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誌願者 3(2 / 2)

這天,程家夫妻也早早起來了。他們在家門口擺了一張供桌,放了一些供品和黃色菊花,祭奠老父親和大兒子。劉宏葆一行中午左右來到程家時,祭奠已經結束了。夫妻倆把菊花抖碎了撒在地上,家門口一地的黃色花瓣,星星點點。

前一天,村幹部向他們打招呼說劉宏葆要來的事。夫妻倆特意為工作組備了一桌飯菜——臘肉、豆花、土雞蛋,擺滿了整張桌子。但劉宏葆說自己“一口都吃不下”。他直截了當問程祥林和劉誌珍: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

程祥林和劉誌珍也沒商量,齊齊回答:“老父親一輩子叼念的事就是想為村裏修一條水泥路。”劉宏葆一口應允:“好,我們集全部力量,為連山村修一條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他們說幹就幹,測量、觀察水情,資金和物質在最短的時間內籌備到位,已經在山穀間轟轟烈烈地動工了。這條路的名字,程祥林取為“佛緣路”。祖祖輩輩盼望的事,竟是千裏外的同胞來修建,不是佛緣是什麼?

項從德和王冰雅終於到了程勇家。他倆的任務就是使整個家庭開朗活潑起來,才能使小程勇在一個正常的環境裏生活和學習。他們來得非常及時。因為那些天,程勇的父親程林祥幾乎吃不下、睡不著。大兒子死後,他有很長時間沒怎麼出去做活兒,才剛剛忙起來,卻又因為自己的疏忽,送掉了父親的命。他一夜夜躺在床上流淚,他妻子劉誌珍甚至一度擔心丈夫會瘋掉。

妻子非常理解丈夫的自責。在大兒子程磊死後,劉誌珍也總覺得是自己把兒子害死的。

程磊初三畢業那年,差了幾分,沒考上縣裏最好的重點高中。本來花上4000元,就可以上那所學校,但程磊當時在班上談了個女朋友。為了把這兩個早戀的孩子分開,劉誌珍堅持讓兒子上了小鎮的這所普通中學。幾個月前,在清理程磊的遺物時,劉誌珍意外地發現了兒子初三時寫的一篇作文,是兒子寫給她的,題目是《成長的路上,她牽著我的手》。雖然那些用藍色鋼筆墨水寫成的字跡,已經略微有些褪色,但每一個字,劉誌珍都記在了心裏。

在作文的結尾,兒子這樣寫道:“……在我成長的路上,她總是牽著我的手,帶著我越過一道道高坎,翻過一座座大山,她從不放開,也從不厭煩。她,就是我的媽媽。”

可現在,這個母親卻不能確定兒子的靈魂是否已經回家。程磊死後,劉誌珍許多次地夢見兒子,可他幾乎沒有在家裏出現過。

隻有一次例外。老屋雖然倒塌了,但兩扇大門還是好的,門上的門神畫像舊了,劉誌珍把它揭了下來。當天晚上,她就夢到程磊從外頭回來了,坐在堂屋的飯桌前,說自己要吃炒黃瓜。可吃完後,他放下飯碗,轉身出門,就再也沒有回來。是不是把門神畫揭了使兒子認不出老家了呢?

“我總擔心他回不了家。”回憶起這個夢,她揉揉被紙灰迷住的眼睛,低聲說道:“等路修好了,他來來回回的,也好走多了。”

山林裏一片寂靜,回應她的,是微微抖動的燭火,與紙錢燃盡後冒起的一縷青煙。墳邊有一大片不知名的黃色野花,它們隻在春天開放。

自從兒子死在倒塌的校舍裏,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母親每天都躺在床上不起來。她一度想到過自殺,可死在哪兒呢?如果死在家裏,就成了全家人的負擔,可如果不死在家裏,“又怎麼能和兒子在一起呢”?

媒體報道了這對夫妻背兒子遺體回家的故事後,許多的好心人,紛紛捐錢捐物,安慰這對夫妻。一個來自廣東的熊姓企業家,還專門來了趟程家,承擔起他們二兒子程勇從初中到大學的所有費用。

項從德說:“你們看,大家都關心你們一家。你們還有程勇這個孩子呀,一定要把孩子的成才放在心上。使他能茁壯成長。”程祥林和劉誌珍齊聲說:“是啊,自從大地震以來,程勇好像變了一個人。”小程勇聽到這話,頑皮地朝大人們伸了伸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