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救災課(上) 1(1 / 3)

第四章 救災課(上) 1

項從德正式開始上課了。

為了更好地融入孩子們的心靈,項從德認真備了課。學習借鑒其他地方好的經驗。他通過多天來的觀察體驗,深深懂得,孩子是這次大地震遭受傷痛最大的群體。很多孩子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孩子成為孤兒,很多孩子傷殘在身,更有很多孩子不得不開始已被改變的生活……

項從德找出一篇《彙文報》的報道。安康家園安置了一批孤兒。一年前,500多名來自西川災區的孩子被送到東山照日安康家園,這裏,經過一年的悉心照顧,大部分孩子均已露出久違的笑臉,安康家園裏隨處可見他們嬉戲的身影。不過,在快樂的背後,他們對親人和故鄉的思念卻從未停止……一個名叫做王茗未的女孩給同學們做的演講,其中有一段:“媽媽,我知道您在天堂裏有許多擔心,擔心我挨凍、挨餓,不用功學習……請放心吧,我親愛的媽媽。在這裏,我生活的很好,有許多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陪伴著我……媽媽,願天使替我愛你……”台下,大家和孩子們聽了都為之動容。

占地50畝的安康家園,是2008年5月經婦聯兒童基金會倡議建立的。徐新建是這522個孩子的大家長。據他介紹,安康家園采取的是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每套住宅都是一個獨立家庭,而非集體宿舍。每個家庭配有一名安康阿姨,負責照顧4到6名孩子,其中一些年齡較大的男生則由安康哥哥照顧。川菜廚師們常駐在這裏,給孩子們做可口的飯菜。大家長徐新建對記者說:“目前來看,這種家庭式集中收養模式對於孩子的心理恢複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若非投入太大,籌劃到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成為今後建立孤兒院的發展方向。”

據徐新建介紹,有11%左右的孩子剛來時存在嚴重心理問題,有的甚至有自殺傾向。受地震刺激,他們不敢住進樓房,晚上不敢睡覺,或者做噩夢,一停電就嚇得尖叫,有黑暗恐懼症。

為此,安康家園特別邀請來兩組心理輔導隊伍,一組針對患有創傷後應急障礙(PTSD)的孩子;一組提供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治療,疏導不良情緒。由於及時受到照顧,目前震後孤兒大多恢複得很好。家長們高興地看到:音樂能夠安撫孩子們的傷痛,而畫筆則能描繪出孩子們的心聲。項從德參考了以上做法,根據自己教書的特點,把重點放在作文輔導上麵。

他走進臨時當做教室的帳篷,站在講台之上,深情地望了望自己的學生,想了很多……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通常會用四個字來回答——心靈感應。

這裏所說的心靈感應絕非那些術士的通靈術,而是指兩顆心靈之間的高度默契。甲骨文中的“教”,右邊的“文”中有一個“心”字,現在的漢字經過幾次重要的演化後,那個“心”看不見了。從本質上說,教育就是“以心靈感應心靈”的過程。

其實,對教育本質的解釋有很多的說法,隻是角度不同而已。人們之所以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心靈之間的感應,是從東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角度進行闡發的。相對於西方文化的分析、邏輯、抽象,東方文化則側重模糊、概括、覺悟,不論東西文化的區別,僅對“人本身的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進行思考的時候,似乎又都是統一的,並沒有根本的差別,性質相同,表現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人的價值源於天,來自於宇宙這個生生不息的總係統,人的生命意義也就在於認識、順應以至推動這一進化的過程。而心是人類經過千萬年進化後唯一能與宇宙溝通的器官,故而“人因心而知天”。廣義上說,人的感覺、思維、言語、行為,都是在“為天地立心(北宋哲學家張載語)”。

相對於教育回歸心靈深處的真諦,《現代漢語詞典》中,“教育”被解釋為“把知識或者技能傳給人”,亦即“傳道、授業、解惑”的白話文解釋,這種解釋是蒼白的。教育之道,道在心靈,而不是被動的知識傳遞和技能訓練。

過去的教育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體,以知識為中心人為設計教育的內容與形式,隻是把孩子當做知識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識的主宰者。因此,孩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對象,孩子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消極的地位。毫不客氣地說,如果他們的心靈沒有被教育者感應到,一切的教育是沒有用的,教育本真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要孩子的心靈樂於依靠,教育者應有一個美德,那就是——讓自己變得柔弱起來。因為隻有自己的內心變得柔弱了,才能縮小孩子的心靈與你的心靈之間的距離,才能把話說到孩子的心裏去。

為什麼是柔弱,而不是溫柔?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渾身是軟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著的時候,非常細膩,死了才幹枯,所以說,堅硬的東西往往是死了的東西,活著的,反而是柔軟的東西。

對於教育者本身來說,柔弱有兩層意思:一是柔軟。即放下自己,使自己內心變得柔軟,讓孩子的心靈願意靠近;二是示弱。內心強硬者,必然使孩子敬而遠之。哪怕你是事業上的強者,在孩子麵前不能立即變柔軟,也要示弱。所有教育者,都應當具有像水一樣柔弱的品德,柔弱,“莫之能勝也”,柔弱比強硬更讓人願意依靠,更讓孩子願意傾聽,願意對你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