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誌願者 1(1 / 2)

第三章 誌願者 1

第二次進川的時候,項從德做了一名正式的誌願者。

其實,誌願者也不是隨便就能當的。誌願者(英文Volunteer),聯合國將其定義為“不以利益、金錢、揚名為目的,而是為了近鄰乃至世界進行貢獻活動者”。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時間及精神的人。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來說,誌願者是這樣定義的:“自願參加相關團體組織,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合理運用社會現有的資源,誌願奉獻個人可以奉獻的東西,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並特別指出:“誌願者是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一定專業性、技能性、長期性服務活動的人。”這裏有兩點,一是自身條件許可,二是具有一定專業性、技能性的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養不活,是不可能成為誌願者的。項從德當然夠格,因為他的公司運轉得很好,實際上他每次進川都帶了足夠的資金。他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學生們上課。不過,因為這些學生都是剛剛經曆了空前的劫難,心理上有巨大的陰影,所以誌願教書的教師還需要進行簡單的培訓,以便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項從德在這樣的培訓班裏認識了同樣是誌願者的年輕女大學畢業生王冰雅。還有一個歐洲的誌願者也引起了項從德的極大興趣。這是個金發碧眼的白人男孩,二十多歲,他十分愛好中國文化,能說一口半通不通的漢語。他本來名叫歐文,來到中國後特意取了一個中國名字逸天,希望能滿天飛翔,大家都叫他歐逸天。歐逸天在他國是一名醫生,待遇豐厚,還有一位愛他的未婚妻。可是他卻毅然辭去工作,告別愛人,來到地球的另一邊當了個辛苦的誌願者。

王冰雅極年輕,才23歲。她齊耳的短發,十分精神,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總是充滿熱情地望著你,好像隨時整裝待發,給你以幫助。項從德跟她交談之下,發現她跟自己一樣,在貌似堅強的外表下,也有一顆敏感而脆弱的心靈。王冰雅從3歲起,外婆每天陪她彈鋼琴。在她16歲那年,外婆去世,她觸物傷情,再也不彈鋼琴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傷痛,也許用盡一生難以撫平。川中大地震發生後,她是首批來到災區的誌願者之一。

王冰雅起初是抱著英雄主義情結來到西川的。

2008年6月2日,王冰雅22歲生日當天,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組隊的心理誌願者們一起上了飛機,身為助教的王冰雅,在機場收到了她此前帶的兩個班的學生送的生日蛋糕,以及兩封承載著“拯救寄托”的信件。

“這個生日極有意義。”用她的話說,從22歲這天起,奔赴災區成了她一切夢想的開始。

那時,她並不是孤身前來,陪伴她的是她的男朋友雷牙。入川後,王冰雅和雷牙他們被分到各個災區的安置點,她駐紮在一個艱險的塞堰湖區域。

殘酷的現實同想象中有巨大反差,在日以繼夜的搶救勞動中,英雄情結伴隨著混亂和疲憊漸漸轉變。

許多人死了,許多人失去親人,痛苦不堪,許多人忙著運送救災物資,許多人緊張或麻木。許多人望著他們,想要訴說,卻欲言又止。許多孩子撲在她懷中痛哭,什麼也不聽,她隻能擁抱。

塞堰湖潰壩,幾次撤離,王冰雅在驚慌的人群中竭力保持微笑,她不斷安撫他們,其實在她的心中,現實帶來的震驚遠不止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