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誌願者 2
隨著救援的進展,災區各中小學先後恢複正常教學。一部分在地震中受傷的孩子從各個醫療點陸續回到學校,校園中漸漸有了生氣和歡聲笑語。
然而,眼前的世界已經麵目全非,傷痛過後的失落使孩子們焦慮、分神。親人們的遇難,使他們覺得沒有人在意他們。
白天時,孩子們上文化課,所有的情緒都被隱藏起來。而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很多情緒就會翻湧出來。晚自習時,間斷著有一些老師帶學生到項從德和王冰雅等誌願者們的住處來。他們都是在上課時突然痛哭起來,沒法進入學習的。項從德和王冰雅努力撫慰著他們,盡量使他們的情緒歸於正常。
項從德根據自己成長的經曆認為,地震後心理問題的致命傷,是“有”和“沒有”的區別。“有”的時候,無論你愛還是不愛,總有機會可以彌補,但“沒有”就是真的沒有了。他在自己的工作日記中寫道:“年少的心太柔軟,經不起風、經不起浪,年少的心太脆弱,經不起生離、經不起死別;若能回到昨天,若能重新開始,我願意用盡我的全部認真愛你……”
他在另一篇日記中寫道:“有一天,家園遇到了地震,當你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再也見不到爸爸、媽媽,失去了原來的家園,你還沒有來得及為不聽父母的話而說一聲抱歉,就發現他們都沒有了。自己已是孑然一身,這是種愛的機會的喪失。更嚴重的是之後,你的生活、前途、成績不再有人關注,也不再有誰那麼牽掛你,你做什麼都無所謂了。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加以特別的關照,鼓勵他們上進的信心。發現他們每一個小小的亮點,使他們覺得還有許多人關心他們,需要他們。”
然而,現實中,要將陽光灑進他們的心靈深處非常不容易。這些孩子們經常偷跑到鎮上去,徹夜上網,讓遊戲的刺激來治療疼痛、麻痹疼痛,現實世界讓他們打不起精神。
項從德於是體會到,不能光是說教,而要充當一個“陪伴者”的角色。
對於失去親人的孩子們,首先要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孤單。
作為一個女性,王冰雅顯然更適合於做這項工作。她隻用兩個字來形容她的工作,就是“陪伴”。她在這裏,漸漸成為一個默默的陪伴者與同行者。因為,心理學技巧和條條框框在這裏都顯得那麼蒼白。對於失去親人的孩子們,首先要使他們覺得自己不孤獨,他們大部分人迫切需要和別人建立明確的關係,這種關係代表了新生和希望。
有一次,項從德和王冰雅讓孩子們互相在背後貼一張紙,讓他們在別人的背上寫這個人的優點,許多孩子最後看到自己背後的紙,會讀上好幾遍,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在別人眼裏有這麼多優點。自信,就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孩子們說,隻要項老師和王老師在這裏,即使不和他們說話,也會很安心。
王冰雅說,這樣默默的陪伴,能傳達一種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