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救災課(上) 3(2 / 3)

“什麼問題?”白蕊笑問。

白父拿出雜誌,讓項老師看。他絲毫沒有倦意,拿出一年的高考題,發起了牢騷。

“你看,項老師——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一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題中之題是這樣的:

“我欲乘風歸去,有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是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一段,這位(a)“思飄雲物外”的詩人,(b)早在宋代就曉得月中宮殿比大地寒冷,這真是了不起的事。現代科學表麵,當平原上酷暑四十度時,珠穆朗瑪峰的氣溫卻低至攝氏零下幾十度。在長空中(c)的人造衛星,其背陽麵的氣溫低到攝氏零下幾十度,果然是“高處不勝寒”!

要求考生讀這段文字後判斷:“(a)(b)(c)中應該填入的詞最適當的一組是:A通曉竟然漫遊,B擅長果然暢遊,C擅長居然遨遊,D善於竟然遨遊。”

結果正確答案是“C”。

“項老師,你說,這樣的語文試題是考人,還是整人?!我認為任何一個入學前的正常兒童都是語言的天才,他們有著不可估量的母語天賦;生活中到處都是活生生的言語現象和言語材料,每個孩子對語言都有天然的強烈興趣。為什麼現在很多學生不想說、不想讀也不想寫呢?我認為這個現象是‘果’,不是‘因’,是我們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結出的惡果。長期不讓他們說自己想說的,讀自己想讀的,寫自己想寫的,他們自然就不想說、想讀、想寫了。”

項從德插話說:“一姓韓青年作家遇到這樣的問題——

一次他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裏麵是一張讀者學校的語文試卷,試卷裏有他一篇文章的一個章節,文章的題目叫《求醫》,然後有八個選擇題。韓作家很細心地完成了考卷,結果隻做對了三個選擇題,最荒謬的是,他居然選擇錯了畫線句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韓作家將此事寫進了《通稿》中抨擊現行語文教學:“建議以後的作文評分取消優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太遠’,‘參考大綱’,‘逆我者亡’四種得了。偏題的意思就是說,你不應該這麼想。說穿了就是,你跟我想的不一樣,你這篇就不是好作文。”

大北中文係教授錢之群先生曾經對前幾年的語文高考試題作過評價,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我讀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題目要求就費了極大的勁,有的至今也沒有弄得太清楚。這兩大部分、六大項、三十五小題、十大頁,據說有一萬二千字的標準化的考題,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維強行納入某一種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剛性的模式中,進而控製我的心靈: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懼與痛苦之中。”

這時,坐在一旁一直靜聽的黎老師也插話了:“這不是選拔人才,而是扼殺人才!”

他接著說:“格倫多曼說: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遊戲,所有的孩子生來就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時非常艱難和討厭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真正地遇到這個麻煩,並且終其一生,他都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遊戲。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字,我們叫他們天才。

“文學搞成了解剖學,在這種純技術化的應試訓練中,學生自然失去了對真正的美文的判斷和欣賞能力,這很可悲。”

“一父親告訴媒體,錄入初中語文教材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優秀的文章,他每次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都會感動不已,但兒子告訴他,他們班的同學在語文課上學習到《背影》這一課時卻絲毫沒有觸動,不但沒有感受到那是偉大的父愛,反而還嘻嘻哈哈地對文中主人公跨過鐵路的行為進行‘熱烈討論’,認為那是違反交通規則,不值得提倡!麵對學生學習名家美文的種種‘另類’體會,老師啼笑皆非。語文教育的現狀極不令人滿意。高校教師反映,學生入學時有些分數很高。但實際讀、寫、聽、說能力低,書麵表達能力尤其低,研究生不會寫文章已經比較普遍。教師反映,現在中、小學生語文水平令人擔憂,視野狹窄,積累很少。學生中常常能聽到,語文是‘怪’學科,莫測高深,碰到閱讀中的選擇題,完全是憑著感覺連猜帶蒙,是對還是錯,完全沒有把握。”白蕊的同學小段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白父說:“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一步步進入怪圈:照理應該是教什麼,考什麼,現在本末倒置,變成考什麼,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抽去了具體的語言環境,完全不承認生活的真實,拎出個句子硬要選擇,學生當然無所適從。”他指出現在語文教學中的四大弊病:第一,對語文學科的性質認識不清楚;第二,煩瑣哲學在語文教學中泛濫;第三,嚴重地脫離實際;第四,語文教學中形而上學盛行。

項從德說——

事實上,中國現在的語文教學較之以曆史,是一種退步。朱自清先生在回憶起春暉中學的任教生涯時這樣說:這裏的教師與學生,也沒有什麼界限。在一般學校裏,師生之間往往隔開一無形界限,這是最足減少教育效力的事!學生對於教師,“敬鬼神而遠之”;教師對於學生,爾為爾,我為我,休戚相關,理亂不聞!這樣兩橛的形式,如何說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說得到“造成健全人格”?這裏的師生卻沒有這樣情形。無論何時,都可自由說話;一切事物,常常通力合作。校裏隻有協治會而沒有自治會。感情既無隔閡,事務自然都開誠布公,無所用其躲閃。學生因無須矯情飾偽,故甚活潑有意思。又因能順全天性,不遭壓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較純正。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現在則是:師者,一群技術工人爭達標也。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愛學習和會學習。但在高考指揮棒下,語文教師想不功利也難。

山東青島市一位高中語文老師王釗澤就嫌語文統編教材“課文沒幾篇有人文價值的”,而有的“簡直就是在說謊”!

從那時起,他就開始自編教材給學生授課。他自己150萬字的高中語文教材後由正式出版社出版。王釗澤很不滿意,要求把“決勝高考”四個字去掉:“決勝高考,太狹隘了”!他反對把高考當做學習的唯一目標,認為“高考不過是雕蟲小技”。他教的學生高考語文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很多學生視他為“最難忘的老師和最知心的朋友”,甚至有學生說“跟王老師的一年改變了我的一生”。但從他教十八年換了四所公辦學校,在最後一所公辦學校組織的考核中因得票太低險些下崗,最後被領導“出於保護”降格使用。王釗澤的學生、《島青早報》記者劉智承回憶說,高三時,王老師曾有兩個晚上的時間給他們講弗洛伊德:“你們如果要問我,高考考不考這方麵內容?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不會考。你們如果要問我有沒有用,我可以告訴你們,現在沒用,將來可能會有用。”

王釗澤的《新語文》拿在手上有種沉甸甸的感覺。打開來看,有相當多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魯迅、茅盾、巴金、海明威、羅素、加繆、卡夫卡等現代中外大家也都一一在座,許多當代作家、詩人的作品也都能從中找到,像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池莉的《煩惱人生》、梁小斌的《中國,我把你的鑰匙掉了》、食指的《相信未來》、北島的《雨夜》等。此外,還有往屆學生的優秀作文,甚至還有崔健的搖滾歌詞《一無所有》和《一塊紅布》——“因為學生喜歡”。

“學生需要有生命的文章,需要高品位的文章,需要有情趣的文章。”王釗澤說,“有報道說我是挑戰現行教材,其實我沒有挑戰它的意思,我隻是讓它成為我的教材中的一部分。統編教材二十多篇課文,很多學生拿到新書一個星期就翻完了,卻要用一個學期來學,不是很可笑嗎?”王釗澤上課不拘一格。他帶學生去嶗山風景區的水庫上過課,暴風雨來臨時他招呼學生站到窗戶邊看烏雲怎麼樣翻滾,“看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有沒有胡說。”2000年7月,王釗澤供職的最後一所公辦學校實行競爭上崗,由老師之間互相投票,王釗澤得票很低。雖仍然擔任高三的語文教師,但降格使用,每月扣獎金20元。“為了人的尊嚴”,王釗澤憤然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