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
城鎮居民都擁了過來,一些老人家早早坐到較高的台階上,小孩子們在場子周圍跑來跑去。塔城精彩的夜晚開始了。
一陣鼓樂,身著藏袍、腰係纓穗、手持犛牛尾的男演員們首先上場,舞步變幻多端,節奏舒緩有序。女舞者隨後敲著長柄鼓,服裝鮮豔,舞步輕盈,姿態飄逸,緩緩上場。有的舞邊唱邊跳,有的舞隻跳不唱,舞段甚多,讓人眼花繚亂。後來小鎮居民都融入到舞者當中,就像大型集體舞一樣,舞姿嫻熟,氣氛熱烈。老記們也紛紛跳將進去,模仿著各種舞姿,居然也有模有樣,樂不可支。
一位年輕的納西族女子說,小鎮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歲幼童,都能跳熱巴舞。場邊那些隻看不跳的老人家,年輕時個個都是跳熱巴的好手哩。現在每天飯後,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聚到一起,跳跳熱巴,鬆鬆筋骨,然後才肯回家睡覺。
熱巴舞為何在迪慶如此流行,且經久不衰?黎正明說:“在一個高寒且多民族地區,跳熱巴舞也許或者說就是一種和諧共處、快樂祥和的生存方式。”……
第二天,他們去屬都湖,意為牧場湖。
坐上景區旅遊車,由一個白裏透紅的藏族小姑娘做導遊。車子漸入佳境。目力所及之處,時而草甸,時而流水,時而瀑布,時而森林,時而花海。
它周圍青山鬱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水像一麵天界的鏡子,清澈、寧靜、深邃、悠遠。湖中心長著一大片碧綠細膩的水草,給湖水增添了不少春的氣息。當地人說,這裏秋天最美。因為水草變成金黃色後,湖麵上就像漂浮著一座金燦燦的小島,而水麵上的山更是層林盡染,把自己不折不扣地倒映於水中,湖水就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典雅華麗如宮殿、明淨秀美如處子。行駛的路上,導遊說,由於高海拔的原因,這裏過去人跡罕至,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才發現茫茫林海中隱蔽著一個自然村落,他們過著真正的桃源生活,村民們直到現在也不肯下山,仍保持著原始的生存方式。果然還存在著這樣詩情畫意、真實自我的人群?但願他們的桃源情結能抵住外界的誘惑,但願他們永遠不去關注今夕是何年,但願他們能為人類保留一塊心靈的淨土。
碧塔海藏語意思為幽靜的湖,也是一個四麵環山、被原始森林擁抱的高山湖泊,景區最高處海拔4150多米。因為它實在太美了,美到容易讓人產生虛無縹緲的幻覺,所以,我們隻透過樹的縫隙,遠遠看上一眼,隻一眼,便滿意而歸。
很久以前一位叫劉曼卿的女士這樣描寫迪慶:“……廣袤無垠,風清月朗,連天芳草,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
經曆了雪山的神秘、金沙江的雄渾、虎跳峽的激昂、納帕草原的沉靜、屬都湖和碧塔海的美麗,再徜徉於無邊無際的杜鵑花海,黃昏時分走進藏民村落,喝飄香的酥油茶,聽悠揚的牧歌,看犛牛從身邊慢慢走過,感受寺廟的安詳與寧靜,這一切的一切,與劉曼卿女士的感覺別無二致,甚至更真實,更誘惑,更陶醉,更眷戀。
迪慶真是個得天獨厚之地,所到之處,無不充盈著原始姿態的靜寂和浩茫,天人合一的莊嚴與神聖。它的美,不僅僅體現在藍天、白雲、雪峰、森林、草原、幽穀、湖泊的自然靈韻中,更有寺廟、木楞房、犛牛、牧歌和五彩斑斕的唐卡、雕塑、壁畫、服飾等藏文化的精神因素。因此,迪慶獨樹一幟。
中國的桃花源、世界的香格裏拉,似乎就在迪慶,也就在他們的心中。
一路上,項從德他們談起了不可理解的歐逸天,談起了社會種種耐人尋味的現象,談起香格裏拉的美麗風光,更談到了未來社會之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人類宜居終極追求目標。
項從德從雲南返回去時,好像兩手空空,一無所獲;又好像充實飽滿,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