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蘇維埃失敗
熱衷農民暴動,依賴肉體殺傷,注重打擊破壞,一味攻占城邦。蘇維埃社會基礎薄弱,共產黨民眾支援日稀;江洲傳統牢固,鄉裏體製頑強。毛澤東力主節製漸進,蔣介石強調保甲忠誠。江岸處處成焦土,騾馬馱夫亦恐慌。極左引發農民仇怨,鏟共竟至爆炒心肝;土地革命流產,頭顱熱血城頭濺,中共新政失敗,先軀含恨大逃亡。
暴力革命的嚴酷鬥爭在枝江逐步升級。
後人在撰寫和追憶執政黨前期的拚殺時,總是深懷著崇敬的心情,注重鬥爭的必要性和勝利的可能性,成功者的道路總是光輝的。我們往往忽略了更深刻的曆史教訓,不願多談挫折與失敗。從吃大戶到農民暴動到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固然風起雲湧波瀾壯闊,但這一切都是整體上大革命失敗的一部分,值得沉思研討處很多很多。中共黨的一部分領導者在那一時期存在著單純依賴農民暴動的傾向,過分強調了對地主鄉紳的肉體消滅。在大無畏的精神感召下,對當時尚且強大的政府和敵對武裝的力量估計不足,招致殘酷報複。在生產關係和社會傳統秩序等多個方麵,注重破而顧不上立,農村生產力受到深度玻壞,短期內難以恢複。鳥類失去了森林,駿馬失去了牧場。紅軍有時形同淹寇。姑且引用已有提法,叫做深受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最終丟卻了剛剛建立的根據地。
枝江共產黨人也曾集中地方武裝,像紅軍那樣,攻打過大一些的城鎮,事實上,新牛的蘇維埃政權難以為戰役提供多少持續的保障,甚至自顧不暇,土地革命的政策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落實,大多數農民踉上你吃大戶一個頂倆,而正式參加革命加盟武裝鬥爭者則畢竟是少數骨十。記得某篇回憶錄講到早期土地革命,由於受地主報複同時受傳統農村強大勢力的困擾,黨的政策不可能讓農村社會馬上接受,因而新生政權的社會基礎並不堅實。另外,什麼是蘇維埃,蘇維埃是什麼?農民們弄不清。即便是飽讀詩書之人,一下子也很難整明白。對舊中國的農民們,你去跟他講。遠在德國的兩位大胡子,或稱兩位克斯(即使到現在,許多農甩仍然區別不清馬克思與恩格斯八提出了一種最好的理論,然後在兩伯利亞那邊,就是刮來寒風的北邊,有一位叫弗拉基米爾伊利奇列寧的人,又把兩位克斯的社會主義也就是共產主義的理想推進到可以率先在一國實現,並通過十月革命等武裝攻打大城市占領冬宮建立了蘇聯新國家,還有第三位大胡子名叫史達林的,領導著一個叫共產國際的組織,眼下咱們就是在人家的指揮下,要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所以也要打出一片蘇維埃來雲雲。一一廣大貧雇農是很難接受的,一頭霧水,又不好意思多問。這些成串的新名詞太難背熟,背熟了也不明白道理。蘇維埃?農民自己不好記,更不便於傳播和宣傳,說錯了還要流血,還要被殺頭,哎呀呀,先看看再說吧!這樣一來,鬥爭到一定階段,革命很容易變成少數人的事情。一到幾十年後,成功了的中共再也沒有使用過任何不便上口的執政名詞,都是無須做解釋的簡意詞語,小到互助組合作社,大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縣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直到國務院,都好聽好記。建國以來凡國務院係統的各部委辦,沒有一個是難稱難記的,總是一聽即明,這樣才朗朗上口才有權威。而蘇維埃,作為一段極其悲壯的曆史,隻是留在了黨史的教科書裏,這個詞語又常常和南方滲透了革命者鮮血的泥濘土地緊緊地連在—起。
那時候,年輕的毛澤東深入在湖南、武漢城鄉,深入在農民中間,頭腦逐漸清醒。他力倡中共要發動和依賴農民,大搞農民運動,實行廣泛的土地分配,並在1927年把自己的主張提交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討論,遭到否決。他滿懷不平對斯諾回憶道:黨還在陳獨秀的把持之下,他不顧一切地反對,還是堅持他的右傾機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政策。當時我對於黨的政策非常不滿……陳獨秀十分不同意我的見解,他不了觶農民在革命中的任務,並將當時農民的前途估計過低,因此,在大革命的危機前夜所召開的第五次大會上,不能通過一個適當的土地政策。我的意見,迅速加強土地鬥爭,竟不加以討論……
共產黨不發動農民運動,就不會最終奪取全國勝利。毛澤東,這位全中國農民協會第一任主席對此則堅信不移。他不管那一套。他說:到了一九二七年春,農民運動在湖北、江西、福建,尤其是湖南,發展成為一個驚人的軍事力量。他在湖南、湖北大力組織農民協會,組建農工革命軍,創建脫離國民黨的獨立的共產黨政權。在這一方麵,毛澤東和彭湃都是發動農民運動的頂尖高手。但是在另一方麵,毛澤東又絕不主張在運動中隨意濫殺地富豪紳,絕不主張在那時的農村社會推行激烈的破壞行動。當他在井岡山立住腳跟並建立蘇維埃政府後,第一要義就是從農村實際出發,確保生存。他對斯諾說:在這個蘇維埃,及以後幾年中,我們依據了遲緩但是有規律的發展,建立了一個民主的綱領,伴隨著一個溫和的政策。這使井岡山備受黨中央盲動主義者的譴責,他們要實施一個恐怖政策,劫掠和殺戮地主並焚燒他們的財產以摧毀他們的膽量。第一師前敵黨委會拒絕采用這種策略……我備受他們的攻擊。毛澤東所率領的第一師等軍政首腦不推行燒殺政策,是極富深意的,他和朱德首先要穩固和加強新政權,而後逐步發展壯大,他說:這種策咯與黨中央辦法相反,他們有迅速擴展的妄想……我們的政策要實現自由貿易和善待被俘的敵軍,一句話,就是民主的中庸。一在軍事上,毛澤東同樣反對冒險與盲動,主張敵進我退,敵停我擾,敵避我攻,敵退我追的遊擊戰、運動戰思想。毛澤東,這位農民兒子的存在,實在是中國共產黨天大的幸運。
還回到前頭講述的故事中。農民運動一旦不加以正確的引導,盲動與激進就變成了一種慣性。曆代農民起義的戰火莫不如此,對生產力的破壞相當劇烈。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部分共產黨地方首領在那時雖喊出口號稱打土豪分田地以發動群眾,實際是相當節製的,紅軍大部隊要長期生存,要吃要穿,不能一口氣把地主打光,一部分紅軍首領在後來的回憶錄中就談到過基本不打駐軍附近的土豪,通急了,遠襲他鄉去打別處的土豪。後來紅軍、八路軍在陝甘寧時期,並不提倡打土豪,到土改前,則以倡導減租臧息為過渡。即使到了土改運動的高潮時期,黨—再強調不許亂殺地主,反對殺人過多,不準侵犯富農利益。如需殺人時,還要求形式上要公審判決被殺地主也一定是惡簕地主。至於在鬥爭中堪層幹部手起刀落殺人過多的現象,畢竟不是上層提倡的。遙想抗戰前,共產黨的紅軍經過多次反圍剿戰役,雖間有勝利卻在最後被迫放棄南方大片區域,在流動中長征北卜,實是沉重的失敗教訓。這中間,有軍事冒險主義錯誤,一味攻打大城市,致損兵折將,亦有經濟戰略!:的極左傾向,一味打殺鄉村地主,農村生產力大受破壞而未能得到恢韃,使黨使紅軍使新生政權賴以生存的城鄉經濟環境出現危機。
允其不可忽略處在於,千年來中國農村在風調雨順的年代裏極有秩序,否則農業文明楮耕細作便不會發育得如此成熟。這個千年鄉村秩序不但難以輕易打破,而旦國民黨政權在20年代前後還下了很大的功大去加強和鞏罔鄉村秩序。閻錫山在山西就是經營模範鄉村自治的典銦。共產黨在農村的成長壯大應是極其艱難的。中國鄉裏製度研究的奠基人聞鈞天先生在1935年著成《中國保甲製度》一書,書中開宗明義講道:如何於和平中尋求統一?於統一中尋求和平?日實施保甲,可得和平,實施保甲,可以統一。間期有另一大家黃強,博引外國村製比照審視中國,推動並深化國民黨的保甲運動。1944年有江士傑先生出專著,大談從曆史到現實鄉裏製度之必需,並從財政稅收等經濟管理的視角維護既有的鄉村製度。1948年有吳晗先生推出力著,論述鄉村紳士及保長這一階層在古今農村有著相當大的作用,專題研究鄉村組織中的領袖角色。一一可以設想,倘若早期共產黨人在鄉村黨建之初,一上來就儼然以貧雇農代表名義,先殺他幾個地主鄉紳,祭一祭共產黨的刀,多數貧雇農怕是不敢接受的。也許更多的農民會認為此舉與打家劫舍的土匪很相似。至少在枝江,最早的共產黨人陳德華與段德昌沒有這樣做。他們首先的攻擊目標是國民政府的關稅厘金局,也許這樣更有利於團結傳統秩序中的長江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