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百裏洲原是個被江河切成塊的洲灘,有99小洲之說。隻因沃土豐饒,太誘惑官民,故屢建城郭,又因江流肆意,城基展建屢潰。至明初,大洲小洲漸漸淤連成巨洲。這時有一位叫龔春台的人,他首倡洲民開始了築堤永固的壯舉,最終把百裏洲的曆史物化成一個滄海喿田的整體。龔春台就是百裏洲人萬代景仰的先爺。
此後,長江主航道從洲之南改道洲之北,尤在清道光年間之後,逐漸趨於常態至今。孤島雙江怒,往來無綱常。明初以降,洲堤時危時潰,洲土乍豐又廢。細察史書便知,淸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十四年(1675年),百裏洲三度大水撕堤,潸決如海,人畜漂沒,地廢民流。堤防太弱了,就不能生存。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百裏洲上,第二次出現了一位龔春台式的英雄名叫路飛霄,他淚呈縣衙,訴再修大堤。經百般周折後,縣令準複。而這位縣令批是批了,卻批下來一個自費修堤。路飛霄雖出身寒士,卻立大誓稱:大堤三年不修複,願以身殉堤!為喚醒洲民造福子孫,他曆三載不更衣,三載不剃頭,三載不會友,三載不歸家,率全洲西姓日夜修堤,完成土石方15萬立方米,於康熙閃十六年,巍巍長堤江中立,百裏洲提防大功告成。一這在當時已屬巨大工程。
不幸的是,洲堤既竣,滿清總督卻再不想以洲堤為負擔,故頒發條例,令百裏洲自修自衛,毋侯官佑造冊報部之渝。這一個自修自衛,把個百裏洲大堤定成了民修民管的民堤。
經民國戰亂,日寇橫行,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代初,由國家水利決策機構主持,將裏洲劃為荊江分洪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在1954年的大洪水來臨之際,炸堤分洪,以解江漢平原之危。1998年夏日洪荒我們采訪時節,也就是世紀之交的年代,百裏洲大提仍未列在國家確保的官堤計劃之內。還是民堤自理,負重沉沉。
百裏洲屬枝江縣。曆史上歸屬過荊州府,也歸屑過宜昌府。現屬宜昌。
1900年7月26日下午,一位名叫章太炎的青年學者顯得很焦躁不安。他奔赴上海滬西一個叫張園的地方去參加聚會,參與組織中國議會的活動。他激奮地講演,反對滿清帝國的種種主張。驚世駭俗的是,他舉起利刃,抓過自己腦後的長辮子,刷地一聲響處,中國第一根斷掉的長辮瞬間落地。這也許是一個標誌性的時刻。斯時,他甩掉了滿清的馬褂,赤臂而呼,決斷而為。匆促間無衣可換,他當場就穿起了朋友遞過的一套西服。這也許又是一個象征性的更換。史載章太炎會執友以歐羅巴衣笠至,乃急斷發易服,說的就是此事。1年後,以百裏洲下遊不遠處的武昌為先導,爆發了辛亥革命,中國人告別古老帝國,千萬條長辮紛紛落地,開始了中華民國以及後來共和國的漫漫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