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誌願者 4
項從德和王冰雅聽了劉誌珍的話,心中暗暗喜歡。如果孩子們憑著自己的生命的頑強而經受住了災難的考驗,會在成長的道路上邁開一大步。
地震之後,學校的校舍毀掉大半,剩餘的也成了危房。在這所學校讀書的程勇,一邊懷念著走掉的同桌好友,一邊更勤奮地學習,好像要代替同桌把兩個人的作業都做好似的。他幾乎利用每個星期天學習,隻放假時,才能回家看一看。原本,這個十來歲的小男孩兒很調皮,在班上是“讓老師頭疼的人”。但現在,他性格沉靜了許多。上學期末,他的總分已經進步到班上第二名。學校特意給程勇發了2000元獎學金,他原封不動地上交給父母。劉誌珍告訴兒子,可以用這筆錢去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那我還是把錢存起來吧,以後上大學用。”程勇回答母親。
聽了小兒子懂事的話,這個原本悲傷的女人,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她把那些好心人的電話都存在了手機裏,逢年過節,主動發短信問候。“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她時常這麼問自己。
公公遇難後,劉誌珍一手操辦了老人的喪事。周圍的鄰居說,“村上十幾年來沒見過這麼風光的葬禮。”可看著丈夫一天天消沉下去,她心裏“像刀紮似的”。
劉宏葆上門決定滿足程祥林夫婦的心願,修一條通往深山的路。過後,有記者問劉誌珍:“家裏這麼困難,你怎麼不和我們領導要房子、要錢?修路這樣的大事,幹你們麼子事啊?”也有相熟的鄰居笑話她“豬腦殼,進水嘍”。
“以前我有兩個兒子都不怕,現在隻有一個了,我還怕什麼?”劉誌珍回答:“修路是我公公生前的願望,我要幫他完成。”
當然,劉誌珍心底也還有一個願望:每次下山,她都繞著去鎮子上,看看正在加緊建設的新校舍新操場。雖然“看不明白建築的學問”,但她希望兄弟省市的援建隊能把這個學校“修得牢靠些”。
“以後,老二就要在這裏讀中學了。”望著山坡下的熱火朝天的工地,她努力地擠出一絲笑容:“到時候,我就能告訴他,要是再遇上地震,你就不用往外跑了,待著別動。這個教室很安全。”
程家的屋後,是程磊的墳墓。這座用石頭壘起的小小的墳塋上,竟已經爬滿了茂密的野草。墳前還有不少供品,許多天來,陸陸續續地有不少來訪者,在這兒祭奠過這個被父親從遙遠的學校背回家的17歲的男孩。
項從德和王冰雅也紮束了兩把燦爛開放的野花,默默地放在墳頭。
程祥林提議到坡下工地上瞧瞧,項從德和王冰雅高興地同意了。這時天色已晚,小程勇點燃了鬆果子燈,帶他們去。夜色慢慢籠罩了佛緣路工地,已經是晚上7時多了,修路的人們不得不收工。他們帶著疲倦的身軀,大聲討論著明日的工作,沿著山路各自回家。小山村又逐漸恢複了往日的沉寂。這一天,修路隊並沒有完成預定的計劃。水泥路麵隻鋪了短短的十多米,按照之前每天40米、40天完成的計劃,顯然差距不小,但程祥林依舊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