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那一刻(上) 2(1 / 3)

第一章 那一刻(上) 2

遠在數千裏之外的東州,大自然大廈內,東州和諧文化策劃有限公司的老總項從德像其他市民一樣,幾乎徹夜守在電視機旁。四十多歲的漢子,瞧著電視上那慘烈的畫麵,不禁淚流滿麵,濕紙擦了一條又一條……每天不斷攀升的傷亡人數,令他痛徹心脾;而堅持在瓦礫下幸存者最終獲救的消息,又使他欣慰不已。

這天,項從德在電視上,看到受傷的一位教師,正在接受記者采訪。當記者問他在生死瞬間心裏是什麼念頭時,這位教師用樸素的語言說:“哪有什麼複雜念頭啊?隻想趕緊幫學生們跑出去逃命。”

記者又問:“沒想到自己的安危嗎?”

他搖搖頭:“那時隻是一種本能反應……組織學生逃出險境是教師的本能!”說畢,他那蒼白的臉龐上,露出堅毅而自豪的燦爛笑容。

或許正是電視上這男教師真摯而美好的笑容感動了項從德,或許當過十幾年教師的經曆喚起了他心靈深處的本能激情,也不知是當下的他被生活的煩惱所糾結驅使,還是另外的心緒在他胸腔發酵所起到神奇的作用……他瞬間下了一個讓常人難以置信的決心:要立即奔赴災區,為救災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項從德在1981年從師範學院畢業之後,分配到一所郊區小學教書。學校各方麵條件還可以。他教的是小學語文。項從德執教的第二年,學校出了一個大事——

一位留級了多年的高年級男生,因不願抄寫課文(老師整罰他抄寫一課文50次)而被該老師“請”到教室外……他在教室外無聊之際,便溜到男廁所去偷看女教師解手,還想用小彈弓打女老師的屁股。由於男廁所與女廁所被一木板擋著,調皮搗蛋的他居然用腳使勁踹板,結果把一大塊木板都弄掉了下來……男女坐廁原來都是由半圓形木板釘成,那大木板掉了之後,女坐廁那邊隻剩下可以坐屁股的橫木,而護身的半圓木板沒有了。學校領導知道後,馬上用黑布拉上,以遮男女廁掉木板之洞,並急著聯係校外木匠前來修理廁所。然而,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還是在木匠來校之前,發生了:一個低年級的女同學因拉肚子課間外出上廁所,那一位代課的女教師因經驗不足,沒有請一學生給她做伴,當那小女生拉肚子之後沒了力氣,又因她坐的女廁身後沒了護身的木板,在她解完欲起身時,一不小心掉進糞池去了……當下課鈴聲響起,師生們發現了女廁下的她。當慌忙中把她撈起來時,可憐的小女孩已經被大小便灌得昏迷過去……後來才跑過去的項從德不加思考地撲上去,嘴對嘴地用人工呼吸對小女孩進行搶救……他從小女孩口中吸出了許多糞便……這髒衣,這臭氣,這難堪,這恐怖,這著急,這無奈,這痛苦,讓在場的所有男女教師們唏噓不已,也讓項從德自己一輩子都難以釋懷!

小女孩被送到醫院以後,由於這個小同學最終因窒息的時間太長,也有人說給醫生塞“紅包”太遲,從而搶救無效,她最終溺廁而亡……後來,有三個女兒的善良女生家長知道學校老師的救人細節後,沒有對學校領導大吵大鬧,而是拿到女兒人身賠償金,也就悄然離校了。

事後,學校方麵對此事嚴加保密,也沒有對項從德的行為加以肯定。因為學校要表揚與宣傳項從德時,就會暴露出學校內部管理上的一些問題。

項從德也沒在意,卻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出來抱大不平,那就是學校的年輕女教師邵麗麗。邵麗麗對校長說:“項老師不顧肮髒惡臭,奮不顧身地搶救同學,應該是我們教師學習的榜樣啊!學校應該……”校長不等她說完就哀歎說:“邵老師啊,學校出了這種事本來就不光彩,加上他又沒有救活失事的同學,有什麼值得表揚的呢?”邵麗麗還要爭辯,項從德在一旁連忙勸住了她。不過,邵麗麗那據理力爭的正義行為,博得了項從德的好感,兩個人從此增加了接觸。如果生活一帆風順,或許他們會成為一對心心相印的情侶。

有一次周末,項從德還陪著邵麗麗回到家鄉,探望她年邁的父母。

那是一次溫馨的旅行。項從德還見到了邵麗麗的姐姐邵敏。邵敏大邵麗麗兩歲,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可是為了妹妹的學業,忍痛放棄了高考出外打工,這才供邵麗麗讀完了大學。現在已經結婚生子,成為了真正的農民。

項從德對邵氏姐妹的奮鬥經曆非常同情也非常佩服。不久之後,項從德因為兩個原因,離開了他所分配的學校,調入市裏一重點小學。第一個原因是:一市裏名校校長聽了他的課被他的課所折服,就有意挖他;第二個原因是:他所住的教工宿舍在二樓,這房間有點舊,樓地板上居然有了個並不大的洞,在一次無意中從這小洞中窺視到了令他無法忍受的一幕——他樓下是學校廚房,一廚工居然用髒手從學生與教師的飯盒中偷米。廚工他在蒸飯前打開每人的飯盒,然後從每人的飯盒中一一撮出一點米,放入自己的飯盒。第一次他不相信眼前的事實,後來他連續窺察,才證實了眼前的一切是真的!他馬上向校長反映了這事:“校長,我們每人少點米是小事,可他的手……實在不衛生!”因為項從德看到這廚工挺勤快,一有空,就在校園的垃圾堆裏撿廢紙收購。不料,校長不緊不慢地應答:“……蒸,是高溫……細菌全死了,沒事!隻是……我去調查一下……”

“可我是親眼看見的呀!”

“可我沒有看見呀,不能冤枉一個好人!”

“……”

項從德後來聽同事張老師說,那廚工是校長的親戚。從此後,他與校長就不和了,導致他產生想離開學校的念頭。

他與邵麗麗這段蒙矓情愫就此結束。項從德後來找了個同事結婚生子。

以後的歲月裏,邵麗麗由於教學上的難題偶然找項從德請教,不過,那已經純粹是工作關係了。

項從德在新的教學崗位上如魚得水,潛在的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他先後擔任過語文老師、少先隊輔導員,成為小學高級教師。他輔導學生作文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就是能以精彩的故事或者出人意料的提問以及組織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對作文產生極濃厚的興趣。由此,他獲得了一連串的榮譽。1992年他參加了全國中小學輔導員技能技巧比賽,獲得全國“能手獎”(寫畫單項比賽濱海省第一名)。他輔導的少先隊大隊部,榮獲全國紅旗大隊,他撰寫的少先隊研究文章,榮獲全國一等獎。他的教育教學研究文章,分別在《少先隊研究》、《教學月刊》等專業刊物上發表。1988年,項從德被評為東州市首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89年擔任東州市甌海區政協委員。1991年擔任共青團東州市第十一屆市委委員,是當時最年輕的委員。

在東州,許多教師旁聽過項從德的講課。

項老師上課模式,追求的似乎不是“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雕琢求全教學姿態,而是在一種自然的環境中采用放鬆的教學狀態,有一種信手拈來的感覺,讓孩子在非常愉悅的課堂裏讓孩子快樂地學習。

盧梭曾在他的名著《愛彌兒》中自問:“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什麼也不去做。”這話不敢說是真理,但它發人深省。反映我們現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過多了呢?孩子們常常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為了教育者的目標而奮鬥,這樣的“做”當真不如“什麼也不去做”!

法國作家福樓拜到五六歲時才逐漸學會說話。上小學以後,也總是學不會寫字。當外科醫生的父親,看到小福樓拜的學習成績一點兒也沒有長進,認為他是個“笨兒子”。事實上,福樓拜的學習成績確實不好,隻能勉強接受了義務教育。以後,盡管福樓拜多次努力,想考進高一級的學校,但都因為考試成績差,沒有被錄取。不僅如此,每次考試時,他的癔病都要發作一次。

福樓拜的父親為他的學業和前途感到憂慮,想讓福樓拜繼承他的醫生職業。為此,父親整天不離左右地看管福樓拜用功學習,可是福樓拜的學習沒有一點兒進展,成績還是很糟糕。福樓拜18歲的時候,當父親知道福樓拜沒有要做醫生的願望時,要求他去巴黎學法律。

有一天,福樓拜的癔病又發作了,他倒了下去。這年,福樓拜已經23歲了。父親為了給福樓拜治療癔病,就不再督促他學習,後來父親漸漸對福樓拜的前途喪失了信心,幹脆放棄了對福樓拜學習的期望和要求。福樓拜在精神上擺脫了一切束縛,這時,才發揮出他潛在的才能。

福樓拜閉門不出,閱讀了大量的文學著作,常常沉迷於文學與幻想之中。在靈感的啟悟下,福樓拜接連不斷地創作出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廣泛的社會性、具有文學價值和欣賞品位的作品來。雖然寫得慢,但是他的創作熱情很高。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用了六年時間寫成。在創作《聖安東尼的誘惑》時,福樓拜多次改變構思,推敲主題和立意。出版定本時,已經是在他開始著手寫作這本書的二十五年之後了。

當父親“什麼也不做”的時候,福樓拜成功了!

值得反思的是,福樓拜的成功並不是父母刻意教育的結果,而恰恰相反,是在他成為一個沒有人管教的“自由人”以後,自身的文學潛質得到了超常發揮的結果。而在中國,多少教育者千方百計地嚐試使孩子成才,多少家長殫精竭慮、不辭辛苦,甚至犧牲自己的事業和愛好,用自以為正確的方式管教、指導孩子,但往往不但沒有效果,甚至還不乏悲劇性的例證。

過度強化教育導致事與願違,一部分原因就是教育者不僅用雙手在保佑孩子,甚至恨不得多生出幾隻手,多長幾雙眼,死死盯著孩子,讓孩子能順利走向教育者設想的未來。很可惜的是,在獨生子女這個人類史上的奇跡麵前,我們的教育者恨不得長出三隻手、四隻手來,結果大幅度延遲了孩子的自主與獨立。人是在自主活動中獲得覺悟的,因為,教育者的一個善行就是:最好少一隻手。

“少一隻手”並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也許你會發現,孩子收獲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

聽過項從德上課的教師們,目睹了項從德以創新、互動、關懷、鼓勵的方式,以“你行!”“你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你這樣做,是最棒的!”……諸如此類的語言模式鞭策孩子,讓孩子們非常喜歡。他在孩子們身上投入大量愛的情感,他關心每個聽課的孩子,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遊玩,還經常到孩子家裏訪問,他所教過的孩子,無論在學習成績上或在做人的品質上,都進步很大,所以受到了家長極大的歡迎。他不僅從教學上鼓勵孩子,讓孩子們愉快而充滿自信地學習,也關心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在項從德認為,中國教育的希望,就在於依靠一種靜靜的精神力量,自下而上進行一種改變與推動,就像水一樣,浸潤萬物而無言,靜靜流淌著而滌盡汙穢煩擾,以一種低調的旋律,把自己放到“無用”的人生位置上,最終實現“無用為大用”。

還有,他認為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歸心靈深處的教育。一位教育家說:“我想要你將每一樣東西都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如果愛與邏輯之間有任何衝突,那麼應該由愛來決定,不應該由邏輯來決定,如果頭腦和心之間有任何衝突,必須先聽心的。”教育者,首先應該打開自己的心門,然後用自己的心靈去溝通、打開孩子的心靈,這才是教育的真諦。

我們知道,人的心情好了,工作與學習的效率也會提高,人的一切創造都是在自由的心態下發生的。孩子也一樣,如果心情好,到了學校後,整個身體的細胞是開放的、舒暢的,保持這樣的狀態去學習,學習就變得快樂;反之,如果孩子的心是灰涼的,大腦的潛能就被禁錮了,主動發展的欲望隨之就失去了。在浮躁的社會中做優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靜。以平靜之心麵對孩子,堅守教育的純真,將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斂為一股平靜之氣,以氣養氣。因為,在平靜的背後,孩子的成長空間才能得以充分拓展。項從德認為教育應當使每個人的天性得以健康發展,和種樹、種莊稼時疏鬆土壤、興修水利一樣,讓根係自然成長,而不是強迫兒童接受外來的知識與道德要求。教育就是要讓人自然自由生長、主動學習。

傳統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誇大了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標都可以通過教育技巧實現,這恰恰也是當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衝突的內隱症結所在。印度哲學家奧修說:“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潛教育。造成目前教育障礙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實踐在孩子麵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願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當孩子意識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教育的意義已經失去了。因此,真正的教育在於“於無聲處響驚雷”,孩子學會任何東西,最終都要通過自己的內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無為而無所不為,不教而教。

在語文教學中,項從德的這一“魔杖”一再顯示出神奇的作用。因他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雜交”法。即,創新思維+能力傳授+做人道理+自然快樂。

創新是一種生產性思維活動,它是人類經常進行的最高級的精神活動之一。創造性才華,被社會公認為衡量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標準。但是,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把創造估計得高深莫測,其實,每個人都具有創造性才華,隻有大小有所不同或社會價值有大小而已。

還有人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十個中國學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十個人也許能講出二十種答案,盡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

以上分析是值得思考的,至少道出了中國孩子缺乏創造力的現狀。另有調查資料表明,當前我國大學生畢業中,95%以上的人長期不能或不會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當今的世界正迅速走向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時代,創造性的活動正在逐漸取代重複性的非創造活動,成為人們活動的主要形式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杆。可以說,當今世界的時代精神就是創新精神。

科技的發展,知識的創新,越來越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前途。在競爭激烈的信息社會裏,不創新就會落後,就會死亡。因此,創新意識的培養能保證孩子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科學家的雜交育種法使水稻奇特增產,而他的“雜交”教學法在項從德的教學中也起到了奇效——一位又一位的寫作特長生出現了!

他的學生有上百篇作文在全國各級報刊上發表文章,他教的很多學生在各類考試中作文得滿分。他的學生參加國內各級作文比賽獲獎達幾十人次——由他輔導的眾多學生,成為本地學校作文教育中的一大亮點。2006年,由他輔導的小學生林竹林,參加了“少年作家杯”全國現場作文大賽榮獲一等獎,並且是小學組唯一一名,連全國各大城市名校的語文教師也大吃一驚。此消息一時間充滿當地的所有媒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年3月,由項從德輔導的學生朱良鈺參加“文心雕龍”杯全國青少年新課標才藝大賽又獲得現場作文比賽第一名,東州市所有媒體一起“轟炸”報道,讓項從德喜出望外。

項從德的“雜交”教學法在東州行業內聲名大震。然而,這一切卻解決不了項從德內心的苦悶——

一個個碩大的問號,像一把鐵製的鉤錘,一直敲打著他的心壁,在他的靈魂空間,久久縈繞,難以消散。

什麼問題?

教育現狀這個“病人”該怎樣對症下藥!?

天地君親師。曆朝曆代,循環往複,教育者不做教育的事比比皆是,教育生態逐漸惡化,已漸成舉國之痛。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對今天的教育不少人雖在私下裏大肆鞭撻表達不滿,但同時又情願或不情願地跟著考試的指揮棒團團轉,一旦自己的孩子和親人“金榜題名”,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和激動。

教育出了問題,會在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中開出惡之花結出惡之果。

教育家陳衡哲發表過精辟的見解:“一個人才的造成,單靠知識是不夠的;知識的獲得,單靠書本是不夠的;書本的了解,單靠數量的灌注是不夠的;數量收入腦海中的程度,單靠考試是不夠的。在這一連串大小輕重的關係上,不但會考的一件事,隻等於一個不足輕重的陪臣;就是讀書的本身,也不過等於一個爵爺罷了。在它的上麵,還有那一位至高無上的君主,叫做‘人生’的呢!”

就像“眼球經濟”,不注意其內核建設轉眼間會變成“泡沫經濟”一樣,“眼球教育”同樣在轉眼間不經意就變成了“泡沫教育”。於是乎,教育的虛假繁榮便毫無半點羞恥地招搖過市。數據表明,“教育產業化”的鼓噪之下,在中國教育界,這種追求“眼球效益”的現象屢見不鮮。

我們天天唱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固步自封,盲目樂觀,胡吹亂捧,恣意妄為,自欺欺人……卻愈演愈烈。國人的危機感、威脅感,太過薄弱了。妄自尊大,給國家和民族所帶來的,是可怕的惡之果!

一作家再雨飛說得更加入木三分與驚心動魄:“中國的教育是不把人弄成廢人就絕不收場。”

這不?大批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位企業家說,這不是社會缺乏工作崗位,而是大學生缺乏工作的本事!

北大畢業生路軒步當屠夫的新聞曾一度傳遍大江南北,並引發了人們關於此行為是否浪費人才的大討論。如果這個例是要求我們教育界引起反思教育模式的話,那麼,下麵的新聞,該令我們所有教育者對目前的教育現狀而要“懸崖勒馬”了——

據《江長日報》報道——京城泉龍寺有多位大北華清高材生

兩棵600多歲的巨柏散發著蒼涼的神秘氣息,一左一右守護著千年古刹的山門——從西山自然風景區驅車行駛一刻鍾後,泉龍寺到了,傳聞武漢伢劉宇智放棄了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要來此出家。

據居士和義工們介紹,泉龍寺內隱居的“真龍”不少:既有大北的也有華清的研究生。目前寺內排隊等候剃度的淨人眾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專門來這裏尋找優秀人才。其中有位大北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在寺裏當了三年多義工,一手建起“泉龍之聲”網站,去年正式剃度。還有一位名校高材生,離婚後把百萬家產留給了妻兒,孑然一身來此剃度。

此前媒體報道過的京城大學哲學係碩士鄧慶文,畢業後在建福田莆廣化寺剃度出家,人稱“慶顯法師”,2006年來到泉龍寺。他父母先規勸他還俗,後也成為泉龍寺居士,跟在兒子身邊。不過慶顯法師現已離開泉龍寺,在另一家寺院挑大梁。他的師兄、現任某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林柏禪寺方丈海明法師,是大北哲學係八七級學生,他於畢業的次年——1992年在林柏禪寺從淨慧老法師剃度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