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告訴我們,醫生可以按醫書給病人治病,而病人是不可能按醫書生病的。當教育變得急功近利之後,離死亡也就不遠了,教育一旦死亡,惡魔自會橫行。整個社會就會變得瘋狂,什麼秩序啦什麼規律啦什麼法製啦……全都無從談起。教育作為“計劃經濟中的最後一塊堡壘”,官員任命體製中的短視行為,注定了我們的教育計劃政策的製定上,重速效而輕積累,重短期而輕長期,重表麵而輕內在,重形式而輕實質,重考試達標而輕學生素質提高。
麵對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該怎樣地對症下藥?
著名科學家發出這一沉重的提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這之問”是一代大師留給全社會的一個沉重思考,同時又是一個讓整個教育界和社會沉思、不容回避的嚴肅問題。
“這之問”點中了人才培養現狀的一個軟肋:在教育規模大幅度擴大和教育大發展的同時,為什麼學校教育培養了一些優秀人才,卻培養不出具有國際領先地位的大師級人物?
科學技術的變革和進步、國家競爭力優勢的形成,關鍵在於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當今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正在演化為人才和國民素質的競爭。傑出人才不僅使得國家的科學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充滿活力,而且他們的知識產權,也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科學家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製,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為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和尊嚴、奠定了中國作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地位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科學家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不但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增產的糧食更是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緩解了世界性的糧食危機。正是一批傑出人才的支撐,中國才能夠屹立於世界科技先進之林。
實際上,“這之問”的核心是,在這個經濟全球化勢頭漸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我國仍有許多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嚴重受製於人,已經構成可持續發展的明顯障礙,甚至成為國家安全穩定的潛在威脅。
從小學到大學,培養大批傑出拔尖創新人才的良好勢頭尚未出現,現有的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是不能勝任培養搶占國際科技競爭製高點的傑出人才。
如何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是教育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迫切的問題。
學校教育是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都必須接受長時間的學校教育,這期間也正是個體性格成熟和社會化的重要時期。一個有創新氛圍的學校教育環境無疑能夠提高個體的創造性。按照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段在培養創造性方麵各有側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不注意從小培養,到上大學甚至研究生後再培養就會太晚了。
中國曆史不缺乏偉大的思想,也不缺乏卓越的思想家,缺乏的是與思想結合、紮根土壤的實踐者。
教育生態,何時才能恢複屬於她自己的本來麵目?
我們可有時間等待著答案?
這是不是我們夢魘般的天問?!
項從德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之後,明白——
基礎教育階段,對於學生學會做人與發展特長起到非常重要的關鍵階段。
於是,他的內心湧上了一個野心:他當一名校長,他想用自己所理解的教育理念,去辦一所能夠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學生特長發展的人人具有愛心的個性化名牌學校。因為他還發現自己學校的老校長快要退休了。
正當項從德朝著自己“當校長”的目標一步一步地靠近——他從年級段語文教研組長升為學校的教科研主任,再由學校的教科研主任升至學校的教導主任,直至學校的副校長之時,由於一件意外的事件,把他想“當校長”、想人生大幹一番事業的理想彩球,無情地給戳破了——
這是因為學生王子龍的《當紅動物名校》一文引起的,項從德作為《新苗》校刊的總編,他把該文發表了出來,並且刊發在扉頁——
森林裏有一所學校,這所學校曆史悠久,聽說每個學生在這一個學校讀書後都會得到全麵發展,所以動物們都認為這所學校為“當紅動物名校”。
夏天到了,這所學校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招生大會,隻見門口站著宣傳大使——鸚鵡,它整天不時叫喊著:“分數重要,進入本校!分數重要,進入本校!……”
小動物的家長們得知這個消息,紛紛趕回了家,逼小動物們算這讀那。
為了考入“當紅動物名校”,小動物們被家長逼得沒辦法,每天天還沒亮就起床複習:小猴為了數1、2、3,在房間裏急得直冒汗;小狗為了念A、B、C,喉嚨都出血了,可還是總把A、B、C讀成“A汪!B汪!C汪!”;小羊就更辛苦了,光一個“您”字就把小羊搞得暈頭轉向,總把“您好!您好!”念成“咩好!咩好!”……可是皇天不負有心動物,它們最終都成功地考入了“當紅動物名校”。
在開學的第一天,學校舉行了始學教育。牛校長在廣播中說道:“同學們,歡迎你們加入到我們這個集體中。我是本校的校長,我姓牛……同學們,要真正的融入學校,首先就要了解我們學校的辦學宗旨。我們要求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麵都均衡發展,畢業後都能找到高薪的工作……”一邊說,牛校長還一邊伸出右手拍了拍自己的胸脯。這樣的一番話,可讓小動物們受盡了苦頭:小動物們為了均衡發展,放棄了自己的特長訓練,讓每門功課都過關——小猴從原來的數1、2、3提升為了算1+2、2+3……這些算術題常常把小猴算得心煩意亂,差點患神經病;小狗從原來的讀3個字母,提升為念26個字母,可讀的時候還是總喜歡在字母後麵加上一個“汪”字,所以常常被老師罵:“你幹嘛老是加個‘汪’哦!怕別人不知道你是隻狗啊?”小羊從原來念“您好!您好!”變成了念“您好!我好!大家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次小羊把“您”倒是讀準了,可“好”字卻又出了問題,把“好”讀成“您咩!我咩!大家咩!大家咩才是真的咩!……”所有的小動物都在為了成為各個方麵均衡發展的人才,共同努力著!
終於,他們度過了四年艱苦的學習,在“當紅動物名校”中順利地畢業了。他們高興地拿著文憑去馬戲團找工作。當他們來到那裏時,正巧遇見了豬老板。豬老板告訴他們說:“動物協會已經發布了通知,要關閉部分的馬戲團,要保護動物,不再讓我們受委屈,再說了,我們這裏老的崗位已滿員,需要新的專長人才,可你們沒有,所以請你們還是到別的地方找工作去吧!”
小動物們都失落地回了家,一個個成了動物名校畢業生且沒有特長而失業的可憐的無業遊民。
“啪——”地一聲,校長把一大疊校刊砸在項從德的辦公桌上,手指頭直指他的鼻子,破口大罵:“你這沒良心的人,把你當人才調進學校,又讓你步步提升,今天居然諷刺、挖苦起老子來,你還是個人嗎?”
項從德開始一頭霧水,直至校長把校刊打開,指著《當紅動物名校》一文教訓他時,才恍然大悟。
“現在校刊都發出去了,我看你怎麼補救?!”
“這需要補救?這文章有錯嗎?再說了,這是學生的虛構想象文,屬於藝術類文章,體裁是童話,你何必對號入座呢?更何況我們的學校教育就是存在問題……”項從德第一次在校長麵前不甘示弱,堅持原則。
“什麼問題?!”校長咆哮起來了。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西瓜?什麼是西瓜?!”校長一臉茫然,項從德此時此刻想借機耐心地對他說一下,以求得到他的理解——
“分數就是芝麻;想象力就是西瓜——想象在本質上是一種形象思維,是構成創造性思維的基礎。比如,我們讀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腦海裏就會浮現出一幅壯美的圖畫,而且每個人腦子裏的畫麵都各不相同。因為每個人在想象的時候,都借助原來腦子裏表象進行了加工和創造。再比如,當我們讀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盡管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曆過這樣的情境,卻能在頭腦中產生一幅奇異的圖景來。想象雖然是以記憶表象為原材料加工改造而成,但記憶表現隻是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簡單重現,而想象則是以創造新形象為特征的。愛因斯坦16歲時曾問自己——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將會看到什麼現象。以後他又設想:一個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機中,會看到什麼現象……他在充分發揮想象力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邏輯思維和嚴密的數學推導,創立了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作為一個發明家,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想象力。愛因斯坦自己也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最近幾年,我國很多優秀學者都在做一項有意義的課題——關於大國崛起的原因分析,但大多重點分析了經濟、科技方麵的原因,忽略了深度分析教育的原因。
比如,人們時常問究竟是什麼建立了強大的美國,究竟是高度發達的科技,完善的機製,還是以西部牛仔為模式的冒險精神?創造學的鼻祖奧斯本說:“是想象力建立了強大的美國。”也就是說,一切都應當歸結於人腦的想象力。因為一切教育、科技、經濟的發達,都離不開想象力,即使完善的機製也是為人的想象力的展翅高飛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所謂人才的自由流動,生產要素的高度活躍,創業的高度活躍等,其內在原因都是人的想象力的空前釋放。
中國的複興與再度崛起,最主要的任務不是開發石油、煤炭等能源資源,而是有效開發自己最豐富的資源——13億人的大腦的想象力資源。
一兒童著名作家鄭之有一段話很精彩:“這是禁忌相繼崩潰的時代,沒人攔著你,隻有你攔著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隻應有一種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無忌憚越好。”
任何一個孩子都是極具想象力的天才。還未經文明熏染和汙染的孩子,其思維模式還沒有被納入社會公認的體係中,他們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實正是可貴的想象力火花。魯迅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到空中,他想潛入蟻穴。”
然而,無數充滿奇思妙想的孩子長成了思想貧乏單調的成年人,這裏要怪責的,自然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老師。
教育是一把好刀,會用的人進行優質教育,不會用的人,會把刀變成控製人的凶器。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一味強調教育的‘無所不能’,把知識當做教育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其直接後果就是控製甚至毀壞了孩子的想象力。對於教育來說,這應當也算是一種人文災難,這絕非聳人聽聞。”
項從德自我感覺良好地,對校長滔滔不絕地說了這番話後,還十分認真地接著道:“還有,我們對孩子的道德教育太差。學校把教學能力一般的教師安排去教思想品德課,而教師又經常為了主課考試複習而把思想品德課擠掉不上;學校領導怕學生出安全問題而丟烏紗帽乃不搞一些德育活動。樹不直,難以長大成材,因為在生長過程中難以舒展,也無法抵抗更多的風雨雷電。人的成長也一樣,不正直則不能順利地接受成長本身所帶來的風險,一棵樹要健康正直地生長,主要依靠的是:樹根的紮實深刻——才能充分吸收養分;樹幹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長的方向;樹枝的正直向上——才能瀟灑自主。求知也是如此,樹根的紮實深刻,就是穩健踏實的作風,這樣才能不斷深入,從而具備鑽研的底氣和實力;樹幹的力度,就是戰勝怠惰克服幹擾因素的力量,這樣才能形成穩定的求知欲;樹枝的正直向上——就是健康豐富的情感世界,隻有愛憎分明,勇於選擇,才能樹立遠大的目標。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早期教育對人生的影響,在全美國選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在收到的回信中,有兩封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時候母親給他分蘋果——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中一個又大又紅的,十分喜歡。這時弟弟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瞪了他一眼,責備地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留給他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口,並把那個最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從此我學會了說謊,學會了不擇手段,學會了打架,學會了偷、搶,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直到現在被送到監獄。那位來自白宮的成功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哥哥弟弟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的蘋果拿在手上高高舉起,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它。很好,現在我們來做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個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最大的蘋果。’我們三人比賽鋤草,結果我得到了它。我非常感謝母親,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付出配得上它的努力。
“所謂正直,就是通過正當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則,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同時,也要捍衛和尊重他人正當的收益,幫助弱小,保障他們的權益。而不僅僅是我們經常說的口號——坦蕩無私,作風正派。隻有遵守規則,才能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充分使用正當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
“對於孩子來說,主要的就是通過德育學會遵守所有的遊戲規則。隻有遵守規則,才能學會競爭,學會合作,學會充分使用正當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當人不願意從內心承認規則,就極容易選擇投機取巧的方式,而先擇了投機取巧並且達到目的之後,人的精神氣質以及深層心理結構就會發生改變,或者陰暗,或者低迷,或者消極。這樣,不僅會陷進學習的困境之中,人格最終也會受挑戰。
“我們傳統的教育文化中,經常會提到這麼一個美德故事——孔融讓梨,這看似感人,實際上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類似謙讓這樣的傳統教育文化內涵,在新的時代背景,性質沒有變,但內容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應當進一步抽象其性質,上升到從公平的角度來強調規則意識,來建立新的道德觀。一味要求孩子無條件謙遜,實際上缺乏說服力,讓孩子放棄真實的欲望而獲得獎勵,既違背真實的人性,也給孩子暗示了言不由衷的合理性。這乃是病態的人格發育的先兆。
“愛心是無比珍貴的人性瑰寶,特別是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特點顯著的新一代獨生子女來說,尤其重要。因此,我們就應該做些教育改革!……”
項從德說到這裏,想必校長會被自己有理有據的內容說服,料不到自己的耐心話語不但服不了他,而且讓校長反應冷冷——
“你認為學生的德育很重要?!你如果很講道德的話,你會這麼做嗎?是我提出要把你調到這所學校的呀,你怎麼讓學生寫文章來挖苦學校呢?!”校長反覺得自己理直氣壯、義憤填膺。
項從德覺得很無奈,他認為此時的校長簡直不可思議。
“好,好,好,你認為我們學校的教育有問題,你等著!”校長一臉怒氣,再也沒有耐心聽項從德“廢話連篇”而甩門而出。
項從德還依稀聽見門外老校長發狠話:“你認為我們名校不好,你可以滾出去呀!”這話令項從德一腔鬱悶。
尤其令他吃驚的是,幾天後,教育局局長找他。“我調你到名校來,你不也高興來嗎?”木美萍局長開門見山、話裏有話。“謝謝,謝謝!”項從德把千言萬語歸為謝意。
“我說項老師呀,難道辦名校不好嗎?在現在這個社會裏,如果社會上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都一樣,誰還會來求我們?!”木局長把求字音說得很重,接著說,“我們教育經費奇缺,如果不辦幾所名校,我們哪有錢辦教育?哪還有幾個人來理我們教育係統呢?還有誰來找你與我呢?……”木局長把“你”放進去,是一種說話的技巧,實際上項從德完全明白他自己極力要辦名校的真正目的就希望別人來“找”他!
是的,有人找他,他就有所得。至於得什麼?局內人都明白(此處省略500字,實屬無奈)。項從德麵對如此辦教育的教育局局長,思維漸漸進入了深深地沉思。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地看不起這位被東州人視為很有能耐的大局長。
木局長見項從德一副“老實”狀,來勁了:“你以為你想怎麼辦就可以怎麼辦學嗎?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憑你個人的努力,你一輩子都不可能實現的……”不知道木局長是善意的忠告還是嚴厲的恐嚇,他很認真地聆聽了大局長的話,並心領意會。他愕然的在局長麵前不停地點頭,像老母雞在不停地啄米。因為他知道,在東州教書要是得罪木局長,就像在古代人誰得罪皇帝一樣,這局長能耐大得很——他可以把全地區的優秀教師調集到一處來創辦一所名為“冠才”的重點學校,專供東州市當官的與有錢的企業家子女上學,並用豪華大客車把每位學生一一送回家。這讓全城市民咬牙切齒地憎恨,但誰也拿他沒有一點兒辦法。
“冠才”學校意為“冠軍”般最好的校園、最好的老師、最強的設備,來培養最好的人才。從而讓這所學校一下子成為東州的“名校”。不知有多少家長花代價而讓孩子進入該校。有人在傳:有一位家長願花二十萬元想把孩子弄進這所學校。而東州老百姓把“冠才”學校戲稱為“棺材”學校——意指僅供當“官”的與有“財”的子女才有資格來讀書的學校。
這個木局長還可以把東州市範圍內長得最漂亮的幾位女教師調入教育局內當工作人員,並專供局長自己“使用”(這“用”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隻能省略),按他自己的說法就是——這既利於工作,又利於生活。他為了安撫好一美麗的女教師老公,把她當出租車司機的丈夫,調入東州市教育局當考務中心副主任。