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救災課(上) 1(2 / 3)

內心柔弱者,流露出來的是高貴柔和的氣息,這種柔和的氣息,才能把精神能量滲透到孩子的心靈深處。醫學院臨床專業的課上,教授們經常會問一個問題:用酒精消毒的時候,什麼濃度為好?一般人認為,當然是越高越好。其實,太高的濃度酒精,會使細菌的外壁在極短的時間內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後續的酒精就再也滲不進去了,細菌在堡壘後麵依然存活。最有效的濃度,是把酒精的濃度調的柔和些,滲透進去,效果才好。

很多家長和教師,唯恐在孩子麵前不能立威,習慣於高高在上,習慣於無所不知,麵對孩子犯下的錯誤往往疾言厲色,仿佛全天下的真理都掌握在手。這樣的教育者,是讓孩子害怕的,而絕不是讓孩子親近的;讓孩子厭煩,而絕不讓孩子信任;讓孩子關閉內心,而不是感知到你的愛和鼓勵。這樣的教育者,無論多麼辛苦,有著多麼樸素或者偉大的動機,都在從事失敗和錯誤的教育。

柔和的氣息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麵龐柔和了,就更能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我們的身體柔和了,就更準確地表明了人與平等的信念。

在項從德認為,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種根本性的教育素養,堪稱教育的第一素質。

無數事實證明,隻要讓孩子感應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會讓你太失望。

一教育家說:“猿猴變成人需要幾千年的時間,人變成動物隻是一夜之間。”現在地球變暖了,人心卻變冷了,這是多麼可怕的情況,這也給當下的教育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根本性問題。

有一位父親問兒子:“你的記憶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斷是什麼?”

兒子毫不遲疑地說:“是那個晚上,我參加完童子軍聚會,你來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車幫我捉螢火蟲。”

事情如此普通,這位父親已經不大記得了,卻成為兒子最美好的回憶。當時兒子知道父親很繁忙,滿以為不會停車的。這是父子在一起的美妙的晚上,父親的行為是在對兒子說:“我愛你,我在意你,為了你我願意做更多事情。”

教育應該是一種心與心的感應,讓孩子在心靈上得到溫暖,在心靈碰撞和感動中獲得成長。

在項從德麵前,炎夏的帳篷裏擠滿了50來名學生,悶熱得令人快要窒息,幾乎像洗桑拿。項從德從沒在這樣特殊的環境裏教書。他分別給三至八年級共六個班的學生上了多堂作文課。黑板很小,並且放在前排學生的桌子上,為了給後麵的同學看清楚他在黑板上寫了什麼,項從德隻好用左手把小黑板托著,右手寫字……一次因手太酸太麻了,小黑板掉在了地上,引起了孩子們的哄堂大笑。這笑聲給項從德帶來了溫暖。

古人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項從德攜帶著愛心在思索,琢磨著對這些特殊的學生作文的教學方法,要撫慰這些受傷的心靈。走情感路線,因勢利導。不僅要有功力,更要有心力,有的時候為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還要“搞點怪”,適應孩子們嬉戲心理。要摸清孩子心路曆程,少強製,多互動。

項從德一遍遍地提醒著自己,並使出了自己的招數……

項從德的第一招是:“故事勵誌法”。

在項從德教的孩子們中,不少家長和兄弟姐妹遇難了。開始見到孩子們,他似乎都有一種刺疼的感覺,但孩子們卻比他想象的堅強。每當他注視著那些可愛的笑臉、純淨的眼神,都給了他很大的鼓舞。盡管如此,他還發現了一部分孩子仍有呆滯的眼神,要讓這些經曆了這麼大災難的孩子真正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重新振作精神,樹立生活信心還要有一個過程。為此,他采用“故事勵誌法”,通過一個個寓意深刻且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故事,啟迪他們的思維,讓他們領悟到在災難麵前要振作精神、學會堅強。在講課中,他把感情裝進去,把英雄主義裝進去。

項從德給向孩子們講述了一個“怪鳥”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山民偶然從路邊帶回一隻“怪鳥”,把它和家雞一起飼養。“怪鳥”長大了,山民才知道這是隻鷹。山民想把老鷹放回山中林子,但鷹過慣了不愁食物的生活,不願意離開山民家而覓食高飛,總是返回到山民家中。鄰居出了一個主意:把它送到遠遠的,在高高的懸崖上把它扔下去。山民便把它帶到很遠很高的山崖上,舉起老鷹像丟石頭一樣丟了下去……老鷹就像石頭一樣,從高高的懸崖上急速地落下去,就在即將落到崖底的岩石上就要粉身碎骨時,說時遲,那時快,那鷹拚命地張開翅膀,慢慢地飛了起來,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最後翱翔在高空中……

項從德講完這個故事後,看到孩子們坐在位子上,思考著,思考著。隨後,他們一個個拿出了紙和筆,開始把自己的所聞、所思寫在了紙上。

奇跡出現了,孩子們在作文中寫出了這麼一些話——

“地震,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懸崖,我們墜入其中,但是我們努力拍著翅膀重新飛起。”

“危險的懸崖‘逼’使它告別了舒適的生活,開始了艱辛的獨立生活。從前,舒適的生活幾乎讓它退化了生存的本能,失去了自由飛翔與尋找食物的本領,而後來的獨立生活讓它搏擊長空,自由飛翔。鷹是如此,我們少年朋友何嚐不應在這個故事中得到啟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