美式軍服,臉上洋溢著勝利後中國軍人特有的喜悅。他們正從夾道歡慶的人群中迎麵駛來,讓人過目不忘。在如此歡慶的日子裏,宜昌市裏一位具有文化戰咯眼光的老板,投資創建了一支叫做莎樂美的電影隊,非常洋氣的名稱,加上完整的電影故事,大受宜昌市民歡迎。盡管莎樂美電影隊的放映機不過是一台二手貨,放映效果並不好,還是一連許多天都排滿了場次,致使這台老機器累得喘不過氣來。

駐紮枝江縣的國民黨縣黨部,好不容易才和莎樂美簽上約。時值縣黨部正要開工修建戰後的新機關,要搞慶賀活動,漢劇、楠管早就聽濫,再沒有比放電影更新潮牛氣的美事兒了。同時還可以為修建新機關籌募資金。這不,1947年5月底,故事片《雪豔娘》的醒目海報貼遍了枝江城鄉,以至於這一年的炎夏提前升溫。縣黨部多次向所屬各區分部下達《通知》,稱:六月三日下午,有聲電影將首次在我縣放映。本執委會放映數日後,即前往各區放映。放映順序從第一區開始,依次進行。切望各鄉鎮公所及商會予以協助,幸勿觀望延誤為要。此《通知》同時送達各鄉鎮公所及商會。

鑒於宜昌等地觀眾過分踴躍之實際,縣黨部特別通知縣警察局:本縣初映有聲電影,觀者必然居多。擬請貴局加派武裝同誌十人,自六月三日起,每9下午六時到場,維持秩序。這在警官們來說也是新鮮美差,當即發布通告,本局槍警十名將按時到場維持秩序,預警各路觀眾務必聽調勿躁。

縣黨部向各界人士發放了不少入場券。邀請人就是邀請錢,自然多多益善。百裏洲上有頭有臉人物,紛紛乘舟渡江,前往觀庫。這好奇心實是人類天性,難以抑製。上一回報館收音機亮相,鄉紳們無法摘淸小匣子中會說唱的人藏身於何處,成了長期爭論不休的焦點話題。關於廣播的結論尚未得出,竟又有電影故事粉墨登場,據說是莎樂美真人在幕布上親嘴摟抱,標題還叫《雪豔娘》,這就更加奇妙刺激,必前往親見親曆,以利於加盟前衛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